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李瑄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9-01出版)  作者:李瑄  页数:591  
Tag标签:无  

前言

研究易代之际士人的生存状况与他们的人生取向不易,研究明、清代之际士人的生存状况与人生取向尤其不易,之所以不易,就因为牵涉面极广。仅就明遗民道一特殊群体而言,群体的界定、群体内部的差异、传统文化对遗民人生选择影响的程度、易代之际的复杂形势留给遗民人生选择的空间、道德理想与生活现实在遗民人生选择中影响力的消长、明亡的反思、思潮的变化、清廷的政策等等,都与他们的思想走向和人生取向有甚大之关系。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切的了解,总有可能描述出易代之际遗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而道德评价就更为困难,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别与多民族航一国家观念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是非,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错综纠结,乱如理丝。这些复杂的问题,当然只能由历史事实回答。历史研究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了解真相。从存世史料中清理出事相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描述事相的真实面貌,得出结论。但是。我们所描述的事相的面貌是否真的就符合历史的真实?得出的结论是否真的准确、公正呢?这其中,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空间。

内容概要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就明遗民群这一特殊群体而言,群体的界定、群体内部的差异、传统文化对遗民人生选择影响的程度、易代之际的复杂形势留给遗民人生选择的空间、道德理想与生活现实在遗民人生选择中影响力的消长、明亡的反思、思潮的变化、清廷的政策等等,都与他们的思想走向和人生取向有甚大之关系。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切的了解,总有可能描述出易代之际遗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而道德评价就更为困难,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别与多民族航一国家观念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是非,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错综纠结,乱如理丝。  这些复杂的问题,当然只能由历史事实回答。历史研究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了解真相。从存世史料中清理出事相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描述事相的真实面貌,得出结论。

书籍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遗民群的产生与遣民观念的发展第一节 “遗民”词义的演变一、“遗民”一词的基本义二、“遗民意识”的产生与“遗民”词义的变化第二节 遗民观念的成熟与遗民群体的产生一、伯夷、叔齐:遗留之民二、汉代遗民:君臣之义与守节不仕三、东汉至五代:遗民之啊如四、宋代:遗民观念的成熟与遗民群体的产生第三节 遗民观念在晚明士林中的传布第二章 “明遣民”的身份舆清初士群的复肆形态第一节 “不仕”的行为准则与“遗民意识”的精神指向一、“不仕”的行为准则二、“遗民意识”作为精神取向第二节 “盖棺定论”与“人生阶段”:身份判断中的争议一、“反复”者的不同遭际二、“失身暮年”者的前后生涯三、悔恨的“贰臣”:“谅其心迹”的困难第三节 明遣民群体边界的模糊与内部的复杂形态一、明遣民群体边界的模糊二、并非整齐划一的明遣民群体小结第三章 明遣民群履的人生理想第一节 豪杰:明遗民群体的人格追求一、明代后期士人的豪杰理想与自我意识二、独立与救世:明遣民群体的豪杰精神第二节 存道:明遭民群体的价值体认一、存道以存天下:遗民的价值二、辨华夷与扶绸常:道之所存第三节 传道与寻求治乱之道:明遣民群体干涉现实的途径一、传道二、寻求治之道:明史的修撰与政治制度反思第四章 明遣民群幢的现实困境第一节 弘光朝“从逆案”的影响与复明运动中明遗民的失落一、处置北来官员的不同主张二、党争的介入三、“从逆案”对明遭民从政热情的挫伤四、南明抗清运动中明遣民的失落第二节 明遗民的避世与苦节一、避世全身.二、避世舆个人品节三、对“桃源”的向往舆警惕.第三节 明遗民与仕清汉宫之阐系一、交往的难以避免二、明遗民对仕消者的道德评判三、仕清官员同化遗民的努力四、舆论环境第四节 清初五十年开明遣民群棘之嬗变一、顺治朝:荐举与科举的作用.一二、康熙帝亲政以前:对汉族士人的高压三、康熙帝亲政以后:政策缓和以及博学鸿词科四、博学鸿词以后:招抚政策的延续...小结第五章 明遣民的文毕思想第一节 天地之元气:文学与人生的本体同构一、“元气”与文学二、明遣民文晕元氧论的特殊语境:重道轻文的价值论响应三、人文元气同构论对明遗民文学思想的影响四、明遗民文学元气论与传统载道论的异同第二节 诗以道性情:明遣民诗晕的核心主题一、性情:明清之际诗学转折的内在动力二、明遗民“诗主性情”论的内涵三、性情论对明遗民诗歌功能与主题的影响第三节 怨怒之诗:“温柔敦厚”的突破与诗教功能的实现第四节 明遗民诗的艺术实现一、不暇求工与情至则工二、诗歌的文体界限:艺术性的强调三、诗歌艺术性实现的途径四、明遗民诗的群体特檄小结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前文提及,曾经效力朝廷的“贰臣”虽然仕清,但对故国的眷念缅怀之情还是埋藏在许多人心灵深处。龚鼎孳的《定山堂诗集》中就有不少篇章流露出来,例如:“吐舌谈前事,攒眉向上游。翠蛾珠珥乱,龙种玉魂秋.夜火傅深殿,铜鸵立古丘,杜鹃花下血,点点是春愁。”陈名夏在给方以智的诗中说:“天末传书雨雪深,泪痕重下短衣襟。首山仍是箕山节,东海终怜北海心。稚子远行探虎穴,孤僧不死有人琴。当年太姥轻挥手,让尔流离蚤人林。”以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东海”喻方以智,以汉桓帝时避仇逃难于“北海”孙嵩的赵岐自喻。赵岐后来因孙嵩的毕荐而入宫,陈名夏也希望方以智体谅自己在南都受马、阮陷害,最终不得已的受荐仕清。明遗民对他们的这种情绪多少能有一些理解。方以智的弟弟方其义对陈名夏说:“公激于权奸,不得已而失身,方为公惜,吾尚何欲哉?”体谅到“不得已”而为之“惜”,就“遗民”来说,超出了简单的道德指斥,能够根据士人个体的处境来对其行为加以宽容;就“贰臣”来说,这种体谅已是莫大的安慰。方文更直接把鹑鼎孳视为心意相通之人,其《偕姚仙期、王尊素、纪伯紫、趟友沂、邓孝威、吴园次、刘玉少、龚半千、李秀升集龚孝升寓斋为别限韵》云:“四海无家何处归,轻装亦逐片帆飞。月明江上空怀古,雪满人间未授衣。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2001年,我考入南开大学文学院罗宗强先生门下做博士研究生,逐渐对晚明士人鲜明的个性、复杂的心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遗定明遗民作为研究对象,是希望能够切实了解这些常常被道德符号化了的士人,如何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剧烈社会动荡中抵抗人生困境。保持精神挺立。可是深入论题,会发现自己浅薄的学习实在不足以把握这个数量庞大、思想深刻的人群。所以直到今天,勉勉强完成了修改。即便在论文出版之际,仍然不能不感到诸般遗憾。转眼博士毕业已经四年了,当时求学的情景还亲切如在目前。我是因喜读宗强先生的著作而报考南开的,但直到亲炙先生以后,总懂得一部动人的学术著作背后有多少艰辛,从先生身上,我真正感受到学术对人生的滋饕,了解了一名合格的学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质量一一探索真理的精神、朴实勤谨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人生智慧。

编辑推荐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为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该书作者的思路、写作条理比较清晰,可谓研究明末清初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   罗宗强先生的弟子在心态史方面的研究水平倒还挺高~~这本书是横排简体的排版,让人感觉怪怪的,不太适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