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戴维·埃里奥特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与国际接轨,离不开引进与译介该学科国际领域中重要经典文献与最新学术成果,离不开拥有一个宽广的国际视野。对于音乐教育学这样一个在我国还很年轻的学科来说,尤为如此。应该说,我国的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为音乐教育学科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翻译了不少文献、著述,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贡献。 然而,随着我国该学科的迅速发展,目前的这种了解水平,显然还是不能够适应形势的,尤其在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仅以牛津大学出版、理查·考威尔(Richard Colwell)编的《新音乐教学研究手册》(The Ne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为例,该书所涉及的领域包含政策与哲学、教育的语境与课程、音乐的发展与学习、音乐的认知与发展、社会文化语境、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育的学科综合、神经系统科学、医学和音乐、普通教育的成果、音乐教育中的研究设计与批评等诸多范畴,内涵了音乐教育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课程理论、研究方法等诸多学科。又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过去的五十五年里举办过共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这些会议在不同领域(包含其所属的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专业音乐家教育;研究;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活动;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音乐政策等领域)中,所取得的大量学术成果及其出版的文献亦是浩瀚的。与之相比,目前我国所翻译的有关著述的确非常有限。因此,才有了本译丛的最初创意。
内容概要
何为音乐?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如果是,为什么?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本书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为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答案。本书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基于对过去的哲学思想敏锐的反思,本书发展了一种多元音乐观念。它解释了为什么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叉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基于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本书建立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它可以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部占有中心地位。本书中“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 本书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这是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也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本书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也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因此,当然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
作者简介
戴维·埃里奥特博士现为纽约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曾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并在印第安那大学、西北大学、开普敦大学、北德州大学和里莫力克大学爱尔兰音乐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作为音乐教育哲学家,埃里奥特博士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书籍目录
总序中文版序言原版序言致谢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哲学与音乐教育 第一节 严肃的问题 第二节 哲学 第三节 哲学探索的特征 第四节 类比 第五节 三个交叉点 第六节 目的 第七节 前提 第八节 写在前面 第九节 本书的使用 第十节 本章 结束语 讨论与思考题 相关阅读资源 第二章 走向新哲学 第一节 三个问题 第二节 解释音乐 第三节 过程性界定 第四节 音乐的审美概念 第五节 语境中的美学概念 第六节 音乐教育的美学概念 第七节 音乐教育美学观念批判 第八节 走向新哲学 讨论与思考题 相关阅读资源第二部分 音乐与音乐教育 第三章 音乐制作 第一节 引子 第二节 意识、知识和思想 第三节 音乐素养 第四节 音乐素养的程序性本质 第五节 正规音乐知识 第六节 非正规音乐知识 第七节 印象性音乐知识 第八节 指导性音乐知识 第九节 作为音乐理解的音乐素养 第十节 音乐素养的水平 第十一节 音乐教育的意义 讨论与思考题 相关阅读资源 第四章 音乐聆听 第一节 聆听:毫无思想还是富有思想? 第二节 音乐聆听的基础 第三节 音乐聆听的程序性本质 第四节 我们的乐音 第五节 艺术特性与审美特性 第六节 音乐作品:多维挑战 第七节 音乐作品:设计维 第八节 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 第九节 音乐聆听:音乐认识的五个维度 第十节 音乐教育的意义 讨论与思考题 相关阅读资源第五章 音乐制作者、聆听者和音乐的价值第六章 音乐作品第七章 语境中的音乐制作第八章 语境中的音乐聆听第九章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第十章 音乐教育与课程第十一章 音乐的教学与学习第十二章 音乐教育和学校教育注释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七节 再谈人类意向和人类兴趣 人类意识的拱形概念指出了若干相互依赖的人类意向。这些倾向有助于解释人类对音乐制作和音乐聆听的兴趣。 首先,我们应用意识的力量不仅为了生存而且为了理解,这似乎是人类的特定倾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我们“渴望知道”。人类试图理解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有能力做什么。我们具有给意识带来秩序以及获得自知自觉的固有倾向。 第二,与第一个倾向密切相关的是,我们倾向于享受超越我们意识能力的追求。人们享受(并寻求进一步的乐趣)他们感到有魅力的、有难度的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我们被激励去更多地理解我们的能力。我们期待着挑战我们能力的和牵涉我们全部意识力量的事业。我们为了自我发展而去奋斗,而后者则产生于我们将意识力量倾注于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的行为中,这便是人类的特点。 在追求自我发展和沉浸做事之前,人们首先需要可做之事。这些追求来自于人们已经做的事情。人们具有详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倾向。斯巴舒特称之为“在必需品之中制作价值的倾向。”例如,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们用逃跑或逃窜来逃避危险。但是许多人为了逃跑或逃窜而逃跑或逃窜,或是为了截住足球和在篮球比赛中得分而行为。类似的,虽然吃喝是必需的,菜单、宴会、桌布、饭馆和服务员则不是。开车上班对于许多往返于郊区和市区之间的上班族来讲是必需的。但是在公路汽车赛和赛车中开车则不然。 在所有这些例子中,“必需的”活动导致了可识别的追求。像跑步、吃饭和开车这样的普通活动成为具有特定目标、规则、标准、传统、英雄、传奇、一套知识和竞争的追求(或是游戏、意识和运动的各个方面)。如果同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聆听声音这一最基本的人类需求之上,那就太匪夷所思了。 第四,我们已然看到意识如何成为生物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结果(基因和文化基因)。人们都同样具有物质性、思想性、生物性和社会性。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追求与生物的欲望或社会的欲望相关的体验和意识、抑或反映在体育中、绘画中、歌曲中和故事中的对这些欲望的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共鸣便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编辑推荐
是专门写给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在职音乐教师们的。主要致力于对音乐与音乐教育本质的剖析。通过批判性的讨论和实践原理的发展,《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旨在让人们获得对音乐制作和音乐聆听最完整的理解和投入而构建一个哲学基础。 传播世界音乐学术研究新空气,开拓国际音乐教育探索新视野,引领音乐艺术与科学的新结合,提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动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