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赵晓生 页数:475
Tag标签:无
前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a Sebastian Bach,1685一1750)的两卷《平均律键盘曲集》(DWelltempered Clavier'简称“WTC”)引来研究者无数。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著作论文若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早在1839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在莱比锡发表《巴赫的键盘作品》的论文。1883年J.S.Shedlock在伦敦《音乐时代》杂志24卷上发表专论长文《平均律键盘曲集》,是今日存世较早的专论。这说明,在巴赫逝世将近一个世纪.长期遭受冷落之后,他被重新发掘并在19世纪中叶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和深入研究,而《平均律键盘曲集》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逐渐得到揭示与发扬。这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直至20世纪音乐自勋伯格、韦伯恩以降,从巴赫影响所打下的鲜明印记中后人可感受到巴赫音乐思想的旺盛生命力与生生不息的“基因遗传”性。这种“遗传”最终被神化,提高到“音乐圣经——旧约”的程度。《平均律键盘曲集》所包含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曲是音乐思想的大海洋。从它引申而出的话题无穷无尽。这是个无形的大象。这个“大象”在每个观察者眼中所看到的景象是完全不同的。每个观察者(或日: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表现来。就某种意义而言,研究巴赫的音乐犹如“盲人摸象”。《大般涅架经》卷30《狮子吼菩萨品》中记录了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在叙述8位盲人分别将“象”喻为:如莱茯根;如箕;如石;如杵;如木白;如床;如瓮;如绳;而后作出总结:“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而外更无别象。”
内容概要
巴赫的音乐体现了人类知性与天性的一致。数百年来的音乐家,无不从巴赫的天性与知性中汲取营养,获得启发。这也是巴赫音乐的永恒性所在,是他的思想在很长历史阶段中不断为后来者提供思想启示的根本原因。本书写作要旨,乃力图通过对《平均律键盘曲集》这部巨著的观察、分析、体验,谛听巴赫音中心灵之性情.观察巴赫乐内神灵之智慧,从而揭示巴赫之音之乐所深藏内蕴的感知灵性与宇宙构造的历史性基因奥秘。 本书研究《平均律键盘曲集》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时空重组”四字,音乐的组织构造,在于时间维与空间维的结合。从时间维衡量,音乐是个过程,在时间中展开,依存于时间的进行之中。无论古典的现代的,民间的专业的,音乐的时间维是不可避免的。所有与过程有关的参数,线条、节奏、过程,组织,延伸为复调的过程,音色的过程,和声的过程,调性的过程,都与时间维度相关;而纵向同时出现的音程、和弦、音色、音响、音集(即音高组织),则均与空间维度相关。
作者简介
`
书籍目录
谛乐观音时空重组 ——《约·塞·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前言升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3首)(WTC Ⅰ/13,BWV858) 前奏曲 赋格升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3首)(WTC Ⅱ/13,BWV882) 前奏曲 赋格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4首)(WTC Ⅰ/14,BWV859) 前奏曲 赋格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4首)(WTC Ⅱ/14,BWV883) 前奏曲 赋格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5首)(WTC Ⅰ/15,BWV860) 前奏曲 赋格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5首)(WTC Ⅱ/15,BWV884) 前奏曲 赋格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6首)(WTC Ⅰ/16,BWV861) 前奏曲 赋格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6首)(WTC Ⅱ/16,BWV885) 前奏曲 赋格降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7首)(WTC Ⅰ/17,BWV862) 前奏曲 赋格降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7首)(WTC Ⅱ/17,BWV886) 前奏曲 赋格升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一卷第18首)(WTC Ⅰ/18,BWV863) 前奏曲 赋格升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第二卷第18首)(WTC Ⅱ/18,BWV887) 前奏曲 赋格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时空重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新解(中)》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