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史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曹顺庆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10-01出版)  作者:曹顺庆 编  页数:839  

前言

回顾比较文学百年学科史,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文学的发展有一条明晰的学术链,即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再到中国学派的跨文明研究和变异学研究。旧识新论,层垒叠进,影响、平行、跨文明与变异研究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学科理论。学术链条是清楚了,那学术发展背后的动力呢?当然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本身发展的原因。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一直是在比较文学危机的应对中成长起来的。从克罗齐的挑战,到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危机》,到韦斯坦因“单一文明纔可比较”的论断,促使比较文学学者不断地思考、完善比较文学理论,催生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和中国学派的跨文明研究与变异研究。但是,如果我们跳出纯学术的立场,把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放在整个国际关系及发展史上看,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是比较文学发展的另一条线索和发展动力。比较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世界主义胸怀与民族主义情绪的二律背反。

内容概要

  《比较文学学科史》以时间先后为纵向轴,以不同国家的学科发展为横向轴,试图从纵横两个角度,更深入、更全面地认清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概貌。本书共分三编,内容分别涉及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编关注的焦点主要在欧洲,除了勾勒全欧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脉络外,还以国别为纲,分别论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德国、英国及北欧诸国的比较文学,以及俄国与东欧的比较文学发展状况;第二编所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的第二阶段;第三编研究比较文学在世界的东方的回应,也即我们所认为的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书籍目录

前言 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看世界文化软实力绪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编 欧洲的曙光——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影响研究时期第一章 欧洲比较文学学科史概述第一节 欧洲比较文学学科史前史(古希腊-1800)第二节 欧洲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概述(1800-1950)第二章 法国比较文学学科史及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第一节 学科形成的背景第二节 学科发展史第三节 学科理论第三章 英国、德国及北欧比较文学学科史(1800-1950)第一节 英国比较文学学科简史第二节 德国及北欧比较文学学科简史第三节 莱辛、歌德的比较文学学科史意义第四章 意大利及南欧比较文学学科史第一节 意大利及南欧比较文学学科简史第二节 克罗齐的比较文学学科史意义第五章 俄国及东欧比较文学学科史第一节 俄国比较文学学科史及其基本理论第二节 东欧比较文学学科史及其基本理论第二编 欧洲北美的崛起——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平行研究时期第一章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第一节 美国比较文学的学科萌芽第二节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第三节 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发展第二章 美国学派学科理论的诞生第一节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危机》与美国学派的诞生第二节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比较文学观第三节 平行研究理论及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贡献第四节 美国学派学科理论的局限第五节 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美国比较文学的新发展第三章 加拿大比较文学学科史第一节 加拿大比较文学产生的特殊背景第二节 对统一的加拿大文学的追求第三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弗莱的原型批评第四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确立共同的民族文化身份第五节 走向成熟的加拿大比较文学第六节 走向多元的加拿大比较文学研究第四章 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发展第一节 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发展背景概述第二节 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第三节 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理论的发展第五章 当代苏俄比较文学学科史及苏联学派第一节 学科发展概况第二节 历史一比较文艺学第三节 打破“欧洲中心论”与学科建设第四节 苏联学派学科理论的特点与局限第六章 当代欧洲其它国家比较文学学科史第一节 英国比较文学学科简史第二节 德国比较文学学科简史第三节 意大利比较文学学科简史第四节 瑞士比较文学学科简史第五节 东欧比较文学学科简史第七章 平行研究的发展与影响第一节 发展与回归:平行研究的历史描述第二节 突破与更新:跨文明视野中的平行研究第三节 超越学派:平行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第三编 东方的回应(1975-2005)——以“中国学派”为代表的跨文明研究时期第一章 比较文学舆传统中国第一节 中国文学比较的史前史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翠比较第二章 比较文学舆现代中国第一节 西方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比较文学垦拓第二节 “中国学派”:全球化背景与“两岸三地”格局第三节 大陆比较文学学科史第三章 比较文学舆中国画、港第一节 台港比较文学与新批评第二节 台港比较文学对新方法的借鉴与反思第三节 全球化视野中台港比较文学发展的新动向第四章 印度比较文学研究第一节 印度古典诗学中的比较文学萌芽第二节 奥罗宾多:印度比较文学先驱者之第三节 泰戈尔:印度比较文学的奠基人第四节 独立后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及其新动向第五节 独具特色的“比较印度文学第六节 “梵语批评”:印度比较文学的傲世成就第五章 日本、韩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第一节 日本比较文学发展史第二节 日本比较文学的特色第三节 韩国比较文学发展倾向第六章 阿拉伯、南非的比较文学研究第一节 阿拉伯世界比较文学的萌芽第二节 阿拉伯世界比较文学的兴盛第三节 南非比较文学与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六届年会比较文学学科史大事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古代和近代欧洲,对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弥尔顿、拉辛等作家、作品的研究往往都被置于比较视野中进行。在此,仅以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为例来粗略勾勒这种比较研究的盛况.《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中所搜集的文章,如约韩孙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柯尔律治的《莎士比亚戏剧特点的扼要重达与摘要》、赫士列特的《莎士比亚与弥尔顿》等无一不充满了比较意识,并运用了比较方法。正如约韩孙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所说:“除非拿莎士比亚来和其它的作家比较,不然就不容易想象在使他的思想和实际生活相调和遣方面,他的本质是如何高强。”①对于已经十分熟悉比较方法和具有较明确的比较意识的近代学者来说,对莎士比亚这样的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无法摆脱比较的框架。在一定意义上,比较异同是人类的天性,这一天性随着人类实践领域的扩大而不断地在各个领域展示其价值,并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在欧洲文学研究领域,从古希腊零星的作家、作品异同比较,到古罗马粗具规模的典范性比较批评,再到近代蔚为大观的文学比较研究,欧洲学者的比较意识逐渐走向自觉,比较视野逐步开阔,比较方法日趋娴熟。而且就近代的作家作品比较研究来说,欧洲的文学比较已经开始体现出跨民族、跨国界的趋势,虽然这种“跨越”和“沟通”仍然处于同质文化系统内部。

后记

本书是四川大学“九八五”基地和“二一一”工程重点项目。从酝酿期算起,经过多年的写作,《比较文学学科史》终于完稿了,也到了该做小结的时候。在国际上,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先后跨越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正在阔步迈人第三个发展阶段。中国的比较文学,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以来,学科建设和相关研究如今也有了长足进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日益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连比较文学博士点也由最初的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两所高校,一跃而为遍及全国,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兴盛局面。不过,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是,迄今为止,反映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状况的著作还少之又少。学者们大都孜孜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架构或者具体的文学比较研究,很少把注意力放到比较文学学科史的理论总结方面来。尤其是关于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东方世界对欧美比较文学的响应,目前还鲜有概括总结。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学科史》:比较文学与文艺学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比较文学学科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