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作者:段志洪,徐学初 编 页数:221
内容概要
综观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变革与发展,农村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显得波澜壮阔而令世人瞩目:从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高潮和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初期以“包产到户,双层经营”为中心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商品经济流通体制改革和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再到21世纪即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方针政策,逐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探索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之道而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经过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变革与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旧貌新颜的沧桑巨变:结束了旧中国曾经饱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被迫割地赔款而屡遭国耻、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屈辱命运,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即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正在迅速而和平的崛起,并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稳定而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摘掉了旧中国“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帽子,初步实现了“中国人民富起来”即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而不断地得以提高,并使得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今天的中国正满怀信心、意气风发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土地改革与解放初期的四川农村变革第一节 土改前的四川农村经济——从地权结构和封建租佃关系入手考察一、土改前四川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二、民国时期四川农村的封建租佃关系第二节 土地改革的准备一、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法规政策二、解放初期四川地区的征粮剿匪、清匪反霸与减租退押第三节 四川农村的土改及其历史经验一、四川农村土改的有序进行二、土改的基本程序三、四川土改运动之个案举例四、四川土改的历史经验第四节 土地改革与四川农村社会经济的变迁一、“平分土地”与农村经济格局的改变二、农民做了主人:乡村政治格局的改变三、共产党乡村组织的建设与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第二章 合作化时期四川农村经济的变迁第一节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一、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农业合作化及其方针政策的背景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农业合作化方针政策的提出第二节 四川地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一、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四川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平稳发展二、互助合作运动的加速发展与急促完成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视阈下四川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从农户所有到合作社集体所有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从农户经济到集体劳动三、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结构的变动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五、农业合作化对乡村阶级关系的深刻改变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四川农村经济第一节 人民公社的酝酿和迅速建立一、从“大社”到“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酝酿二、四川农村迅速实现人民公社化第二节 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及其变迁一、“一大二公”与“政社合一”:人民公社制度的主要特征二、人民公社体制与经济政策的调整三、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管理体制的建立四、“四清”和“农业学大寨”五、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制度分析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期四川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一、改革开放以前四川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二、拨乱反正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局面的初步形成三、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建立四、“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逐步完善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意义第二节 撤社建乡: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第三节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二、“专业户”和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的出现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四、农村劳动力职业结构的改变第四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四川农村经济结构变迁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变化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四、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第一节 “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一、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的机制与形式三、因地制宜,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四、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进展第二节 土地流转与新世纪农地产权体制机制的变革——基于成都实践的考察一、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二、土地流转在农村经济变迁中的作用三、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余论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土地改革与解放初期的四川农村变革 1949年10月,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包括四川在内的广大西南地区却仍然处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因此,同月10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10天后,中共中央开会讨论解放大西南以及经营云南、贵州、四川、西康、西藏等大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分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由刘伯承任主席,贺龙、邓小平等任副主席;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会议还决定:由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主力及第四野战军一部和第十八兵团及第一野战军一部共约60万将士,分别从川东南和川北两路进军四川,解放大西南。同月16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进军大西南的指示,强调指出,西南的重心是四川。要求二野主力务于12月到达并占领叙永(今属四川省宜宾市)、泸县、重庆一带,切断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及川境诸敌退往云南的道路以及与华南白崇禧集团的联系。18日,毛泽东主席又发布了关于由陕入川之北路人民解放军兵力配备以及作战行动的命令,强调要求:“歼胡作战时间,不应太早,应待二野进到叙、泸、重庆一线,‘然后发起攻击,时间大致在12月中旬”。23日,刘伯承、邓小平向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正式下达了《进军川黔的作战命令》。《命令》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部署,决定以大迂回的动作,从湘鄂川黔边境出击,直出贵州,进占川东、川南,继与贺龙、李井泉率领的北路入川之解放军部队聚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解放川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