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作者:孟伟 等编著 页数:362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光谱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个最耀眼的族谱,在两种社会形态下,又衍生了特征各异的社会发展模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类历史进化的过程中,多种社会形态、众多发展模式并存,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往往以时代、世纪为单元,缓慢、沉重、有力地折射出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各种对社会主义的责难之声不绝,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崩溃”,已是“历史的终结”。与此同时,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了以私有化为主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实现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在近二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中,掌握着世界经济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西方的政要、学者洋洋得意地宣称,只有资本主义才是引导人类走向富裕的道路。
内容概要
本书是“谁掌握了未来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演变后的俄罗斯》,该书力求从立体的视角展现一个国家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跨入21世纪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力求抓住该国发展道路的核心与重点,从高山看平地,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避免扁平式的平铺直叙;力求跳出经济去看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择有特色、有代表性、有启迪意义的事物去突出该国的特色;力求立体地、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概括出一个国家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从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制度特征、运转机制、社会现实方面勾勒出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画卷,使读者对该国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近代以来俄罗斯的变迁 第一节 俄罗斯概况 一、地理、民族、前现代发展 二、自然特征、气候及资源 三、近代俄罗斯崛起 第二节 俄罗斯近代国家制度 一、1861年改革和农奴制废除 二、1905年革命 三、近代俄罗斯工人运动 第三节 19世纪俄国经济社会发展 一、19世纪俄国城镇和城市社会 二、19世纪俄国社会各阶层 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 苏联时期的俄罗斯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二、苏维埃联盟建立 三、列宁主义与布尔什维克执政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一、1921年-1922年饥荒 二、新经济政策及其成效分析 三、苏联共产党及其政府 第三节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 一、前三个五年计划与集体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伟大卫国战争 三、苏联时期现代化成就 四、斯大林晚年时期 五、斯大林之后的苏联 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 苏联解体与新俄罗斯诞生 第一节 苏联解体前的严峻形势 一、危机在改革中酝酿爆发 二、潜力尽失的集权政治经济体制 三、民怨沸腾的社会文化惨像 第二节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一、“新思维”的产生及其基本内涵 二、“新思维”指导的改革 三、“新思维”的实质及后果 第三节 叶利钦“激进民主派”改革 一、“激进民主派”改革缘起 ……第四章 俄罗斯国家体制与政治变革第五章 俄罗斯经济体制变革第六章 俄罗斯东正教复兴第七章 普京时代的政治改革第八章 经济振兴与俄罗斯奇迹第九章 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第十章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启示后记
章节摘录
从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涌现了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普希金、普列汉诺夫、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思想家和文化巨匠,他们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制度,废除农奴制,成为农奴解放运动的鼓舞者。赫尔岑先后出版《北极星》《钟声》等杂志,鼓励言论自由、免除赋税、解放农奴。后来他抛弃对沙皇的幻想,认为只有通过革命运动才能从根本上废除农奴制。别林斯基起初只是一个教育改革论者,认为俄国的全部希望在于教育,而不在于政变和革命。后来他转向革命民主主义,认为农奴制存在必然导致俄国的落后,而沙皇专制制度又是农奴制的坚决维护者,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真正废除农奴制,才能实现俄国的发展。车尔尼雪夫斯基利用《现代人》杂志进行反农奴制的革命宣传,揭露农奴制准备“解放”农奴的罪恶阴谋,主张农奴无条件地获得土地和自由。他指出,农奴不可能从沙皇政府和农奴主手里真正得到自由和土地,只有进行武装起义,消灭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反映了广大农奴废除农奴制的革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宣传鼓动,在俄国人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世纪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高涨期,急需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就在此时,那些因受尽地主和富农盘剥压榨而被迫放弃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正好迎合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成为了无产阶级的主力军。据统计,1861年~1870年,外出谋生的农民数量为129.13万人,1861年~1890年为494.66万人,1891年~1900年更猛增到713.66万人。19世纪90年代末,俄国矿山和铁路等重工业部门的工人人数增加到279.2万人。20世纪初,全俄的工人阶级连同家属的总人数己达到2200万人,占俄国人口的18%,其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为300万。
后记
本书以纵深的历史视野,力图对俄罗斯自近代以来发生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进行全景式描述和分析,以说明不同国家受制于自己的传统和现实,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经历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可拒绝,也同样不能简单复制。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时间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书存在很多不足,敬请研究者和读者批评。本书是集体之作。熊震同志负责前言、第一章 、第二章 的写作;王连喜教授负责第三章 、第四章 的写作;易永胜副教授负责第五章 、第八章 的写作;姜智红博士负责第六章 、第九章 的写作;孟伟教授负责第七章 、第十章 、后记的写作。感谢为组织策划本套丛书付出巨大辛劳的汪开国、杨朝仁主编,为编撰工作作出默默奉献的市委党校科研处诸同志;感谢市图书馆彭凤阳等同志的热情支持;感谢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辛苦努力的深圳海天出版社杨五三等编审、编辑。
编辑推荐
《演变后的俄罗斯》:21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演变后的俄罗斯》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