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海天 作者:李臣之 页数:356
前言
一直想写一本关于中小学教师做科研的书。目的很简单:与中小学教师相处时间一长,感觉他们有做科研的外在要求和内在需要,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方式需要调整,感受到他们有专业提升的使命。一直喜欢做教师,也一直喜欢同教师交往,自然喜欢为教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别的事情总是很多,这事便一直拖到今天。若不是海天出版社陶明远副总编辑再三催促,再三鼓励,这事还会一直拖下去。 一直拖,也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少、事情多,主要是想寻求能够帮助教师做科研的一些途径。现在,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书籍已经很多了,为什么教师仍然感觉研究很艰难呢?果真是教师研究基础不好?是研究太深奥?还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研究机会太少? 事实上,教师做科研,主要是为了强化教师的专业角色及认同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改变职业生活方式,提高职业幸福指数。教师做科研,源于教学生活。在教学生活中,教师的科研是变革性的教学实践,是在改善教学品质的过程中,积累智慧、形成研究成果的过程。 也有人认为教师做科研就是讲故事。这样说的确也能够舒缓教师做科研的精神压力。但科研就是科研,它需要有科学的态度,需要用科学的方法,需要实事求是。教师做科研的目的,仍然是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提炼理论。因此,教师做科研,不能只是讲讲故事。从“程序”上看,教师做科研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过程。这个过程总体上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子过程。过程可长可短,形式也可多样,但不可缺少任何一个子过程,否则,科研就会像风筝断了线。
内容概要
从“程序”上看,教师做科研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过程。这个过程总体上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子过程。过程可长可短,形式也可多样,但不可缺少任何一个子过程,否则,科研就会像风筝断了线。 教师做科研,当然要知道研究方法,但这还很不够,还要学会运用方法,真正掌握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有助于发现研究的问题,收集最鲜活研究资料;行动研究对研究教学、变革实践、改进实践都有帮助;叙事研究则有助于积累经验提升理论。如何处理收集的资料,分析数据、实物,创造文本,得出结论,也是教师们比较想了解的内容,可以放在方法中讨论。 教师做科研,还需要持续学习、主动反思;教师做科研不是孤立地做,有同事、有同学、有专家,可以在相互学习中一起对话、一起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教师做科研的基本过程 第一章 选题:从“问题”到“课题” 一、问题在哪里 (一)教育实践的追问与调查 (二)教育经验升华 (三)学术交往 (四)阅读文献 二、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一)缩小问题范围 (二)梳理关键概念 (三)课题的表述 三、确定问题的原则 (一)社会所需 (二)能力所及 (三)条件所能 四、如何申报课题 (一)选择恰当的申报层级和领域 (二)申报表的填写 (三)申报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开题:设计研究蓝图 第三章 做题:教学研究合一 第四章 结题:成果升华第二部分 教师做科研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教育调查研究 第六章 教育变革研究 第七章 教育叙事研究 第八章 研究文本创作方法第三部分 教师做科研的基本保障 第九章 持续学习 第十章 勤于表达 第十一章 不断反思 第十二章 形成专业社群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教育理论必须植根于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进行追问,是研究问题的最基本来源。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学生个体的变化,教师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如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教育教学情境中不同价值取向间的冲突与对立;教学中的两难情境;不同的人或群体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教学情境中的各种现象,在习以为常的教学现场中发现不寻常的因素,就可以找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1.经常追问教学中的困惑 教学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教学情境充满了复杂性。老师可能在不经意间感觉到,过去常用的管理学生的方式突然失去了作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曾经定型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值得教师进一步思考的现象或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在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中,也很容易倾听到类似的困惑,譬如,现在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没有学习热情,不知道该怎么教;现在的学生不能骂更不能打,太难管了;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可是学生负担反而越来越重;新课标主张多元教学方式,但课堂知识性质不同,教学方式如何多元?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又处处需要考虑安全,如何放手让学生活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要进一步追问,试着寻找教学困惑背后的真实问题,就很容易发现值得探索的问题还不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