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治时期的香港中国水墨画史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杨庆荣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画人说画,港人说港    东方之珠香港,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成员。150多年的沦为殖民时期,即漫长的英治时期,香港犹如一个天真的孩童,被人强迫从赢弱的母亲怀抱中夺去,过着失去母爱的日子,心灵受到扭曲。但这个命运多舛的孩童,有着天生的倔强和对母亲的依恋。虽然被迫吸收外来文化食物,缺失亲情,但在他身上流淌着中华血脉,依然让其努力地保持着传统文化。而且,这个聪敏的孩童,在逆势中反而学会了适应复杂情况的变化,尤为灵光出色,富有生命力。当屈辱成为过去,儿子回归母亲,他既让异族不敢小觑,更让母亲感到欣慰,给中华文化大家庭增了光,添了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未尝不是成功的财富。这正是我读杨庆荣这篇博士论文后的所得。  杨庆荣所写英治时期的香港中国水墨画史,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在失去母爱、受到异国统治时期香港人的文化自强精神,以及不屈的民族情感,也真实地反映了勤学的香港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奋发有为。虽然画为“小技”,但能反映“大道”,这种“大道”是含辛茹苦的结晶,是忍辱负重的成果和血含泪而花开异样,引人注目。它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坚毅刚强,可谓天佑炎黄子孙。  庆荣的论文,从学术上而言,有以下几个长处:  一是围绕主题,详尽地占有史料。他在香港访问画家,搜访史料,考察博物馆、美术馆,不遗余力;在内地搜访史料,涉及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研究文献,从中去伪存真,爬梳整理,以事实说话,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做到论从史出,因此所论客观,学风扎实。  二是论述清晰、科学、合理。他运用统计法、分析法、图表法等方式,从繁杂的历史轨迹中理清香港英治时期水墨画发展的师承关系、风格变化、流派繁衍等,简洁明了,纲举目张。  三是所论切人美学基本原理,分析画家创作意图、作品风格特点、画派水墨意蕴、技法传承演化,较为到位,并非泛泛罗列现象而已,图文并茂,既有沧桑感,又有美术本身发展特色,注重代表作的选择,强调变化中的捩转,使读者既得其貌,又得其神。  四是评论公允客观,努力做到不拔高、不贬低,尽量从学术影响、文化背景层面上来论述美术事件,使读者能从大背景下去领悟水墨画的发展跌宕,认识画家与作品在历史上应有的学术地位,以其昭昭,让人昭昭。  庆荣从小酷爱美术,儿童时即以涂鸦为乐,成年后又得以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学,擅长人物画,以后又考人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博士班,受到该校“四分读书,三分画画,三分创作”成才模式的训练,在吴山明教授等的培养下,更是取法乎上,向学者型画家发展。他熟谙画艺、画史,又有考察采风的机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中国美术学院又有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学术平台,庆荣浸润其中,乐而忘归,美术学养厚积薄发,乃能做到画人说画,洋洋水墨画史,能够娓娓道来。  庆荣为香港公民,多年的香江生涯让他热爱香港,熟谙香港。香港的蓝天碧海、动感朝气,令他魂牵梦萦,难割难舍,更能做到港人说港,漫漫英治时期香港中国水墨画史,能够条分缕析,挥毫写就。  我的弟妹子侄居住香港,我也多次应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之邀赴港进行学术交流,1997年还与我院王伯敏教授共同指导浙江台州人朱琦撰写博士论文《香港美术史》,今又与吴山明、刘国辉、卓鹤君教授共同指导香港人杨庆荣完成此文,自感荣幸,故写下短文,既识与香港的因缘,又抒读后的感想,是为序。     任道斌  2009年6月20日于杭州

内容概要

香港水墨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近百年来一直持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轨迹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20世纪初中国时局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水墨画移植香港,此后大江南北画家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带动了香港水墨画的全面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水墨画在英殖民时期的香港得以继承与传播。但也不可否认,在这近百年历史里,香港水墨画同时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弹丸之地上相互排挤抵抗、吸收融合产生特殊的艺术生态,其水墨画的基础既源于中国画,但在外来的冲击下又有所改造。由此要研究它必须客观地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变迁及政治文化基础上展开。    目前,从学术理论的层面对香港水墨画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如美术史论学者高美庆,她对香港一些水墨画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香港水墨画理论层面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张惠仪的《香港艺术研究——香港书画团体研究》对香港书画团体的历史演变、组织机制及个别书画现象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具有非同一般的学术参考价值。朱琦的《香港美术史》对香港百年来的美术历程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阐述。陈雅飞在《“守望传统”广东国画研究会(1923-1937)》中对二战前香港首个书画团体“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的起源、发展及其对香港画坛的影响作出深入的解构。吕寿琨以画家长期的创作实践,结合理论发表的《水墨画讲》对研究形成于本土的现代派水墨有了理论依据。画家王无邪以专栏形式评述、介绍水墨画坛的发展情况及画家资料,为研究现代派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著名的香港美术杂志《美术家》,是由已故评论家黄蒙田主编,其杂志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中国水墨画演变、发展的原始资料。另外,还有更多的香港水墨画文献记载于不同时期香港水墨画家出版的个人画册,或记录在各类大小型水墨画展的展览图录之上,为我们研究香港水墨画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作者简介

杨庆荣,1993年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学习专业为中国画人物。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本科专业为中国画人物。2004年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博士班持续学习,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学习专业为中国画人物,200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美术学)。2009年起,受聘为副教授,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书籍目录

引言上编  启蒙时期(1842-1941)  第一章  本土与语境    一、香港的自然地理状况    二、香港的人文历史状况及晚清书画雅集    三、香港社会性质、文化背景的独特性——特殊的殖民地  第二章  融合与共生    一、当局的态度    二、市民的关注    三、南北艺人迁徙香港  第三章  传播与发扬    一、画会社团的兴起    二、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下编  发展时期(1945-1997)  第一章  东方与西方    一、新血液的注入(1945-1960)      艺人的迁移      过境画家      民办美术教育    二、本地画家的崛起(1960-1980)      港英政府的文化策略      新水墨运动      现代水墨画    三、东西方交融中的水墨画(1980-1997)      战后岭南画派      70年代,现代派      80年代至1997年,传统画派  第二章  继承与拓展    一、政府创立的美术机构及教师    二、民间画社团体一览  结语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香港水墨画家师承简表  附录三  香港美术示意地图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英治时期的香港中国水墨画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对于国画研究很有帮助,尤其对研究香港的人文历史和绘画变迁非常有参考性
  •   帮别人买的&;#039;&;#039;很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