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在中国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作者:主编 柏桦  页数:246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一百余年,地覆天翻。它取道西方,效法欧美,“以极端短暂凝缩的形式”,上演了二场“迟到的现代性”。尽管这段文史常常为人诟病,背离传统,照搬西方,甚至只为取悦欧美读者而不断兜售它的“政治美德”和“东方风情”,但是不可否认,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生成模式最清晰的一面,即“冲击——回应”模式已经成为我们解释文学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成为“影响的焦虑”下不可回避的“现代性创伤”。  但是检视百年现代文学经验,历史与文学之间复杂的对话正构成“迷魅”的另一面。古典中国的想象魃域和记忆暗流正不断返回当下,重写一段“被压抑的现代性”。寻求中国文学自身的“剧情主线”已经浮出历史地表,并日益引起文学史家的反思。“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被修正为“借鉴革新”和“继承改良”的双线交汇,文学接受和文化过滤正成为理解现代性进程不可或缺的两面。“另类现代性”、“对抗现代性”、“反思现代性”诸等观念,众声喧哗,遥相呼应,决意要与那“单一的现代性”作一针锋,而着力提示“创化传统”的主导性力量。

内容概要

  《外国诗歌在中国》分上下两编录入,上编“外国诗人在中国”,下编“外国诗潮在中国”。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自古而然,东两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由来已久。然而自两方工业革命兴起以来,由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超过了胜界其他地区,以致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不少东西方学人都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乃至生活方式视为衡量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尺,把社会进步的理想目标定位于以西方发展模式为蓝本的现代化,或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普世文明。所谓西风东渐、西学东移,一相当一批东方学人和政客也把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进步看做西方文明的必然产物,为此他们不遗余力地向西方寻求真理,甚至将扬弃本民族的传统,从器物、制度到生活方式上全面模仿西方作为实现现代性改造的唯一模式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归宿。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遂呈现为单向的态势——以先进的西方文明征服、影响和改造其他“落后”或“野蛮”的文化似乎成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生活的必然趋向。

书籍目录

序言上编 外国诗人在中国第一章 “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波德莱尔在中国第二章 冯至:《十四行集》与中外诗歌文化第三章 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第四章 从里尔克到德里达——郑敏诗学资源的两翼第五章 从模仿到互文——论帕斯捷尔纳克对王家新的唤醒第六章 同写平凡的“世界性因素”——韩东和拉金诗歌的平行比较下编 外国诗潮在中国第七章 闻一多的“文化抵抗”与新诗“格律”的确立第八章 卞之琳: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古典精神的“主知”化结果第九章 还原:“非非”的零度情缘第十章 闯荡江湖——莽汉主义的“漫游性”第十一章 感受即反叛——杨子诗歌的反现代性凝视

章节摘录

  三、西方资源与中国问题  梁实秋说:“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的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这一70多年前的论断电许过于直接,但的确道出了中国新诗发生发展的某些实情。不过,正如一位当代诗人所指出的:“中国现代诗人主要是以西方诗人为自我参照的。只不过对此我们大可不必忧虑:‘汉语中的里尔克’已不是德语中的那个里尔克。中国诗人并不是在盲目模仿,而是出于自我建构的需要,在对西方诗人进行有意识的、富于创造性的‘误读’与‘改写’。”④倘若以此反观郑敏在里尔克、德里达等西方诗哲影响下所进行的诗学探索,便不难发现她的种种努力也是出于自身乃至中国新诗自我建构的目的——尽管在此过程中她不时显出主体身份的焦虑。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致力于影响研究的文学比较研究中,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在影响源与被影响者之间寻找一一对应的“比附”关系。本文所作的梳理和辨析稍有不同,主要是力图通过还原郑敏与其西方资源的关联情景,从中寻索出郑敏在对西方资源的“创造性”转换中表现出的中国眼光及其闪现的中国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外国诗歌在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