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皮耶罗·拉塔利诺 译者:陆辛耘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伟大钢琴家系列:拉赫玛尼诺夫(原版引进)》介绍了伟大的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内容包括:塔塔尔人、圣彼得堡、莫斯科、双学科毕业生、五角星、演奏者、声音的再创造、面目一新、新世界、糟糕的行当、曲目总表的选择等。
作者简介
作者:皮耶罗·拉塔利诺(Piero Rattalino) 译者:陆辛耘
书籍目录
塔塔尔人 圣彼得堡 莫斯科 双学科毕业生 五角星 演奏者 声音的再创造 面目一新 新世界 糟糕的行当 曲目总表的选择 节目单 技术 风格 黑玫瑰 田纳西州一纳克斯维尔 注解 演奏曲目:独奏乐与室内乐 演奏曲目:歌剧与交响乐 唱片信息 唱片标签索引 地名索引 音乐家索引 乐队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里要补充的是,1927年第二次录制这首乐曲的时候(第一次是在1919年),低音部分的强调被弱化了。拉赫玛尼诺夫并非一成不变,他始终没有放弃考虑剧院演出的效果,无论是对那些名家之作,还是对普通的乐曲。 之前我们谈论的是《圆舞曲》Op.64no.3,也就是肖邦1845年的作品。那时的肖邦应该说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作为音乐家,其名声也日渐高涨。但即使我们列举一些别的例子,比如肖邦在1829年,也就是其年轻时期创作的《圆舞曲》Op.69no.2,或是格里格在其20岁那年写下的《圆舞曲》Op.12no.2,我们同样能够发现拉赫玛尼诺夫弹奏的强烈演出效果,他的演奏具有相当浓郁的表现主义色彩。 而对于肖邦在其17岁时创作的《玛祖卡舞曲》Op.68no.2中的那些悲伤片段(评论家得意地把这些片段看作是肖邦处于浪漫主义巅峰时期的表现),拉赫玛尼诺夫采取的方法却是取消连奏,并且减少踩踏延音踏板的次数。这样的演奏好比是用毕加索粗犷的线条代替雷诺阿画中柔和的色调。如果我们把1935年62岁的拉赫玛尼诺夫签售的《玛祖卡舞曲》唱片与1941年年仅22岁的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的作品对比,得出的结论会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更加现代化! 要说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演奏家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在那些不引入注意的乐段中更能得到体现。他把不同的音色层层分开,重新叠加,使它们交错但不重合。听着这些乐段,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毕加索或者雅弗林斯基。而当我们听到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以及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又会联想起奥托·迪克斯以及马克西·贝克曼。 如果我们重新回顾拉赫玛尼诺夫在“一战”前和“一战”后的作品,应该能够发现他所做出的不可忽略的改进。对于任何熟悉拉赫玛尼诺夫《第一协奏曲》的人来说,他在1917年对这首曲子的改编已经不仅只是“去除”了1891年原版体现出的那种年少轻狂和无知那么简单。而他在1926年写下的《第四协奏曲》,也并非只是他1909年创作的《第三协奏曲》的简单延续。另外,1934年所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会让人联想到斯特拉文斯基。一项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研究显示:拉氏并没有坚持他曾在“一战”前公开表明过的思想和立场。那个被1940年代许多电影表现风格视为风向标的拉赫玛尼诺夫,那个为赫尔曼以及阿丁赛尔的作品提供过灵感的拉赫玛尼诺夫,与后来写下交响乐和《第四协奏曲》的拉赫玛尼诺夫,似乎判若两人。总之,美国式的拉赫玛尼诺夫与俄国式的拉赫玛尼诺夫相比,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编辑推荐
《伟大钢琴家系列:拉赫玛尼诺夫(原版引进)》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