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弘学 页数:272 字数:2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佛典丛书:百法明门论讲析》是研习唯识学的基础读物,为大乘佛教对宇宙万有之分类,明乎此则知“万法唯识”之历,可得正确的宇宙人生观;所述“五位百法”是唯识学的名相提纲;亦为瑜伽行学派对心理学的简要说明,从而探涉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的体性、作用,乃至对善心理的提倡,对恶心理的对治(医疗),以达到净化社会和完善人格。《佛典丛书:百法明门论讲析》不仅为唯识学之敲门砖,亦是进入中观学派的奠基石。
书籍目录
绪论五位法的概念
第一章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
一 论主简介
二 译者简介
三 略释题意
四 明造论意
五 研习的目的
第二章 总释
第三章 心法
一 眼识
二 耳识
三 鼻识
四 舌识
五 身识
六 意识
七 末那识
八 阿赖耶识
第四章 心所有法
一 遍行位
(一)作意
(二)触
(三)受
(四)想
(五)思
二 别境位
(一)欲
(二)胜解
(三)念
(四)三摩地
(五)慧
三 善位
(一)信
(二)精进
(三)惭
(四)愧
(五)无贪
(六)无嗔
(十二)无愧
大随烦恼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选
(十六)昏沉
(十七)掉举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乱
六 不定位
(一)睡眠
(二)恶作(悔)
(三)寻
(四)伺
第五章 色法
一 五根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舌
(五)身
二 五境
(一)色
(二)声
(三)香
(四)味
(五)触
三 法处所摄色
第六章 心不相应行法
一 得
二 命根
三 众同分
四 异生性
五 无想定
六 灭尽定
七 无想报
八 名身
九 句身
十 文身
十一 生
十二 住
十三 老
十四 无常
十五 流转
十六 定异
十七 相应
十八 势速
十九 次第
二十 方
二十一 时
二十二 数
二十三 和合性
二十四 不和合性
第七章 无为法
一 虚空无为
二 择灭无为
三 非择灭无为
四 不动无为
五 想受灭无为
六 真如无为
第八章 二无我
一 补特伽罗无我
二 法无我
附录
(一)百法明门论表解
(二)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章节摘录
(二)精进 梵语为Virya,巴利语为Viriya。音译为毗梨耶或毗离耶,意译为精勤、勤精进、进、勤等。以勇敢不退地断恶修善为性,对治懈怠、完满各种善法为业。就是说一方面修诸善性,唯恐不及,一方面断诸恶业,唯恐不尽,要有精心恒存有进无退之志,故名“精进”。又意译为勤,乃指努力进取,止恶行善的不懈意志。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精进为修道之根本,故俱舍宗列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列为十一善心所之一。精进为三十七道品中之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之一。亦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 关于精进与精进波罗蜜之别,诸经论中说法不一,据《优婆塞戒经》卷七《毗梨耶波罗蜜品》、《大智度论》卷十六等所举,精进乃指世间及三十七道品中之精进;精进波罗蜜则指菩萨为证佛道之精进。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载,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而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①他不折伏,指不为一切邪论妄计所折伏。②得佛所摄,指为诸佛所摄受而不舍弃。③为非人所护,非人指鬼神及天龙八部之类。谓于一切时处,为鬼神之类所卫护。④闻法不忘,指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⑤未闻能闻,谓修菩萨行者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往昔所未闻者,今皆得闻。⑥增长辩才,指精通于诸法义,辩才增长,随问随答而无疑碍。⑦得三昧性,三昧即正定。指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所迁。⑧少病少恼,指善能调适身心,常得轻安而少病少恼。⑨得食能消,指于饮食方面,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⑩如优钵罗花,指虽处于生死之境,犹如青莲花(优钵罗花)出污泥而不染,使见者生仰慕之心。《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亦举出七种功得利益,即:①得现法乐住经。②得世间法。③得出世间法。④得资财。⑤得动静。⑥得解脱。⑦得菩提。 就精进之种类而论,诸经论中亦有多说,~兹列举如下: 1.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八,列出了六种精进,即:增减、增上、舍障、入真、转依、大利。此外,亦举出弘誓、发行、无下、不动、无厌等五种精进。同论另将三乘之精进配以上、中、下三品,即:声闻之精进为下品,缘觉之精进为中品,菩萨之精进属上品;又以声闻、缘觉二乘小利之精进为下觉,菩萨大利之精进为上觉。 2.据《大智度论》卷十六将菩萨之精进分为身精进与心精进二种:精进虽为心数(心所)法,然由身力而出,故称身精进,如布施、操戒是为身精进,而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勤修外事为身精进,内自专精为心精进;为福德之精进为身精进,为智慧之精进为心精进。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