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尹锡南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11-06出版) 作者:尹锡南 页数:68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分为印度比较文学“史前史”;印度比较文学的现代发端(19世纪末至1947年);当代印度比较文学的发展(1947至1980年);当代印度比较文学的繁荣(1980年至今)等内容。
作者简介
尹锡南,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县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教授,四川大学“985丁程”三期“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印度文学与比较文学。2004至2005年留学印度。先后出版专著《世界文明视野中的泰戈尔》(2003)、《发现泰戈尔》(2005)、《英国文学中的印度》(2008)、《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2010)、《印度的中国形象》(2010)等。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和《南亚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印度文论史》的研究。即将出版《印度文论史》。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印度比较文学“史前史”第一节 梵语诗学发展概况第二节 梵语诗学平行研究雏形第三节 梵语诗学跨学科研究雏形第二章 印度比较文学的现代发端(19世纪末至1947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泰戈尔一泰戈尔的比较文化论二泰戈尔的比较文学实践三泰戈尔对味论的阐释运用第三节 奥罗宾多一奥罗宾多的“精神进化论”二“未来诗歌论”要义三“未来诗歌”视野中的西方文学四其他相关研究第四节 八K.库马拉斯瓦米第五节 普列姆昌德第六节 V.拉克凡第七节 中印文化与文学关系一尼赫鲁二拉达克里希南三师觉月和谭云山第三章 当代印度比较文学的发展(1947至1980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贾达瓦普尔大学比较文学系一比较文学系概况二《贾达瓦普尔比较文学学报》简介第三节 印度与西方文学关系研究第四节 比较诗学研究的起步和发展第五节 比较印度文学的兴起第四章 当代印度比较文学的繁荣(1980年至今)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探讨第三节 印度与西方文学关系研究一个案研究二综合研究第四节 比较诗学研究的繁荣和成熟一比较诗学代表作二梵语诗学的现代运用第五节 比较印度文学的发展一比较印度文学理论探索二比较印度文学实践第六节 印度英语文学研究一概念辨析二历史分期三代表作家四创作的核心问题五新的研究动向第七节 流散文学研究一个案研究二综合研究第八节 内部翻译论和文化翻译论一印度文学的内部翻译二文化翻译论第九节 后殖民理论建树一阿西斯·南迪二斯皮瓦克三霍米·巴巴四拉什迪五“庶民学派”思想管窥第十节 中印文化与文学关系一中印文化关系二中印文学关系第十一节 跨学科研究举例余论中印比较文学发展的比较第一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中印比较文学发展的异同第三节 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对中国的启示参考文献附录一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大事记附录二印度比较文学学会的目标和宗旨附录三梵语诗学著作选译一《句词论》选译二《诗庄严经》选译三《诗庄严论》选译四《曲语生命论》选译五《合适论》选译六《火神往世书》选译附录四莎士比亚在印度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从婆摩诃到欢增即从7世纪到10世纪左右的三百多年属于梵语诗学的创造性阶段。7世纪的婆摩诃的《诗庄严论》是印度现存最早的独立的诗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有别于梵语戏剧学的梵语诗学正式产生。《诗庄严论》和稍晚出现的檀丁的《诗境》都引述了前人的诗学观点,这说明梵语诗学论著的实际存在要早于7世纪,但大约不会早于公元5、6世纪。之所以称7世纪到10世纪为梵语诗学的创造阶段,是因为这一时期里产生了梵语诗学的几个重要流派及其著作。它们包括以婆摩诃、檀丁、优婆托、楼陀罗吒等为代表的庄严派,著作分别为《诗庄严论》、《诗境》、《摄庄严论》和《诗庄严论》,主要论述词语的运用,相当于修辞学著述;以檀丁和伐摩那为代表的风格派,著作分别是《诗境》和《诗庄严经》,主要从诗德角度论述语言风格;欢增为代表的韵论派,著作为《韵光》,主要论述语言的暗示功能即“言外之意”;王顶的《诗探》阐述“诗人学”,探讨诗人的修养、作诗的法则等等。这些人的著作代表了梵语诗学在创造阶段充满活力的一面。无论是庄严论、风格论,还是韵论和“诗人学”,都充满着原创意识,自然也就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这一阶段,还出现了胜财对《舞论》的简写本,即戏剧学著作《十色》。大约产生于七、八世纪的《火神往世书》和《毗湿奴法上往世书》中也含有戏剧学论述,但它们和《十色》一样,基本上都对《舞论》亦步亦趋,没有什么创新,这反映了梵语戏剧学在梵语诗学锐意创新背景下的保守和落寞。
编辑推荐
《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是南亚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