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郑家治 页数:321
前言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体源于成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在迄今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是这所学校的优势学科,曾涌现出一批在学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近些年来,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发展,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正在崭露头角,在高级别项目申报、高级别科研成果获奖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孵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实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院依托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和“蜀学研究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科研的实力和影响,已经在巴蜀文学与文化、中国诗学、四川方言、文学制度等研究方面逐渐形成特色和优势,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内容概要
这套丛书共有l0部,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已从多方面集中展示了近年来西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团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学术价值,表现在: 第一,学科涵盖面较广。十部专著200余万字,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典文献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多个二级学科。 第二,研究特色鲜明。巴蜀文学与文化是该学科点的研究重点,多年来,有一批学人勤苦耕耘,收获颇多。这次入选丛书的专著,也在这方面有鲜明的体现。仅以巴蜀文化名人研究而言,丛书设专题研究的就包括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三苏”、费经虞、张问陶、廖平、郭沫若、贺麟、何其芳等十多位。这些研究涉及诗、文、词、赋、小说、学术著作等,涵盖经学、哲学、诗学、文献学、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领域。 第三,宽阔的学术视野。本套丛书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与反思,也有对海外相关研究的关照与梳理;既有对乡土作家作品的挖掘深究,也有对其他地域的作家作品的考述辨正;既有古典的思考,也有现代的品味;既立足于文学,又不囿于文学。 第四,研究方法丰富多彩。本套丛书不拘一格,研究方法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有新兴的边缘交叉的研究方法。 第五,学术价值不菲。本套丛书虽然体例不同,有的自成体系,有的单篇零什,但总的看,都有很好的学术价值,有不少研究发前人所未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有的甚至填补了学术空白。
作者简介
郑家治,西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西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省作协会员。主要研究古代诗学及经学,近年发表论文30篇、文学作品约20万字,出版《古代诗歌史论》、《明清巴蜀诗学研究》等三部专著,曾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
书籍目录
序自序第一章 先秦两汉诗歌体式嬗变考论 第一节 中国诗歌起源阶段的体式 第二节 四言诗与《诗经》 第三节 六言诗歌与“楚辞” 第四节 两汉五七言诗的发展 第五节 诗歌体式变化的内因探讨第二章 《九歌》的体式与原始“倚声填词”臆测 第一节 比较《九歌》与《九章》的体式,看《九歌》倚曲填词 第二节 对比“二湘”与“二司命”,以证明其同曲填词 第三节 辨析《九歌》合篇说,.以证明《九歌》是倚曲填词 第四节 《九歌》与原始“倚声填词”说第三章 北方少数民族边塞诗歌嬗变及其原因初探 第一节 南北朝以前北方民族无名氏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辽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元清统一王朝的北方边塞诗 第四节 北方少数民族诗歌嬗变原因初探第四章 词源于梁陈新曲论考 第一节 历代关于词源于乐府及梁陈新曲说简述 第二节 从词曲配合方式看梁陈新曲“倚声填词” 第三节 从所倚乐曲看梁陈新曲“倚声填词” 第四节 从格律角度看梁陈新曲“倚声填词”第五章 燕乐与词关系新论 第一节 燕乐与词的关系评述 第二节 从“倚声填词”到“倚谱填词”余论第六章 词体盛衰原因新探 第一节 地域对词产生、发展、繁盛的影响 第二节 时代对词盛衰的影响 第三节 词曲对立统一规律对词盛衰的影响 第四节 创作演唱及接受主体对词体盛衰的影响第七章 初六十年“乐章顿衰”及其原因初探 第一节 宋初六十年“乐章顿衰”的状况评述 第二节 宋初六十年“乐章顿衰”原因初探 第三节 宋初六十年词的特色简论 结语第八章 曲与白话新诗关系初探 第一节 古代诗歌语言雅俗矛盾统一状况述评 ……第九章 元散曲兴衰原因初探第十章 20世纪传统诗词论略第十一章 论20世纪传统诗词的入史问题第十二章 司马相如的辞赋、诗学及其对巴蜀后世的影响第十三章 杜甫“诗史”对现代史诗的启示第十四章 《雅伦》:——部被埋没的诗学百科全书第十五章 张向陶袁枚诗论异同简论第十六章 近体诗词曲的发展嬗变及其在外国的影响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当是说他本性狂豪刚直,豪情壮志不得伸展,还受尽打击压抑,所以“闻者为酸辛”。不过他并没有消沉与退隐,而是愈穷苦而“智乃足”与“气益振”,胸中包容天地,有至高至大的志向与不凡的个性人格,所以就“触物皆经纶”,即积极人世,关心国家大事,关怀国计民生。他觉得自己智足气振,胸怀博大,关心国计民生,以此来写作诗歌,便驾轻就熟,举重若轻,如同龙之一鳞。后面他公开宣称自己为诗的宗旨是关心时务,追求的是“天真”,即真实。他认为自己为国为民而长歌痛哭没有什么罪过,因为他本来就不是隐士高人。最后写秋日已寒,犬吠亦寒,但他却倾壶痛饮,更加志壮情豪,有不可一世之慨。他的《怀古偶然作》标明怀古,歌颂王猛、马周一类名臣猛将,更多的是歌颂志大才高以文采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杜牧、陈亮、贾谊等。其六云:“未许干时许相时,风流儒雅信吾师。一编温厚宣公疏,几卷和平白傅诗。治乱难言归讽谕,文章人妙戒新奇。中原趋向原无定,只仗贤豪为转移。”①诗歌首先以风流儒雅自比,接着赞美上过许多有益奏疏的陆贽、写过许多讽喻诗的白居易,其实是以陆贽、白居易自比。第三联联系白居易,转而正面表明自己的诗歌主张,即对国家的安危治乱难以明言,便用貌似和平的讽喻诗来表现,而真正的好诗文应该“戒新奇”,表现了对袁枚一味求新求奇、只表现自己所谓性灵而不关心国计民生的不满。他的《小游仙馆排闷杂诗》云:“旧诗删罢未全焚,难后名心退几分。爱我惟应祈速死,相知谁可定吾文。林荒不碍孤生竹,山厚从无一色云。别有罪言吟咏外,谈兵愁煞杜司勋。”②诗歌说自己大删旧诗,且“难后名心退几分”,即经过磨难后名利心淡化了不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