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唐代兴 页数:355 字数:320000
前言
一 本书形成的动因 从书名可以看出,作者不是治先秦思想者,对先秦思想生成及其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十足的门外汉。此书只不过是作者学习先秦思想时所做的思维训练功夫,即不过是把阅读先秦典籍过程中所闪现的思维火花、所产生的思考以及生发出的疑问、困惑如实地记录了下来。这些东西本来是自娱自乐的,只是因偶然的原因而意外地整理、付梓,成为了现在的文字。 这样说并不是出于谦虚或为了可能出现的谬误而找个自我逃遁的理由,而是表述这样一个事实:学者,就是学习者。只有学习,并且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能生成新的视野、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所以,学习之于学者而言,应该打破专业界限,推倒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阻隔之墙。以这样的姿态来学习的人,所努力追求的是融通中西的视野和能力。因此认真说来,只有具备真实的融通中西的视野和能力时,学问之道才能得到开辟。
内容概要
思想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生成与展开,并根据其自身的时代境遇和生存困境而探求因革之道。本书循此因革之道,重新检讨其生成的源头与流变,突显了先秦早期传统何以向先秦转换生成的桥梁和诸子学说生成的直接思想资源,再现了先秦时代的思想主题:诸子虽各立其说,但都围绕“天下道术分裂”的时代困境而寻求不同的解救之道,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弘扬了“以王道为目的,以民道为手段,以天道为依据”的先秦早期思想传统。
作者简介
唐代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三十余年来围绕“当代人类如何才能理性地存在发展”问题探询与追问,初步创建起一种本土化的当代新哲学,即生态理性哲学体系蓝图。已发表生态理性新哲学(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论文百余篇;出版《
书籍目录
前言 一 本书形成的动因 二 先秦思想的自身脉络与走向 三 先秦思想的独特气质与个性 四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王道主义:先秦思想生成之源 第一章 道德典范虚构:上古思想生成及其蓝图 一 道德典范体系虚构的基本视阈与方法 二 道德典范虚构的逻辑进路 三 道德典范体系虚构的基本内容 四 道德典范体系虚构的基本条件 五 道德典范体系虚构的伦理实质 第二章 先秦思想源头生成的文化土壤 一 源头思想生成的独特地缘境遇 二 源头思想生成的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 源头思想生成的存在论基石管仲霸王学:先秦的思想开端 第三章 管仲霸王学思想及其基本精神 一 富民强国:管仲的社会改革战略 二 刑赏主义:管仲的法治思想 三 顺民心足民欲:管仲自然主义功利观和人性论 第四章 管仲“水”本体论哲学及其贡献 一 管仲与《管子》思想 二 管仲与泰勒斯:“水”哲学的个性化理路 三 管仲与泰勒斯:“水”哲学的同质思维一认知特征 四 管仲与泰勒斯:“水”哲学的异质思维一认知方向 第五章 霸王学生成的思想渊源及其精神指向 一 霸王学思想的基本社会倾向 二 刑赏与道德:霸王学思想的体与用 三 先王之道术因革:霸王学思想的治政本质大道哲学:独晌寰宇的思想丰碑 第六章 老子大道哲学的思想精髓 一 “无”本体论思想蓝图 二 “无”生化“有”的宇宙生成论精神 三 生·变·通:转换生成辩证法灵魂 四 无为顺性而治的政治理想 五 顺性化欲而道的人生观 第七章 老子德治主义国家理论 一 老子与柏拉图:两种德治国家理念的比较 ……君子儒学:以仁入礼的圣王蓝图自然与道德:先秦人性论的两种路向
章节摘录
一 道德典范体系虚构的基本视阈与方法道德典范虚构,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荷马史诗、希腊神话,都体现了道德典范虚构特征。道德典范虚构是指通过虚构的方式而塑造道德英雄,使其成为人间现世道德生活的榜样和后世道德行动的楷模。比如,普罗米修斯、耶稣、释迦牟尼等人物,在最终意义上都是道德虚构的典范形象。唯有通过虚构的道德英雄,我们才可获得生存跋涉的方向,才能拥有生活行动的目标,才可具备自我人性塑造的蓝本。《圣经》讲,上帝耶和华在创世的最后一天,按照自己的肖像创造了人。如果说,上帝塑造了形体上的人,那么,人则按照自己虚构(设计)的道德典范形象创造了人性的自己。简单地讲,道德典范虚构之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 使人成为人,这是一个大命题,它必须有具体的内涵与性质规定,否则,它作为一个命题就没有任何实质的指涉意义。在“使人成为人”的这个命题中,客观地存在着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把道德典范虚构分成了两种类型:即使人成为手段的人和使人成为目的的人.从遥远的古代到当代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格局,产生了不同的发展状态。这种发展格局和发展状态的不同,表现为远古所虚构的道德典范体系对后世子孙的行动塑造所体现出来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却最终源于中西先祖们选择不同的“使人成为人”的类型来虚构道德典范。概言之,西方人的先祖们在虚构道德典范时,选择了以“使人成为目的的人”为依据来进行道德虚构。因而,道德虚构的重任交给了思想者,思想者们则根据人性塑造的需要来虚构出公共的道德英雄。这些被虚构出来的道德英雄,不属于权力,不属于阶级,不属于血统与宗法,而为全社会所共享,为民族所共有,并生成民族文化创生的聚合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