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作者:比尔·唐瑟尔 页数:235 译者:张宁
Tag标签:无
前言
中文版自序What Millions of PeopleAre Doing Online and Why It Matters Click网络时代的来临在写这篇序言前,我刚读完路透社的一篇文章。文章说,2008 年中国网络利用率上升至42% ,互联网用户数超过了3 亿,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跃居全球首位。由于无权使用中国的网络数据,本书仅基于美国以及其他我们所覆盖的地区(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新加坡)的统计数据写成,但《在线为王》所论述的观点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浏览新闻资讯、搜索产品和服务,所有这些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们是谁,我们的动机何在。自2008 年9 月《在线为王》在美国出版以来,新鲜出炉的好事坏事开始充斥着每天的报纸、电视、网站和博客。2008 年11 月,美国人民选举出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政治网站访问量的猛增,以及奥巴马就职典礼相关报道和视频的极高点击率,无不体现出美国人民急于求变的意识。在美国遭遇前所未有的衰退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在持续下滑。人们日常访问的网站以及相关的搜索词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需对此稍加考察,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场萧条是怎样影响我们生活的。有些行为上的变化是凭直觉做出的,如为了寻找降价商品以节省预算成本,我们会在网上达成更好的交易,但有些变化并不直观。鉴于人们对“名人崇拜症候群”的沉迷,也就不难理解近期奢侈化妆品网站访问量为何猛增了。我肯定读者会从本书所讨论的网络行为中发现中美文化的显著差异。同时,我也希望读者能够找到我们之间的相似点——一条我们对周围世界作出人性化反应时所呈现出来的共同脉络。比尔•唐瑟尔(Bill Tancer)译者序What Millions of PeopleAre Doing Online and Why It Matters Click网事并不如烟你知道吗?有时候你在网上不经意地一次点击,很可能泄漏你的内心秘密。你的每一次点击,都会被网络自动记录。点击无心,在线有意。你的每一次点击,除了增加网站的点击量,还会成为网络行为研究的数据。你的每一次点击,甚至会成为一个重大理论发现的原始数据。网络行为研究逐渐升温网络行为研究已经成为美国新的研究课题。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奥斯坦•古尔斯比(Austan Goolsbee) 等人甚至因为在这个领域的出色研究而成为美国新总统奥巴马的经济顾问。2002 年6 月,古尔斯比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布朗(Brown) 教授合作,在《政治经济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上发表了题为《互联网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来自人寿保险业的证据》的论文,第一次提供了关于互联网对传统市场价格竞争冲击的实践证明。古尔斯比还对亚马逊网站上新书的畅销排名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当一本新书的畅销排名提升1 倍时,其销售额也会大致增加1 倍。例如,一本排名2 000 位的新书比另外一本排名1 000 位的新书销售额大约少一半。这就意味着,排名越靠后的书若其销量略有增加,就会使其排名大幅提升。但是,对于排名十分靠前的新书,要想继续提升排名就困难多了,因为排名已经很靠前的书销售额必须增加至少1 倍,才会让一本新书的排名提升1 倍。一般而言,网站提高图书售价会抑制用户的购买量,但不同的网站销售额下降的原因却不尽相同。相对而言,亚马逊如果提高图书售价,其销售额下降百分比明显要低于其他竞争对手。一方面是因为亚马逊的品牌效应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网上购书的市场环境已日趋成熟,大多数固定读者不会因为图书涨价而放弃这种购物方式。美国《连线》(Wired )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也是位网络高手,他喜欢从数字中发现规律,特别注意到了长尾现象。2004 年他出版了《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当一本新书,比如《在线为王》刚面市时,几个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发表了评论,指出前年已出版过一本类似主题的书,名叫《长尾理论》。当其他购书者看到这些评论,查到了以前的书,把它放到购物车中。很快,亚马逊的系统分析软件觉察到了购买行为中蕴藏的这种规律,即买新书的读者也会买以前出版过的相关书籍,于是亚马逊开始配套推荐这两本书。更有甚者,一些读者发现,出版本书的中资出版社此前出版了《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 )——商战中人手必备之作,读者们对其非常认同,还写下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评论。更大的销量,更多的自动推荐,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良性循环。这种由此及彼、由小见大、由少积多的销售方式就是长尾现象。简单说来,就是零碎的尾货也能赚大钱。这种现象只有在网络时代才能做到,这正是因为网络数据的统计和数据研究分析具有强大的功能。成功预测奥巴马当选网络市场研究公司Hitwise 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比尔•唐瑟尔绝对是这个领域的顶尖权威,是名副其实的在线之王。唐瑟尔通过对网络流量数据的分析,成功地预测了奥巴马战胜麦凯恩,成为美国新总统。把唐瑟尔书中的流量分析方法应用于总统大选分析,通过对双方网站点击量、点击率、点击人、点击源、点击人次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对Google 等网站有关奥巴马、麦凯恩、希拉里等关键词搜索的流量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他们各自的人气和支持度,从而有根据地预测谁赢谁输。从2007 年起,比尔•唐瑟尔和他的hitwise 网络公司一直跟踪美国大选,为奥巴马、希拉里和麦凯恩阵营提供网络数据分析。奥巴马阵营的谋士们尤其重视这些分析结果,并据此不断调整竞选战略策略,保持在民意中的领先地位,直至最终夺取白宫。早在2008 年9 月3 日,他就通过对Google 搜索数据的研究断言,佩林可能赢得了Google ,却输掉了选战。因为他发现虽然一时间佩林的检索词条多于奥巴马,但人们输入的搜索词条更多集中在“美女萨拉”、“性感佩林”、“裸照”之类,而忽视了她的竞选政纲和立场观点。这一调查结果增加了奥巴马-拜登的信心,很快调整,从容应对。为什么要用网络调查?与传统的调查相比,网络预测更可信、更靠谱吗?这是所有翻开本书的人心底的疑问。毋庸置疑,真正进入投票站投票的选民与登录网页的网民绝不可能是同一群体,所以用网络数字来预测最终的结果确实是一种冒险行为。那是否意味着网络预测没有存在的意义呢?它有它的独到之处。可以先换个思路,对网民会选择哪位候选人不必太过执着,而是另辟蹊径,可以看看关于美国大选、关于总统候选人,网民会搜索些什么。这样一来,你便可以揣测出人们到底想知道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但又会有人问,难道就不能通过传统的民意调查得到这些答案吗?不可否认,在美国历史上,种族歧视是非常耻辱的一笔,也是不能够轻易抹去的一笔。而奥巴马作为非裔美国人竞选总统,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他的肤色会对他的竞选有何影响。但如果你走上街头访问或打电话调查,问调查对象:“你会选一名黑人当总统吗?”“你是更看重候选人的宗教还是他的观点?”你觉得自己会得到真实的答案吗?这就像你想调查人们有没有浏览过色情网站,你会直接去问对方“你访问色情网站吗?”绝大多数的人会告诉你:“不,我不访问色情网站。”但是事实到底如何,自无需我在此赘言。那人们为什么不如实回答呢?这就涉及到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认知失调”理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既然存在着认知上的不一致,那么调查员与被访者有直接接触的民意调查自然就不够可信了。然而网民上网搜索的行为都是匿名的,而且比尔•唐瑟尔观察的网民样本动辄就是数以百万计,所以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加以分析与应用,便可得出网民对候选人的兴趣所在,然后竞选团队便可以有章可循地制定竞选策略,达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效果了。对于候选人的诸多条件来说,选民到底更在意哪一个呢?是候选人的政治纪录?他们在关键问题上的立场?抑或只是一个基于其背景甚至外表的本能直觉?再看看比尔的数据,它会告诉答案。以2007 年1 月19 日为分界线,在此之前,网民对奥巴马所进行的搜索中,大部分是查询奥巴马的出身背景,2004 年他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基调演讲,以及一少部分他的宗教信仰。而在2007 年1 月19 日,福克斯新闻曝料,称奥巴马的童年曾在一个伊斯兰神学院上学,从此将奥巴马与伊斯兰宗教,进而与塔利班扯上了瓜葛。此时,围绕奥巴马的搜索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在含有候选人名字的检索中,对“巴拉克•奥巴马、穆斯林”的搜索从第10 位升至第5 位。与在曝出新闻前一周的搜索量相比,后一周对含有“巴拉克•奥巴马”的搜索也翻了一番。在神学院的传闻之后,对奥巴马宗教信仰的搜索明显上升,尤其是对他与穆斯林教会关系的搜索。从对候选人的搜索内容来看,有些选民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政党,甚至也不在于候选人就某些具体问题的立场。对大部分的网上选民来说,候选人的性格甚至外表都可能影响他们的选择。尽管可能不愿意承认,但类似于宗教背景之类的问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候选人的搜索可能并不代表对他的政治观点感兴趣,而是关心他的私生活,可以说这对于他领导这个国家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再例如在2008 年1 月,对共和党前竞选人约翰•麦凯恩最常见的搜索则集中于他的妻子、家庭和女儿。在同一时期,网民对希拉里•克林顿的搜索则是在找笑话、漫画以及她在新州预选前的哭泣。搜索数据告诉我们:作为对每位2008 年总统候选人感兴趣的一类代表,网民更感兴趣于候选人的外表,而不是他们的立场或投票纪录。由此看来,网民们对政治立场没那么感冒,而是更看重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很显然,无论是外表、气质,还是演讲术,奥巴马的魅力和风范更胜一筹,博得众多网民的欢心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数据狂人——比尔•唐瑟尔我国在网络行为研究方面仍步人之后,关键是我们没有网络数据分析师。中资出版社的同仁能把这方面的前沿性研究成果推介给国内读者,也算是先行一步了。一直以为,翻译不过是将一种文字解说成另一种文字、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方便人阅读而已,译者只不过是比机械软件更为人性化的一个工具,所以它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类竞技游戏,要求你具备准确、完整、速度和力量。而《在线为王》却将翻译理论完全颠覆。除了应用上述竞技技巧外,我不得不摸索练就一套新的本领:推理、判断、假设、验证,天啊,这简直就是一款解密游戏!刚开始翻译本书时,我和合作者刘娜都有点不知从何下手。一开篇就写色情网站,实在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多少有点让我冒汗。第1 章一开篇,作者就不慌不忙地给你讲故事,当时还真不知道他最后要说些什么,看来作者喜欢暗藏玄机。果不其然,故事讲完后,作者的意图就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他是要突显网络调查与普通的社会调查之大不同!一来二去,我逐渐摸清了作者的“套路”,之后的翻译也自然顺畅了。而且我还建议读者将此书当作一本侦探小说来读,在一开始就可以和书中的主人公——作者一起,搜集资料、查询线索、“侦破”一起起网络谜案。此书如此益智,完全归功于在线研究之王比尔•唐瑟尔。也许你上学的时候学过统计,但我敢保证,你从没接触过那么庞大的数据;也许你调研的时候设计过问卷,但我敢打赌,你从没研究过那么多的样本。唐瑟尔所在的Hitwise 公司为美国网络流量分析的权威,专门利用网络的力量为客户提供战略指导。而唐瑟尔本人也并非浪得虚名,作为Hitwise 全球市场研究的总经理,他不仅带领分析团队为各行各业的客户解决疑难杂症,还在世界各地大搞副业——为《时代》杂志撰写专栏,到各大院校举办演讲,在电视上发布预测……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被《电视周刊》评选为“2008 年最值得关注的12 位人士”之一,真是实至名归。如果说这些金光闪闪的光环只是外界对他的赞许,那你应该看看唐瑟尔所使用的“真材实料”——他可以随时使用史上容量最大的互联网样本,随手就能查阅分布于164 个不同行业、总数多达50 万家的网站资料,内容天天更新,而他所采用的样本数量动辄就高达10 余万!在线行为研究的宝典也许看到这里,你会将这本书定义为一本网络分析指南,或者一本统计方面的教科书,当然你可以这样认为,因为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分析技巧和统计方法,它所传达给你的知识一点也不逊色于任何一本相关读物。但也不要因此就悲观地认定它晦涩难懂或高深莫测。在你合上书前,不妨翻看一下目录,其实这里谈及的话题离你并不遥远。书中内容不仅涉及通俗的大众话题——美国偶像、明星效应、追星族,也有专业的营销领域——网上赌博、舞会晚装、网络销售,有研究经济的金融市场套汇,也有研究网络发展的新趋势,作者甚至还用网络这扇窗口透视了人们最隐密的内心深处——色情网站,人们害怕什么?人们想要什么?作者运用丰富多彩的案例,循循善诱,抽丝剥茧,深入浅出,为你我揭开网络数据背后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唐瑟尔所研究的议题涉猎广泛,完全超乎你的想像:你知道“后舍男生”吗?没错,他们正是当今中国炽手可热的网络红人,但从作者的描述中,你可以看到他们已经“蜚声国际”了。他们与网络百科全书有什么关系?你知道美国最当红的女子摔跤手是谁吗?她与失业救济金、与金融市场套汇又存在什么联系?你知道世界上谁交友最广泛吗?为什么她的网友数目多达1 645 873 名,网页浏览次数接近3 亿?你在年初制定过减肥计划吗?你瘦下来了吗?还是每年年初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计划着减肥,结果只是“越减越肥”?人们为什么爱看和爱听八卦新闻?人们最爱在网上搜索什么问题?什么是最令人害怕的?是孤独,还是亲密?为什么星期五浏览色情网站的人最多?只有有钱人才参与网上赌博吗?视频网站想要迅速窜红最快需要多长时间?歌星如何利用网络扬名立万、大红大紫?用网络数据能预测出下一个美国偶像吗?下一支流行乐队呢?下一届美国总统呢?这些看起来似是而非的疑问,在本书中你完全可以得到准确无疑的解答。每一章都探讨独立的话题,而各章之间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全书既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在作者的带领下,相信你不仅可以解开一个个出人意料的谜题,更让你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网络分析的真谛。妙趣横生的案例、丰富多彩的经历、机智幽默的言语,在让你大呼过瘾的同时,更让你愈发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相信此书必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全新领域,为商业界掌握客户需求、为企业界开拓市场提供新视角,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查询资料的新方法。正如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魏宗雷在审校《在线为王》这本书时所说的那样:在网络信息时代,不在线就不在行;搞市场调查研究,不看民调看点击。祝你阅读愉快!请记住:你浏览网页,痕迹留在网络里,而阅读本书,知识留在你脑海里。张宁
内容概要
轻轻点击,泄露天机,提高网站点击率的圣经,网络营销人员和广告人必读,透析在线行为,精确投放广告,挖掘潜在客户,避免危机,发现商机,亿万网民一举一动,尽在网络高手掌控, ★ 伟哥如何通过海量垃圾邮件大获成功? ★ 奥巴马如何玩转网络政治? ★ 为什么名人屁大一点儿的事比地震、海啸、战争、次贷危机这些天大的事更吸引人们的眼球? ★ youtube如何在短短35天里,做到从榜上无名到一鸣惊人? ★ 为什么微软仅为得到facebook 1%的股份 投资5.8亿美元? 鼎鼎大名的网络信息专家比尔•唐瑟尔展开了适时而精辟的分析,带领我们进入庞大的网络数据库的幕后世界,通过网络数据来剖析人们的特定网络行为,揭示人们内心,网站访问量的上升与下降,网站访问的群体细分,以及用户群的访问意图等。赤裸地呈现出我们如何使用网络、浏览网站及收集信息,并进一步详列了许多关于网络上所透露出的生活、兴趣、想法,甚至恐惧与梦想。
作者简介
比尔·唐瑟尔,Web2.0时代的数据狂人
比尔·唐瑟尔的职业经历
★奥巴马竞选网络顾问
★美国头号市场营销战略家
★Hitwise公司全球市场总监
★《时代》杂志“搜索科学”专栏作家
★《电视周刊》“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2位人士”之一
比尔·唐瑟尔专业影响力
12年网民分析、市场营销、公司战略方面的丰富经历;
《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商业周刊》、《电视周刊》、《福布斯》在线和Cnn《金钱》等媒体杂志热赞其研究成果;CNBC、MSNBC、NPR、《道琼斯市场观察》、CNN“财富”频道给他预留版块,CNN Radio及CBS Radio的明星嘉宾;全球因特网会议、JP摩根、奥赖利会议、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大牌演讲人;
Web 2.0、搜索经济、E-零售等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书籍目录
中文版自序专家推荐Ⅰ 网络时代的来临3专家推荐Ⅱ 从当当网到“在线为王”:Web 2.0 VS 网购2.0 5整合网络平台所带来的商业价值9权威媒体推荐 读者推荐 译者序 网事并不如烟前言 第1章 在线黄、赌、毒背后的经济暴利 “性”能出售,“性”有时还会被偷走,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同年龄、收入和地区的人,使用网络的情况存在哪些差异?赌博网站、色 情网站究竟吸引哪类人群?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上书城亚马逊如何借助网络开辟销售渠道?色 情图片、色 情视频和色 情文学,男人和女人各偏爱什么?垃圾邮件如何成功避开检测,获取经济暴利?第2章 如何玩转网络 美国大选前的民意调查为什么与实际的选举结果大相径庭?获取被调查对象真实想法的关键是什么?选民关注候选人的政治立场、私生活还是外表?从搜索词条数据中我们能获取怎样的商业利益?第3章 搜索经济 5月才举办的舞会为何在1月就达到相关词条的搜索高峰?看似闲聊的信息,为何蕴含着无限商机?在acebook 和Myspace 上,你可以看到朋友们在干什么……为什么“9·11 ”事件后,订婚戒指的销量会大增?为什么卡特里娜飓风肆虐后的一周,出现结婚礼服搜索高峰?第4章 搜出一个新年黄金周 为什么滞销的巧克力两周内销量猛增?珍妮·杰克逊走光给谁带来了好处?美国广播公司著名新闻主播的死亡吸引哪些访客?为什么搜索量平稳的“肺癌”,突然间飙升到3年来的最高点?第5章 如何利用名人赚取点击率 为什么名人的性丑闻视频成为称霸搜索引擎的最快捷径?我们到底迷恋名人什么呢?离奇死亡、多变婚姻……人们对恐怖片痴迷到何种程度?男人和女人在访问名人网站上存在哪些差异?欧普拉在竞选关键时刻如何助奥巴马一臂之力?第6章 搜出你的喜怒哀乐 人们最有可能被什么事情吓到?有哪些问题是我们想问却问不出口的?年轻男孩的搜索偏好有哪些?如何找女朋友,如何调情,如何接吻还是如何做爱?为什么对包含有“why ”的搜索都集中在春季和秋季?第7章 Web2.0 的长尾时代 “后舍男生”如何通过网络假唱成为摩托罗拉中国地区代言人?为什么毫无经济利益驱使,有人愿意花时间撰写维基百科?为什么酒店五星级AAA 等级都不及网上几条评论来得实在呢?YouTube 、Flickr 和维基百科的访客存在哪些差异?第8章 数据风暴与媒体变革 如何从看似凌乱的数据中挖掘出潜藏的规律?美国最火爆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学徒》如何与其赞助商寻求共赢?为什么金色云杉、哈利波特、大卫贝克汉姆成为王牌搜索词条?庞蒂克新车的搜索量如何在几周内翻了两番?在线媒体与传统媒体是如何紧密相连的?第9章 数据套汇让你抢先商机 真人秀与数据套汇有何关系?搜索量可以转化为人气指数吗?基金公司、投资银行、亚马逊等在线公司如何运用网络数据去获利?怎样抢先知道住房、就业和消费领域将要发生什么?焦虑的房主如何知道市场上哪类房子正热销?自己的房子在疲软的市场中有没有跌价?第10 章 创新跨越鸿沟 新品种从诞生到完全被接受,花了近12年的时间,原因何在?Google 如何战胜Yahoo! 、MSN 等当时顶级的搜索引擎公司?YouTube 在短短35 天里,如何做到从榜上无名到一鸣惊人?波希米亚一族、才智双全者和青年数码英才的网上行为有哪些不同?第11章 超级链接引爆在线流行 如何引发网络蝴蝶效应,让无名小卒大红大紫?在线社交网站是否破坏了邓巴的“150法则”?为什么电子泼妇的好友多达1645873 名,网站访问量超过2.5亿?为什么第一个在线社交网站Friendster 的成功令网站自身深受其害?人气超旺的艺人是如何进行炒作的?术语表后记 我们是谁?这重要吗?致谢
章节摘录
第5章如何利用名人赚取点击率Celebrity Worship Syndrome为什么名人的性丑闻视频成为称霸搜索引擎的最快捷径?我们到底迷恋名人什么呢?离奇死亡、多变婚姻……人们对恐怖片痴迷到何种程度?男人和女人在访问名人网站上存在哪些差异?欧普拉在竞选关键时刻如何助奥巴马一臂之力?当下最重要的时政新闻——无论是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人祸,还是像海啸和地震这样的天灾,抑或像油价飞涨、房市低迷或次贷危机之类的金融风波,天大的事与名人屁大的事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名人永远是人们乐此不疲的在线话题。安娜•妮可(Anna Nicole )猝死、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 )入狱、《美国偶像》选手安东妮拉•巴芭(Antonella Barba )艳照风波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就连洪灾、饥荒或贫困都无法把人们的视线从这些名人身上移开。刚进军网络那阵子,我在搜索引擎公司身兼数职。然而,无论担任什么职位,名人效应对消费者网上搜索的影响之大,都令我惊讶。在这些检索中,我注意到某种类型的名人新闻更为抢眼。名人何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如此重要,这些搜索曲线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你迷恋名人到何种程度在担任Hitwise 研究团队的总负责人时,我一直对名人热充满好奇。事实上,在我们掌握的162 种分类中,仅娱乐人物这一类,就包含了800 多个相关网站。在2005-2006 年的大半年时间里,这些网站访问量的比例加在一起还是很小,大约只占互联网总访问量的0.1% 。不过,在2006 年11 月,情况有了变化。2006 年年底,访问名人网站的图表( 见图5-1) 上清楚地显示出一个拐点。PerezHilton.com 和TMZ.com 上的名人博客一夜剧增。2007 年2 月,关于安娜•妮可猝死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到2007 年10 月,仅仅11 个月后,名人网站的访问量和专门讨论名人新闻的网站增加了一倍之多,此类网站访问量已占互联网总访问量的0.24% 。放眼未来,美国名人网站将更加引人注目,与其相比,那些关于宗教、政治、健康的网站(其中也包括节食类的网站)只能甘拜下风。为什么整个社会都对名人如痴如醉,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还记得2003 年底,我们曾对美国当时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尽管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大事,但是由于那时正在热播帕丽斯•希尔顿与妮可•里奇(Nicole Richey )主演的真人秀节目《简单生活》(The Simple Life),一时间希尔顿成为网上点击率最高的话题人物。她不仅在名人搜索中位居榜首,而且在所有搜索中都独占鳌头。我们搜索名人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你想寻找当红的网络明星,如果你想称霸全国各大搜索引擎,名人的性丑闻视频无疑是最快的捷径。事实上,在4 年后的今天,对互联网上所有色情短片的搜索中,帕丽斯仍占据了7.4% 。最常见的关于“帕丽斯•希尔顿”的搜索词条是“帕丽斯•希尔顿性爱视频”。搜索偷拍名人照及视频越来越流行,调查数据表明这是一项男性主导的活动。与此同时,对名人的迷恋无处不在,不分性别、年龄及社会阶层。我刚来Hitwise 工作时,遇到过心理学家吉姆•贺朗(Jim Houran)。他当时在“正儿八经”(True Beginnings )交友网站有个令人好奇的头衔——首席心理执行官,他所在的这个网站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真心网”(True)。此后几年,当我着手研究名人魅力这一话题时我又想起了吉姆。那是2002 年,吉姆•贺朗、麦卡契昂(McCutcheon )及朗(Lange) 等研究人员一同研发了人们对公众人物的迷恋程度,并将其称为“追星痴迷度”(Celebrity Worship Scale)。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英国记者在报道中又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名人崇拜综合征”。吉姆•贺朗立即指出,他的同事们并没有把这种现象扩大到综合征的程度,与此相反,通过研究他们将人们对名人的迷恋程度划级分等。通过对2 万多名受访者的多年研究,吉姆发现,在名人崇拜症的三种类型中,所有的受访者都至少具有一种。第一种类型称为娱乐社交型(entertaiment/social)。这是成熟理智的追星族类型,聊名人的八卦新闻是他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以此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为办公室里的闲聊增添乐趣。第二种类型为强烈个人型(intense personal)。从这种类型开始,人们对名人的兴趣就有了明显的增加。人们认为自己和名人有某种联系,宣称“我相信我的偶像是我的灵魂伴侣”,“我的偶像使我神魂颠倒、难以自拔”。出于强烈个人状态下,人们从娱乐新闻中了解名人生活并以此获得满足,其行为表现常常脱离现实社会。第三种类型为濒临病态型(borderline pathological)。人们对名人的痴迷程度达到疯癫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受访者声称,“哪怕我喜欢的名人让我做违法的事情,我也毫不犹豫。”而那些名人受搔扰的情况就常常出现于这种状态。2002 年,当名人崇拜首次被提出时,尽管当时几乎没有历史资料表明这种现象曾经存在,但贺朗认为,其实名人崇拜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迄今为止,偶像一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过,直到互联网的出现,人们才开始对名人疯狂痴迷。在前互联网时代,人们渴望了解名人,但也只能通过报纸和名人杂志。而如今,名人的信息随处可见,无不令人啧啧称奇。无论你想了解哪个明星,只要通过登录他们的官方网站,浏览网络版名人杂志,或者搜索不计其数的娱乐博客、个人博客,甚至明星的个人官方博客,都能看到你所喜爱的名人最详细的资料。哪类名人新闻更抢眼我们到底迷恋名人什么呢?也许我们能从曾经引发名人搜索高峰的事件中找到答案。按重要性(按搜索量)排序,它们分别是名人性爱视频的曝光,某些名人的死因(并非所有的名人死因都一样引人关注),名人惹上的麻烦(被逮捕或是被监禁),接下来的主题主要涉及各类名人的约会、结婚或生子。名人性爱视频的搜索明显区别于其他几项。在这类搜索中,搜索者为了找到实际的视频直接输入“性爱视频”一词,这些人中男性居多。另外,与其他色情内容相比,似乎当某位名人的个人隐私被曝光时,总能挑起人们更强烈的“性”趣。只有为数不多的某些名人死亡才会引发搜索量的飞涨,继《花花公子》(Playboy)前玩伴女郎们相继神秘死亡后,近来最引人注目的新闻莫过于真人秀明星安娜•妮可的猝死了。2007 年2 月10 日,一个周末,也就是安娜•妮可死亡的那一周,她在全美互联网最热门点击词排行榜上名列第5,达到了她过去3 年个人搜索量的最高点。在这一周,安娜•妮可的官方网站www.annanicole.com 的点击率攀升至历史最高峰。通过对这周登录她官方网站的访客所进行的人口统计学和消费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出到底是什么人对她的早逝兴趣盎然。安娜•妮可1967 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出身卑微的她,高中二年级便从得克萨斯州墨黑西(Mexia)的学校辍学。从《花花公子》杂志的封面女郎,到邂逅她的第二任丈夫——大她60 多岁的石油大亨霍华德•马歇尔二世(J. Howard Marshall),安娜•妮可的生活就像一部肥皂剧,甚至比好莱坞的电影更充满戏剧性。在马歇尔死后,为了得到16 亿美元的遗产,安娜与前夫的继子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在她的儿子过早地离奇死亡数月后,安娜•妮可也毫无征兆地离开了人世,难怪人们对她的死因充满好奇,接连不断的兴趣也并不出人意料。让我们看看在2 月10 日那一周里对“安娜•妮可”频繁的搜索吧,像“安娜•妮可死了吗”这样的疑问,可以看出她的死让人难以置信。然而,当人们希望找到她的“死亡图片”和她的“尸检照片”时,这就变成了一种病态的痴迷。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名人崇拜,比如人们对安娜•妮可死亡的痴迷,贺朗的解释是,如果人们都有可能与明星产生同感的话,那么这些名人就会获得更多的关注。正如玛格丽特•吉布森(Margaret Gibson )在《死亡率》(Mortality)(一本报道死亡周边事件的专业期刊。——译者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人口密集且高度城市化的社会中,大部分陌生人的死亡并不引人注目和值得关心。而很多人都觉得和邻居、家人相比,他们更了解那些公众人物。的确,安娜•妮可生前是同名真人秀电视节目《安娜•妮可秀》(The Anna Nicole Show )里的主角,通过这档节目,观众见证了她荒诞不经的生活。也许正是出于对她的这种混乱生活的关注,安娜•妮可死后才被追捧为超级明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对在2007 年初,也就是安娜•妮可死亡的那一周,访问其官方网站的访客进行人口特征分析,以判断出哪些人最有可能与她感同身受。在她去世的那一周,安娜•妮可网站的访客增加了8 000% 。根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这周访问该网站的大多数是女性,占访客总量的62% ,年龄在44 岁以下的占女性访客的79%,而其中作为访客中的主要群体,年龄在35 ~ 44 岁的女性则占访客总量的29%,其中家庭年收入低于6 万美元的占女性访客的62% 。分析这些访客的心理特征可以得出,该类网站的访客最有可能是那些经济拮据的网络用户,也就是PRIZM 体系所定义的“努力奋斗的单身一族”,他们主要是指那些“低收入的勤工俭学的20 多岁的单身一族”。从居住地区来看,该网站的访客也处于最不富裕的农村类型之中,被称为“乡村生活”,这些人“收入微薄,教育水平偏低,住旧房子,蓝领阶层。”访客数据证明了这一理论,那就是,那些与安娜•妮可的出身最接近的人,最有可能在网上对她进行大量搜索。也许正是安娜•妮可的早逝,人们才对她的网站抱有兴趣。众所周之,名人的死亡使人们对他们的迷恋变得不可理喻。2006 年9 月史蒂夫•欧文(Steve Irwin)(鳄鱼猎人)被魔鬼鱼刺中,不治身亡。当天,含有他的名字和昵称的搜索量激增。但就像搜索安娜•妮可的尸检照片一样,并非所有的搜索都为了怀念史蒂夫•欧文的一生。尽管唯一记录史蒂夫•欧文死亡情况的录像带已经由他的摄制组移交给他的遗孀,但至今为止却还有人坚持要搜索“史蒂夫•欧文的死亡视频”。A&E 电视广播公司(A&E Television Networks )高级营销经理柯菲•德温福尔(Kofi Dwinfour )发现了一种改变人们狂热迷恋的方法。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正在失去观众和读者。柯菲在A&E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负责寻找有线网络频道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合作优势。在利用我们的数据满足客户需求之后,柯菲和我讨论了史蒂夫•欧文的视频图表。A&E 在有线电视网上播出了很多节目,其中包括由于部分片段太恐怖而不适合现场直播的表演。在过去,这些片段会在剪接室里直接就被剪掉了。但由于洞察到人们对恐怖片段有种贪得无厌的兴趣,柯菲有了一个主意。A&E 有线电视网上播出了一档新节目《摇滚皇帝的一家》(Gene Simmons Family Jewels),追踪KISS 乐队的摇滚明星吉恩•西蒙斯(Gene Simmons )的现实生活。在该剧的第二季里,吉恩和他的生活伴侣,前《花花公子》的玩伴女郎莎纳•特威德(Shannon Tweed) 双双整容。由于这一片段某些部分过于写实,电视网对此进行了删节。但柯菲将完整版放到了网上,并对观众们表示,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到A&E 网站上去观看未删减版的视频。在那一集的电视播放后,观众们蜂拥到了A&E 网站。究竟是什么推动了消费者兴趣,柯菲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理解,他为电视和网络之间搭建起理想的合作桥梁。男性与女性对名人网站访问的差异,也体现了名人迷恋症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看那些男性访客居多的名人网站,比如Egotastic.com 和Propeller.com 。如果你访问Egotistic 网站的话,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该网站与一般的名人网站最大不同在于它似乎专门发布女星的挑逗图片。为了证实我的猜测,我们可以看看互联网用户链接该网站的搜索词,无一例外的都跟挑逗性的视频和图片有关。对于这种男性痴迷于女性图像的现象,在搜索数据中显露无疑。我在该领域的第一发现就与图片、性别差异和交友网站有所关联。2005 年年初,我们创建了一个10 大交友网站的数据库,并对每个网站的内容作了记录。如注册过程需要多久,加入并成为一个会员需要多少费用,配对的调查过程有多长,最后是否允许网站访客免费看到将要约会对象的照片(反之则要求成为会员之后才能浏览个人资料)。我们发现,如果网站的费用越高,登记和调查的过程越长,就越可能吸引到更多的女性访客;如果一个网站的男性访客居多,那么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在注册或加入该网站前允许浏览网站的照片。如果我们查寻以女性访客居多的名人网站,搜索名单上就会清晰地显示出一些八卦新闻的名人博客,像Justjared.buzznet.com,Bossip. com ,当然还有Perezhilton.com 。但是什么吸引着女性来搜索男性偶像呢?像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 )这样的明星,人们并不是要搜索他们的图片或者视频,而是想了解他们的生活,尤其当他们传出已婚或恋爱的消息之后。例如,截至1 月12 日的4 周里,搜索含有“乔治•克鲁尼”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乔治•克鲁尼的女朋友”,“乔治•克鲁尼结婚了吗”或“乔治•克鲁尼独踏红毯”,这主要是因为克鲁尼没有携女友莎拉•拉尔森(Sarah Larson )公开露面的关系。然而就凭这些搜索,就能证明人们对明星私生活或诸如此类的事情更着迷吗?搜索同样走红的女星,如詹妮佛•安尼斯顿(Jennifer Anniston),安吉莉娜•朱莉(Angelina Jolie )和杰西卡•贝尔(Jessica Bie),与男星们不同的是,在查询包含女星的词条中并没有特别提及她们的婚姻或恋爱状况。在名人崇拜的第二种类型中,对于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如何幻想自己与名人有某种联系,贺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果女性对着他们最喜爱的男星做白日梦,注意是白日做梦,那么乔治•克鲁尼是已婚或是单身(毕竟这是一个幻想)有那么重要吗?大量的搜索词也表明,或许有些女性网迷想让这种幻想更进一步,但只要能让她们内心满足就够了。当问到你都登录哪些名人八卦网站,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最有可能取决于你的年龄、家庭收入,你住在市区、郊区还是农村。假如你处于25 ~ 34 岁之间,生活在大都市,你最有可能访问的是PerezHilton.com 。像Perezhilton.com 、TMZ.com 这类博客,满足了人们的另一种嗜好——对名人身边的负面新闻的津津乐道。无论是帕丽斯•希尔顿三进三出的监禁史,还是时下当红童星酗酒、吸毒或怀孕的堕落事,亦或谁抛弃了谁这样的小道新闻,名人博客已经成为全民检索的代名词。佩雷斯•希尔顿(Perez Hilton )只是一个笔名,其原名为玛里奥•拉凡德拉(Mario Lavandeira) ,生于迈阿密佛罗里达州,是一个古巴移民的儿子。进入演艺圈后,玛里奥开始关注八卦新闻。2004 年他创办了blog pagesixsixsix.com 就是后来的perezhilton.com 〔据《问男人》(Ask Men )杂志所述,佩雷斯•希尔顿迫于《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 )的压力把他的博客改名为Perez Hilton.com 。——译者注〕。对该网站最贴切的形容应该是名人八卦新闻和照片的集中营,其中不乏被希尔顿恶意修改过的名人照片的涂鸦,如用涂改液画出的可卡因残留物和身体的排泄物。虽然媒体认为即使是那些热衷八卦的影迷也同好莱坞一样,对佩雷斯•希尔顿恨之入骨,但搜索数据告诉我们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看看那些与他相关的搜索词,很明显人们正在寻找佩雷斯关于名人丑闻的最新报道。佩雷斯•希尔顿这个名头就足以使他成为后起之秀,号称是网上最受欢迎的博客[ 我们所统计的网站访问量,不包括通过独立的浏览器,即简易新闻聚合(RSS )所产生的访问量。自推出他的网站以来,佩雷斯网站已经赶超了全美排名前500 家网站的访问量。他也成为娱乐人物类中搜索量最高的名人,甚至超过了欧普拉•温芙瑞(Oprah Winfrey)、霍华德•斯特恩(Howard Stern)、麦莉•赛勒斯(Miley Cyrus )和金•卡达施安(Kim Kardashian)(因性爱录像备受关注)]。佩雷斯•希尔顿网站的访客多是年轻人(18 ~ 24 岁访客占访问者总量的35%),其中女性占74%,富人(年家庭收入超过15 万美元)占33% 。与悼念安娜•妮可的访客相比,登录佩雷斯•希尔顿网站的人完全属于另一个群体。他们主要来自于克拉瑞塔斯PRIZM 体系分类中的最富裕的城市群,属于都市住宅区型,此类群体多数受过大学教育,多光顾艺术品、高级的专卖店并追求进口的奢侈品。富有的城市居民并不是名人八卦的唯一访客。如果你是个住在郊区或者农村的年轻人,那么TMZ 更适合你的口味。TMZ 为“30 英里区”的缩写,也用来形容好莱坞的中心,即比佛利大道(Beverly Boulevard )和拉•谢纳加大道(La cienega )交叉口为中心点,向外扩张方圆30 英里以内的片场。TMZ 是Telepictures Productions 电影公司[ 代表作如艾伦•德杰尼勒斯(Ellen DeGeneres )脱口秀,Extra 和人民法院] 和美国在线的合作伙伴,与佩雷斯•希尔顿网站并驾齐驱,最终取而代之,成为访问量最大的名人博客站点。PerezHilton. com 和TMZ 代表着名人博客的顶点。循此而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名人网站都会迎合某些特殊人群的口味。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富裕地区的年轻人,相对农村地区的同龄人你更可能访问bossip.com 网站;如果你住在郊区,可能hollywoodgossip.com 网站更符合你的风格;如果你是市区底层专业人士,那么Gawker 网站更适合你。如果贺朗的判断无误的话,即信息量的增长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喜爱的明星,那么大量出现的名人博客则意味着我们与明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同样也意味着我们距“名人症侯群”更近了一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比尔•唐瑟尔是在线之王。在线研究已成新世界主流,因此说他是新世界之王,也不为过。”《魔鬼经济学》合著者 史蒂芬•都伯纳 人们每天在网上留下的神奇足迹是巨大的宝藏。唐瑟尔通过这个宝藏,向人们揭示了网络高手如何极端地利用这个宝藏来发现我们,研究我们,最终控制我们。《互联网周刊》10年前,人们还对“网络社会”备感迷惑,如今奥巴马已成功借助这个“社会”入主白宫,成为美国首位依靠互联网成功的总统。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比尔•唐瑟尔将为我们一一掀开所有底牌。《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吕英博 唐瑟尔深入研究了数千万网民的日常上网习惯,对大大小小的问题作出了回答,能够有效帮助读者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向与营销脉络。《时代》比尔•唐瑟尔深入网络,捕捉人的本性和内心。《华盛顿邮报》比尔•唐瑟尔指出,我们上网点击什么内容,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唐瑟尔从拥有包含数千万网络用户上网信息的庞大数据库中,发掘出许多深刻新颖且妙趣横生的内容。《今日美国》
名人推荐
专家推荐What Millions of PeopleAre Doing Online and Why It Matters Click刘胜义腾讯公司执行副总裁整合网络平台所带来的商业价值非常荣幸能为这本已经引起国际广泛关注的畅销书《在线为王》作序。这本书的真正涵义,不只在于我们是否能掌握网民的在线行为轨迹,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必要严肃地看待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中,一种崭新的社会群体行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及其广泛普及的渗透下,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看似无形但却有着实质影响力的群体行为。这个事实的重要性,不仅仅应当从商业模式挖掘或优化的角度来探索,而更应该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严谨角度来研究。2008 年是中国互联网媒体的成年礼之年。这一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被公认为有资格承担主流媒体的神圣使命。中国网民的影响力,在我们经历的几项重大事件中,全面地体现出来。2008 年5 月举国哀悼的汶川地震,8 月全民欢呼的奥运盛事,中国网民轻松点击鼠标来倾情参与。每一份看似微小的个人力量,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在乎一个人能做多少,只要每一个人都多做一点点,集合起来的影响力将是巨大的——这就是互联网能产生大回响、大影响的基本理念。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大国。互联网的发展对许多行业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商机。目前中国3 亿多网民,数量只占了总人口的20% 左右。相比美国的互联网高达80% 的渗透率,这意味着互联网市场依然有个非常光明的前景。要真正全面地去挖掘这个商业机会,最基础的起点就是要深入了解中国网民的在线行为和思维方式。腾讯公司这10 年来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有赖于公司对完善用户体验不屈不挠的追求。全心理解和信服这个驱动力,是任何企业想要借助互联网来优化其发展战略的必修课程。从深入民心的即时通讯工具,到“在线生活”平台的圆满呈现,再到面向未来在线媒体领域的“腾讯智慧营销平台”的推广,这些运营模式的演变和优化,都体现了腾讯人将理解并尊重用户需求作为满足用户体验规划的基础理念。在这个理念的追求上,《在线为王》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网络媒体管理工作者的必读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