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印光法师著,智随法师编撰 页数:433
Tag标签:无
前言
佛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弘法大士,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珍贵法宝。然欲一一深入,实非今人之所能。纵然穷其毕生精力,亦难窥其全貌。故有识之士,无不择其法缘,一门深人。而末法之今日,因感叹于“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故有心智士,大多安心净土一门,以此自行化他,同归净域。故整理、研习、熏修净宗法宝,自成今人之所需。凡净宗之要典,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蒲益大师《弥陀要解》、印光大师《文钞》等,无不为时人所关注,广行流通,习以成风。
内容概要
《灵岩遗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文钞》的思想理路,既有印光大帅的谆谆言教——悲化有情,又有大师的切实身教——自述行谊。如是言传身教的完美结合,让人清晰可知大师是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除此而外,大师对西方三圣功德及弘扬净土宗的历代祖师,都有相应的赞颂——赞古耀今,使读者在了解大师之余,更得以一睹净土宗古大德如昙鸾、善导、莲池等之操守与言行,大师思想渊源亦可一目了然。通过此书,可以清晰感受到大师的宗风、理念、德行、学识、证悟等多方面的成就。
作者简介
印光法师(1861~1940),俗家姓赵名丹桂,号常惭愧僧,又名圣量。 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 幼随胞兄习儒经,涉猎释教经典,矢志参佛。 光绪四年(1878),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 光绪七年(1881),至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道号印光。 次年,入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初,於湖北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得读《龙舒净土经》残本,悟其精妙,一以净土为归。 光绪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宗三年。其间,曾告假朝拜山西五台山文殊师利道场,回寺后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并於诵经之余,研读三藏教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 光绪十六年(1890),至北京龙泉寺为寺家“行堂”(为僧众盛饭菜的僧人)。 光绪十七年(1891),住北京圆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应入京请藏经的化闻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经楼,主理藏经。 光绪二十三年(1897),受请为法雨寺僧众开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此后,於法雨寺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年,终日不出房门,由人送饭食诵经念佛,而学行倍进。 光绪三十年(1904),为温州头陀寺入都请藏,毕仍住法雨寺经楼。 民国7年(1918)至18年(1929)间,数赴上海,弘杨净土宗,多寓太平寺。 民国19年(1930),赴苏州报国寺闭关,指导创办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 民国26年(1937),移住灵岩,至29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 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 印光大师一生著述甚丰,遗著有《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生前自奉俭约,乐善好施。曾募捐修建法雨寺、上海慈幼院等;先后於民国15年(1926)、24年(1935)、25年(1936)三次为陕西、绥远赈灾,共捐款8000元之多;民国十八年(1929),专为家乡东、西赤城村施赈1600元。 另有解释:幼承庭训,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系因染病,得阅佛经,始悟前非。渐研内典,方知佛法之广博精深。遂于光绪七年春,时年二十一,毅然投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勤学功课,读发愿文及净土文,知禅净工夫成就之难易,便决心专修净土,后于湖北竹溪莲华寺偶读《龙舒净土文》,益知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遂毕生以弘扬净土为己志。翌年往陕西兴安双溪寺,在印海定公律师受具足戒。光绪十二年,在红螺山资福寺任职,得阅大藏,故有缘增修《净土十要》等要籍。此后,乃往返北京龙泉寺、圆广寺,普陀山法雨寺,温州头陀寺之间,尝自号‘常惭愧僧’以自励。并闭关两期六载。1918年徐蔚如刊行大师文章二十余篇名曰《印光法师文钞》。以后数年间继印出《增广文钞》,内有《净土决疑论》等著作。自是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1930年时届七十,至苏州报国寺掩关,旋创立弘化社,流通净土书籍,不遗余力。1940年时年已八十,受任为净土道场苏州灵岩山寺住持。是年十一月初三,预知时至,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去。
书籍目录
别序壹 悲化有情深信因果一 因果不虚二 人生是苦三 生死解脱老实念佛一 善观时机二 判别教法三 选择念佛四 念佛实益五 临终关怀敦伦尽分一 孝敬父母二 善教儿女三 尊重师长四 戒杀护生五 素位而行闲邪存诚一 竭诚尽敬二 善治习气其他一 外道与佛法二 儒家与佛法三 他教与佛法贰 自述行谊自行盛德一 淡泊名利二 一心念佛三 自励法语化他风范一 端守平常二 善契时机三 唯说念佛四 关于文钞护持圣教一 三宝功德二 三藏妙典三 关于出家四 护持之道灵岩之缘叁 赞古耀今赞西方三圣一 赞弥陀愿王二 赞观音大士三 赞势至菩萨赞净宗祖师一 赞昙鸾大师二 赞道绰大师三 赞善导和尚四 赞永明大师五 赞莲池大师六 赞蒲益大师附 印光大师略传
章节摘录
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古人于同辈有一言之启迪者,皆以作札伸谢。此常仪也,无间僧俗。今礼教陵替,故多多皆习成我慢自大之派头。学一才一艺,不肯下人,尚不能得,况学无上菩提之道乎?(《增广上·复弘一法师书二》) 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日:“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日:“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日:“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日:“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 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 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痴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无缘种,莫由得度。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其布施也,内外俱舍。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与。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干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宏开法会,普应群机。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
编辑推荐
师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拣料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步武资福。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临终预知时至,端坐念佛西归。维舍利缤纷,教泽乎寰宇,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弘一法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