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作者:翁卫军 编 页数:140
内容概要
《我们的价值观:礼仪》围绕一个主题关键词——礼仪,展示核心价值的文化基因、时代精神和大众实践。通过对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脉络的梳理与思考,进一步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开拓前进。
书籍目录
主题语 名言堂 故事会 周公、孔子与礼乐制度 齐桓公:礼贤下士 曾子与孝道 刘邦重礼 张良拜师 孔融让梨与认“亲” 刘备:三顾茅庐 千里送鹅毛 杨时:程门立雪 江南第一家的家规 李贽:礼教卫道士的“异端” 乾隆英使觐见记 张曜:对夫人执弟子礼 毛泽东:尊师风范传佳话 周恩来:礼仪小事,外交大事 邓小平:外交礼仪重细节 曲阜:祭孔大典 三道茶:尝三味,品礼俗 人泮礼:弘扬尊师爱学传统 杭州:让礼仪之花结出文明之果 生活处处要懂礼 路易十五:法国宫廷礼法的顶峰 浙人讲究礼仪 荐书榜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因此,周公制礼作乐,既有“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作用,使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得以缓和与调整,对维护和加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有利,又有效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而巨大。“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就对周公极为推崇与仰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出任中都宰、司寇、摄行相事,但为期不长。他开门授徒,有高足七十二,弟子三千,曾带领门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但多未见采纳。他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推尊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孔子对历史特别是文化史有浓厚的兴趣。当他的学生子张问他:十代以后的事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初始于夏。夏礼,更多地保留了氏族的传统习惯,其特点是“亲而不尊”。殷(商)礼,由于其等级关系固定而严格,传统的亲情有所减弱,其特点是“尊而不亲”。周礼在改善殷礼的基础上,继承了夏礼,其特点是既重“亲”又重“尊”,从而使“周礼”这一家族宗法等级制成为国家的基本制度。 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做人和从政的根本,其内涵是十分广泛的。而最能表明“仁”的本质的,无疑是孔子和他的学生颜渊的一次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些什么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就是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这就是“仁”。这里所说的“礼”就是周礼,孔子之所以提倡“仁”,就是要人们做一个在视、听、言、动诸方面都符合周礼的人。 虽然《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有些是针对提出问题的具体人的情况说的,难免有时于某一方面会有所强调,但就思想体系而言,“仁”即“爱人”。孔子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至关紧要的是要“爱人”,而当务之急是要实行“忠恕之道”。
编辑推荐
《我们的价值观:礼仪》由杭州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