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世篆隶神品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李翰文 编  页数:651  

前言

中华文明的历程,源远流长,据地下出土的实物考证,迄殷商之际,就已经出现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此种文字,或刻于甲骨,或铭于青铜,概因材料限制,所记史事无不约略而简明。春秋时期,简牍出现,而后缣帛流传于世。但仍未步入寻常百姓家。直到纸张的出现,典籍才真正扩大了传播的范围。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典籍,先后在这些载体中延续,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延至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典籍的传播进程。有宋以来,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大批量典籍的印制成为可能。刻书不再为官府独有,开始转向了民间。两宋三百一十六年间,刻书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竟达一万多种,而印刷数量更日是以千万来计,各种名目的图书进入了百姓之家。即便元代,历时虽不足百年,但是刻书数目也达到三干多种,数量蔚为可观。然而,随着朝代更迭,“兵燹”与“祸乱”盛行,各种典籍散佚极其严重,加之历代执政者焚书,传世典籍已经日趋珍惜。至明清,唐、五代时期所刻典籍,如片鳞只甲,大多湮没于世;而宋元时期所刻典籍,亦所剩无多。宋版书千金难求,一旦偶获,即被奉为瑰宝。无怪乎清代版本学家、校勘学家顾千里发出这样的慨叹:“宋元本距今远者八百余年,近者不足五百年,而天壤间乃已万不一存。”时至今日,文物古籍已成稀世之宝,多被束之高阁,藏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之中。随科技的进步,通过高超的影印技术可以把古籍真实地还原出来,让人思接干载,神游万仞。但是令广大读者遗憾的是,面对这些缺乏句读、艰涩的辞句,聱牙的文言,真能人乎其中、探骊得珠者,为数甚少。

内容概要

  书法艺术,横亘数千年,源远流长。当古人用或粗或细、或轻或重的利石,一笔一画地刻画卦辞时,书法的历史就开始了。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帛文字、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玺印文字、钱币文字、石刻文字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大篆,通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小篆与大篆对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规范篆书被称之为“小篆”。小篆结字严谨工整,线条圆匀婉转,字形修长,结构整肃简明。  《泰山刻石》为李斯所书,是小篆的代表作品。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书写速磨更快。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隶书的光大是在汉代。西汉中期即产生了点画波磔的写法,到东汉时期,又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汉隶作为一种成熟的隶书,在字形上,化长圆为扁方,在用笔上,以方折代替圆转。其结构已简略,但笔法仍丰富。以蚕头燕尾作为字形的装饰,用笔的取势翩翩然有飞动之态。由此,“隶变”完成,汉字也基本定型。

书籍目录

册一 商代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宰丰骨匕刻辞  戍嗣子鼎 西周  静簋  墙盘  智鼎  大克鼎  大盂鼎  散氏盘铭文  毛公鼎  天亡簋  虢季子白盘  兮甲盘 春秋  秦公簋  栾书缶  攻吴王夫差鉴  侯马盟书  王孙遗者钟 战国  信阳楚简  楚帛书  鄂君启铜节  陈曼簋  青川木牍  公乘得守丘刻石 …… 秦代 汉代册二册三册四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中华传世篆隶书神品(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遴选经典碑刻及方家选帖。梳理篆隶演变发展这脉络。展示中华书法文化之精髓。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从《周易》、《论语》、《四书五经》到《三希堂法帖》,囊括经史子集各类精华、书法碑帖,历代画传等,从国学经典和国学艺术两方面,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国学类文章精选历代校注正统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为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传统版画别图集外,都竖行排版,选用古代通行字体,尽可能保留古籍韵味。期望丛书可成为文化崇尚者的典藏精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传世篆隶神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内中碑帖不是全本,仅选本而已。从性价比来说,不及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篆隶》远甚。
  •   封面有破损,扣子已经掉了一边。内页还可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