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春秋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罗宏才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罗宏才  页数:232  

前言

“国宝”是国家宝器的意思。《国语·楚语》记楚大夫王孙围聘于晋,回答晋定公问,说:“围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則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乎许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这是当时主流社会的“国宝”意识,至少包括这几层意思:一指富饶的土地,二指杰出的人物及其德行,三指宝贵的器物。这说明“国宝”包括人、地、物,分具自然、人文属性,包括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含义。本丛书所谓“国宝”,专指器物珍宝。器物珍宝如豆、鼎、壶,原本来自新石器时代实用的陶制生活用品,因逐渐使用在祭仪之中,有的演变为国家的象征物。“国宝”必具价值:在经济范围内具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文化范围内具传统遗存价值,在文物考古范围内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近代学者,又从中看出它们具有审美、认知和教育方面的特殊价值。

内容概要

  《国宝春秋:青铜篇》试图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多元链接,来整合复原经过严格遴选的属于“国之重宝”的21件(组)青铜器皿的流变历史,严格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序列与青铜器器类的客观组合规律,紧紧把握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三位一体”的写作笔调,着力羼入大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图片,纵横开合,峰回路转。既气魄雄浑,又细腻婉转。具有极强的历史感染力、艺术熏陶力以及视觉冲击力。王权塑造的青铜器素以独膺“国之重宝”桂冠的地位而享誉艺苑;“藏礼:于器”的创作思想赋予其更加深邃的人文内涵与更为丰富的历史层面。追逐“重宝”并享受人文,千百年来不断演绎了无数坎坷曲折的流变沧桑,勾勒出滞重沉雄的一脉历史轨迹;抚摸历史与记忆轨迹,多种源头的观察视角曾着力缀合了已经飘逝的许多历史碎片。

作者简介

罗宏才,陕西礼泉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考古专业博士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西安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广东美术馆特聘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入文学院及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上生导师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艺术市场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出版专著与主编著作有:《中国文物古迹集粹》(专著)、《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第三卷主编)、《抗战中的文化责任》(执行主编)、《探寻碑林名碑》(专著)等。臼前独立主持的《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科研课题获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立项(项目编号08AA01)。

书籍目录

司母戊鼎流徙的另一种视域王国重器从这里流出血色迁移追寻函皇父劫难掠过金村流绪在新郑大梦浑源锄头下的戈国那年那月斗鸡台烟雨朱家集说不尽的毛公鼎铁马啸啸向虢盘态鼎与态斋回眸散氏盘最忆风尘是双鼎向福开森致敬雾满小盂鼎沧桑出凤翔渭水渤海两无伤鹰飞弗利尔大吕是景云

章节摘录

插图:1933至1936年,军阀刘镇华担任安徽省主席(图7)。期间,他独霸专权、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闻知刘家藏有稀世宝盘,他特意来到文惊,拜会刘氏后人,借机打探號盘下落。在未探得丝毫消息后,刘镇华又施以重金,诱使刘家出卖宝盘,仍遭拒绝。于是,恼羞成怒的刘镇华,派人到刘家搜查,并对刘家人施以棍棒拳脚。面对刘镇华的淫威,刘氏子孙忍受了肉体上的伤痛,顽强与之周旋,始终未说出宝物的下落。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入侵华北,并长驱南下,攻占长江沿线,合肥危在旦夕。此时,刘氏子孙预感到新一轮的“护宝战争”会更加残酷。于是,他们将號盘置于隐蔽之处后,举家外迁。合肥沦陷后,日寇多次搜查刘家大院,均未查出虢盘的藏身之处。在日寇四处搜寻號盘下落的同时,民国政府相关机构及有识之士亦为號盘之安危而奔走谋划。据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显示,早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二十日,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杨廉即致电教育部,言及本省六安刘文明(刘铭传第四代孙,疑为刘肃曾)处藏有周代重器虢季子白盘,拟请中央机构代为保存。

编辑推荐

《国宝春秋:青铜篇》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宝春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