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利益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页数:406  译者:王文新  
Tag标签:无  

前言

一种新的眼光儿童的利益在全世界都受到糟糕的保护,原因有三:1.在这方面,越来越丰富的科学言论正在与文学言论争夺对人生第一时期认识的垄断。这种科学言论掩盖了每位儿童身上所包含的象征性现实、特别力量和潜能。儿童从小说家眼中的欲望对象变成了医学和人文科学学者眼中的研究对象;2. 社会首先关注的是使花在儿童身上的钱有所回报;3.成人们害怕释放儿童身上携带的质疑其权威、知识和社会地位的某些力量、某些能量。他们将其受挫的欲望及不适投射到儿童身上,并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儿童。通过研究失败的起因和数世纪来导致成人与儿童关系异化的错误的根源来分析“历史教训”,建议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更好地进行预防,这就是本书的中心内容。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儿科与教育著作都让步于“成人中心论”的老传统。它们所做的只是将基于家庭利益设计的永恒指南进行翻新或时尚化。这必然是家长学校。这是为孩子们服务吗?不,是为家长服务。这项集体调查的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视角:它脱离了家长棱镜和所谓教育手册和论著的变形透镜,重新从真正的成长视角来看待儿童。使用方法这项集体工作的目的是将一整套历史学、社会学、种族学、文学和科学数据提供给精神分析学审视,这套数据是从以儿童被赋予的社会地位为题在法国和国外进行的调查中采集而来。这是一种独特的做法: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凭借自己儿童精神分析医生和家庭主妇的双重经验进行思考和评论。楷体字的段落向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医生如实介绍调查结束时所了解到的趋势、潮流、风尚,以及常数、辩论点和悬而未决的问题。弗朗索瓦兹•多尔多作出反应,将这些数据与自己的观察进行比较,带来她个人的证言,发展自己的观点。本书第一部分试图作一个历史总结并做出诊断。第二部分勾勒了对人生第一阶段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阐述了一种为儿童服务的社会模式。第四部分,即最后一部分,为预防儿童神经症打下基础。这是小步骤的革命。是真正的革命。

内容概要

  尊重儿童,就是在尊重人类
从未有人以如此优美、正确的方式谈论过儿童,谈论儿童的真实状况和欲望。
  法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钟情于佛洛依德最精髓的阶段理论,在本书中她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儿童精神分析的专业知识以及亲身养育子女的丰富经验,针对儿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富有远见卓识的阐释,其新颖的思想常常别具一格,书中所采取的诸多心理分析策略都是建立于这样的一个理论基础上:儿童自被孕育、至少是自出生的时候开始就构成一个主体。
  在本书中她一如既往,彻底捍卫儿童的利益,否定对儿童进行整齐划一的培养,反对一种因对儿童过度保护而产生破坏作用的教育方式,反对盲从追随现有的流行教育模式,反对强制儿童效仿父母的做法。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Fran?oise
Dolto,1908—1988年):法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儿童教育家,法国家喻户晓的儿科医生,以独特的临床见解著称。她是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学家,法国精神分析界最受欢迎的人物,在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1953年她与雅克?拉康等人共同创立了精神分析法国协会,将精神分析推向了儿童;1964年她又与拉康等人一起,创建了巴黎弗洛伊德学院,把弗洛伊德的观点引入到医学和儿科学的领域,引起了医学界的震动。70年代,她在法国广播电台开设儿童教育节目,深入系统地解答有关儿童教育的种种问题,帮助家长理解和教育孩子。她著述甚丰,出版了近十部专著,如:《精神分析与儿科学》《当孩子出生以后》(上、中、下三册)《身体的无意识形象》《儿童的利益》《学业失败》《一切皆言语》等。

书籍目录

一种新的眼光
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 只要有孩子
 社会中的儿童:常数、变化和失败的起因
 第1章 乔装的身体 
  发现儿童的身体
  性别身份
  儿童的性欲:沉默之墙
 第2章 错误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或负罪感的根源
 第3章 童年回忆录
  天使、侏儒和奴隶或文学中的儿童
  《驴皮》和《蓝色星球》(从童话到科幻作品)
  三明治儿童
 第4章 禁闭
  儿童的空间
  学校之路
  水源与排泄处
  安全,为何而求?
  认识危险
  《四百下》或情感安全
 第5章 豚鼠儿童 
  科学言论
  模特儿童
  强暴式拍摄
  操纵者是善恶二元论者
  诺贝尔精子
  ……
第二部分 语言生命
 对人生的第一阶段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明日乌托邦
 想象由儿童来掌权
第四部分 小步骤的革命
 一种提前预防的雏形以及儿童家园的奠基石

章节摘录

第1章 启蒙下面的文章已经开启了人们对童年的另一种文学言论。这不是作为作家或教育者的成人自恋或意识形态性质的投射,也不是原型游戏或者传统的文笔练习;这是一个真正的儿童故事,发自肺腑,声音透明且无拘无束。这是一种欲望的力量,它促使这名5岁小女孩坚持学习、战胜考验,并接受从想象中书籍之美妙到现实中成人给乖孩子所写故事之平淡的痛苦过渡。我们在此可以衡量识字课本拥有多么强烈的力量,每一个启蒙过程让人有多么痛苦(哪怕只是接受现实),不仅如此,新读者也会发现自己也可能被他人当作读物,披满符号的读物。在下文中,弗朗索瓦兹•多尔多讲述了自己当年学习识字的故事。她唤醒了那么多读过这个故事的人对他们自身经历已忘却的回忆,使得我们在谈论儿童利益时引用这篇文章显得恰到好处。阿布卡塞姆的拖鞋我决定为您讲一个故事[作者把这次见证献给比利时哲学家阿尔冯斯•德维尔汉(Alponse de Waelhens),他到特鲁索医院(hopital Trousseau)“像一名精神分析小学徒一样”听作者给儿童坐诊。]:《阿布卡塞姆的拖鞋》(Les Babouches d’Aboukassem),或者说我是如何历尽艰辛和失望而发现阅读快乐的……最终说来,或许是后来的快乐……《阿布卡塞姆的拖鞋》!奇妙的书名,不是吗?我听到您像答应去看一场足球比赛一样表示同意了。这就是那本有着红色精装封面、对我来说和交织着希望与眼泪的时刻联系在一起的书的名字(“弗朗索瓦兹,你怎么哭了?”—“因为我永远不会读懂它!”)。这个书名让我回想起诺曼底海滨1913年8月阳光灿烂的一天,这一天,一种顿悟把我突然从文盲状态推向了文化!这也许是黑暗中日复一日的摸索和耐心的沉默为我准备了生命初沐光明时所感受到的强烈目眩吧!这是我的出生吗?阅读?这对我来说是多么非同寻常的惊喜!而对我周围的人来说这显得很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就像大人们所说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吃惊,一视同仁地看待婴儿的出生(尽管这是一件神奇的事)和阅读这件神奇的事:由印满黑色小符号的纸张构成的物品讲述一个故事,谈论一种气候和一种风景,赋予想象中的人物以生命。同样神奇的是字词与我们的思想相混合,把世界和他人带入我们的卧室。神奇之事还有在一片灯光中,书这种宝藏把它用有待解读的小符号收藏的封闭生活布满我们的心间。此外,那些神奇的书页在没有读者或者被重新合上时仅是一件物品,这有多么奇特啊。这是一件可能永远与众不同的物品,但它本身并没有梦想:它是一本书。我们每个人难道不也是崭新的、披红镀金或者破旧不堪的读物吗,难道我们不也披满符号吗?别的人有朝一日可以怀着一颗亮堂的心聚精会神地阅读它,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也没有这样的梦想。这样,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因为自己作为读物的存在而让他人得以阅读、破解奥秘、了解自我与世界并产生梦想吗?我仍清楚地记得在我幼稚的心中发生的这场革命,仿佛就发生在今天。我在书房发现的那一排排图书中藏有多少快乐啊!因为从我近五岁的生命中值得回忆的这个八月艳阳天开始(我当时很贪玩,而且作为大家庭中的第四个孩子,一家人在烤面包的香味中一醒来就吵闹个不停),我就忘不了当一切还在沉睡时晨光从百叶窗缝隙中透进来、给房间洒满魅力和寂静的那个时刻。我蜷曲在沙发椅上,一缕阳光笼罩着我,神秘的灰尘永远不知疲倦地在光线中跳舞,我挑一本书打开,贪婪地沉浸入其中,对其他一切充耳不闻。有崭新的书、破旧的书、哥哥姐姐所谓的课本、童话、冒险故事,以及我父亲小时候获得的奖品书,上面盖着旺佛(Vanves)高中带桂冠图案的标志:罗马历史,儒尔•凡尔纳(Jules Vernes)的科幻作品,弗罗里昂、格林、安徒生、佩罗的童话故事。还有《我的报纸》(Mon journal)书页切口烫金的合订本,这是一份1880年开始发行的儿童周报,上面有穿着旧式服装的儿童肖像,和我父母在纳达尔照片上的穿着一样。另外,因为在学习识字的同时我也用宽行练习簿学会了写字,我就在那些线条之间用铅笔给爷爷奶奶和曾奶奶写信(我说的是用一连串很难辨认的字母写就的信),可爱的曾奶奶会马上给我回信。于是从早餐的熙攘开始我就盼着邮递员的到来。您看,《阿布卡塞姆的拖鞋》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为此我多么感谢“小姐”啊!她是在1913年这个夏天来帮助我母亲的卢森堡小学教师,当时母亲刚生下我弟弟,即家中第5个孩子。“小姐”是来照顾“大孩子们”的。她带我们去海滩,在我们玩耍的时候编织衣物或绣花。我钻进阳伞,站在她面前一动不动地欣赏她灵巧地做活儿。“快去玩吧,弗朗索瓦兹,去挖个沙坑,不要呆在这儿‘瞎瞅’个不停。”当我们看东西或想心事的时候她就说这样的话。亲爱的“小姐”!她总是在忙着“做事”。对她来说,悠然地活着和想事情就是“瞎瞅”或“瞎想”,是无用的事!这让我感到惊讶!后来有一天在沙滩上,她给我带来了织衣针(给我带的!),并“给我”织出针眼,给我演示如何给我的布娃娃摇篮织一个布罩。太棒了。我懂编织了,这让我很开心很开心!我和小姐的相识真是一件幸事。晚上,哥哥姐姐们做暑假作业,我坐在小姐和他们的身边编织东西,边织边吐舌头。神奇的是她居然能把松开的针眼补上去(“它们都不是单独织的,”她对我说,“另外在这里你织错了一针。”)在很长时间里,直到1914年大战的战壕,我都以为“虱子”就是编织时的错针(我当时惊讶地得知可怜的法国兵身上有很多错针)。就这样,在家里,当别的孩子“和小姐一起学习”时,我发现了一本红色封面的书,不太厚,里面有让人着迷的插图。当我织错或者织漏了许多针时,我等着小姐花时间来纠错,并用她有时给我读故事的方式给自己读那些奇妙的图画。我可能是在无声地“瞎想”。小姐用眼角瞥看我。有时我盯着书的硬皮封面,浮想联翩。我试图回忆其中某幅插图(应该说是“版画”)的所有细节,然后打开书并总是惊讶地发现那张画和原来完全一样。在我的回忆中,画中的骆驼、毛驴、缠着头巾的人,所有的东西都在动,但我重新看到画时他们却是纹丝不动的。见我不停地把书打开、合上,然后再打开,并可能看见了我的表情,哥哥姐姐们不由得哈哈大笑,尤其当我告诉他们不断重复的让我惊讶的事时。小姐没有笑。她告诉我书里东西的名称:清真寺,东方市场,月牙形的土耳其羊角面包,包头布,皮里长袍,土耳其帽,蒙面妇女,棕榈树,拖鞋等。于是插图不动就不是什么错了,我脑中装着所有这些美妙的名称来看它们,仿佛我身处其中。有一天,小姐对我说这本书的书名是《阿布卡塞姆的拖鞋》。阿布卡塞姆,就是那个包着头巾、留着大胡子、穿着皮里长袍、腰系宽皮带、总是在交织着阴影和刺目光线的市场即“苏克”(souk)上与人讨论的那个人。除了插图页之外,书里别的地方都印满了粗黑的字符。几天后小姐对我说:“要是你想学习识字的话,你就能读懂这本书并知道它讲的故事了。”“是的!我想学习识字。”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开始了。那本著名的《阿布卡塞姆的拖鞋》就静静地躺在桌子上,但小姐打开的并不是它。她打开了另外一本书,很小,扁扁的,蓝色封面,上面贴着一张长方型的白色标签,边上饰有两条蓝线,就像蓝色海员衣领镶着白丝带一样。标签上是小姐写的“弗朗索瓦兹”,她读给我听。“这是你上课用的书:《识字课本》。”我就是这样学习阅读的。她把课本翻到第一页。这本薄书平平地展开,不需要人拿着,不像《阿布卡塞姆的拖鞋》,一旦人松开双手就会自动合上。课本中印有孤零零的符号,小姐说那是“字母”。字母都有发音,有大小写之分;同样的字母有时线条很粗,有时线条很细,有时直,有时倾斜,有时生硬,有时又不那么生硬,有时是印刷体,有时是手写的行书。多美的单词啊,我这样想。(用行书书写,就像用散文体说话让儒尔丹先生产生的感觉,这不是很神奇的事吗?)还有元音和辅音,辅音就是只有与元音结合才发音的音,另外还有二合元音以及……那些陷阱。所谓的陷阱就是容易被忘记的符号,包括各种音符、分音符、圆点、省文撇、连字符、变音符、逗号以及所有容易被遗忘的符号,它们看起来可有可无,本身也不发音,但能改变有关字母的发音,使它们发出不同的音,甚至让人难以置信地改变单词组合的意思,把这些组合变成问题或者回答,变成玩笑或者严肃的话语。小姐的这本教材真是了不起,但这种感觉并不长久。小姐每天早上都来叫我起床学习。教材的每一页右边都画着一样东西,用来表示这件东西的单词都由相关符号的清音或浊音(辅音!)开头,用大写和小写形式、印刷体和手写行书各印一遍,看起来不一样,但读音一样。这些符号占据该页的左半边。每页的布局都相同。上面说的是每一页的上半部分,另外一半印的则是这些符号与前面书页所教符号的组合。小姐用裁纸刀的刀尖指着符号,我则寻找与它们对应的发音。我的注意力被激发出来,好像在破解一个机关或猜一个谜语。如果我猜对了,裁纸刀的尖端就继续往前走。不然的话,它就停在原地,或者在更糟的情况下,小姐回到前面的某一页,一直到我找到为止,然后再返回出现问题的那一页。我想往前走,看其他书页上的内容。做不到!啪嗒!一大堆我不认识的符号把我挡了回来,回到据小姐说我第一次学这些符号及其发音的那页教材。在这项学习之后,小姐拿出一个宽行的小练习本,要我在上面用行书写出当天学的字母,要用铅笔写,但我用力太大,结果经常折断笔尖。她并不责备我,而我觉得自己愚蠢而笨拙。她用一把小刀削铅笔的木头,然后把笔头削尖,十分耐心,同时说:“我削铅笔的时候,你好好把手放松一下,就像这样,对。不,不要看时间。你要完成这一整页书,写出来有三行字。”我丝毫看不出这项“学习”(就像她说的那样)和总是被推迟的阅读《阿布卡塞姆的拖鞋》这本美妙图书所述故事间的关系,它书页紧闭,静静躺在桌子的一角。当我从小姐的卧室下楼之后,我的姐姐和两个哥哥都嘲笑我:“阿布卡塞姆的拖鞋有意思吗?”我用恼怒的口气勇敢地回答他们:“是的,很有意思。”“你撒谎!那么今天讲了什么故事呢?”很不幸,我不能告诉他们学的是“婆啊,婆哦,婆伊,婆偶,婆愚”和“尼阿,尼哦,尼伊,尼喔,尼育”。于是我就说:“我们读了东方市场、沙漠中的棕榈树……所有那些东西……但还要我讲给你们听,你们也太笨了吧。”小姐有时来帮我:“不要嘲笑她,她学得很快,她很快就学会读书了。”什么?这没有任何意义的半小时努力,这就叫学习读书?这就是让这位总是平静的小姐感到满意、被她称之为“我们和弗朗索瓦兹进行的学习”,而我对这种结结巴巴、为了读语音而读语音的学习既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也看不到尽头。终于,我们走到了印有字母Z(读[zed])、带斑马图像的最后一页。在巴黎,我们住在居斯塔夫泽德街(Gustave Zédé)。这样,无论您是否相信我,小姐在宽行练习簿上写了一遍“居斯塔夫泽德街”这个街名示范给我看,我乖乖地把这些书上没有的符号当作一幅图画临摹下来,并不明白它们是一些我熟悉的语音的书面形式。我记得当时为了取悦小姐,我承认自己写下了我们在巴黎所住街道的名字,但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使她让我相信和说出这一点。我结结巴巴拼读和在练习簿上书写的这几串字母、几组符号与我印象中这条街道在我们散步回来时一系列那么自然的抑扬变化的声音毫无关系,当时我小跑着,高兴地叫喊着,忘记了疲劳和担心找不到回家之路的恐惧:“好了!到了居斯塔夫泽德街!”在教字母Z的这一页之后,有几页没有图画,只印着一行行的黑色符号,先是粗体的,后来就变细小了。这些是“阅读练习”。这是要做什么啊!小姐说这只是“课文”:“开始读吧!你知道自己做得到的。”于是我就开始读了。每次碰到障碍或读错了,我都要回到自己辨认不出来的符号组合、“音节”或“二合元音”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在我自以为已经把这种痛苦的入门学习熬到头时,像这样退回到以前学过的书页,这多么不可思议,有多么不幸啊。小姐曾告诉我,学完这本教材我就可以阅读《阿布卡塞姆的拖鞋》了。最终还是要努力把这最后四页“课文”读完。在度过了我感觉十分漫长的一周之后,小姐说我读得很好:“这一次你一点错也没有犯。”对我来说,这些课文都晦涩难懂。小姐却显得很高兴。大人们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弗朗索瓦兹,明天我们就开始读《阿布卡塞姆的拖鞋》。”“太让人高兴了!课本学完了?”“是的,但我们还得留着它,以备你需要回头复习时用……!”第二天,我兴奋地来阅读那本书。“我们读到这里为止。”小姐边说边用铅笔在第一章大约第5或第6行的地方做了一个标记。“不,不,到这里吧。”我指着第一页下面说。她笑了:“我们看吧。”于是我就开始结巴着读由符号组合而成的音节,跳过了一个奇怪的音节,读完了一个单词。“不,不,要注意,你跳过了一个音节。”小姐用铅笔在每个音节的上面画了一条弧线,并掩去后面的音节。她纠正说:“不,不是这样读的,要拼a、r,而不是r、a,就是ar,然后拼b、r、e(对,读bre)。你现在看一下整个单词(她用一条大弧线把两个音节一起标出来):arbre,arbre。你好好看看,rabre没有任何意思。好了。但你累了,你一直读到了这个地方而没有犯错,现在你开始乱读一气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我甚至没有读到原来铅笔标出来的地方!“我们明天继续读,但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在练习本上用印刷体把头两行抄写一遍,这里,直到句号为止。这本书里的单词都是印刷体,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写同样的东西,这也很好玩,甚至让人很开心。小姐的态度很坚决。我看着她停了下来。“继续写,很好,没有犯错。”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我很喜欢小姐,但我一点也弄不懂她让我做的事。这会让我们走到哪一步呢?我回想起据小姐说我完全正确地读出第一个整句的那一天。这是一个句子,因为它是以一个大写字母开始的,中间有让人停下来稍作呼吸的逗号,并且到了句号处我要停下来。“好。接着读第二个句子。”于是我用手指把单词一一点出来,用紧张单调的声音结巴着读那些小符号,眼睛跟着小跑。小姐不再用铅笔在每行文字上面标弧线了,也不再用大拇指捂住我尚未读的部分。最后我一直读到了“句号另起一行”处。好了,终于到头了!“很好。那么你读到了什么呢?”我指着那段文字说:“这些都读了。”“是的,但你到底读到了些什么?……这段话讲了什么?”右边一页印有一幅插图。于是我就开始自作主张地编造这幅画讲的故事。小姐十分严肃但依然平静地对我说:“不,你读到的不是你编的那些东西,你编的东西不是你顺利读出来的书上文字。”“什么?(她所说的‘顺利读出来’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向您保证就是这些东西。”“好了,再读一遍。(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抹起来。)好了,勇敢些,我们会做到的。”“(做到什么呢?总是不断重复。)不,不,我不想再读了。”“好了,弗朗索瓦兹,你差一点就做到了……勇敢些!”于是我抽泣着透过眼泪重新读那半页书。这是乏味且荒谬的声音活动,它在人还在掉眼泪并要擦鼻涕时尤其不易。当我第三或第四遍读完那该死的句子后,小姐依然平静地问:“那么它讲了什么呢?好,擦掉眼泪和鼻涕,喝点水,就在那儿。现在再读一遍。”“不!它没什么意思。”“不对,它有一定的意思。快读吧,读到逗号都停一下。好好听着自己在读什么。”听自己读?听自己读?我重新开始读原来的句子,奇迹发生了!在我听自己读的时候,句子产生了某种意义!太棒了!到句号之后,我继续往下读,同时聆听着,当读到“句号另起一行”时,我不等小姐开口就重新开始读,为的是让自己高兴;我先是慢慢地读,一边听着,我紧张单调的声音逐渐松缓下来,于是我加快了速度,在逗号处稍作停顿,然后继续往下读,最后在句号处落下了语调!我不想停下来,但家里人在喊吃午饭了。这就是阅读吗?句子和段落都有了某种意思。是的,然而……在餐桌上,小姐对我妈妈说:“好了,弗朗索瓦兹会读书了。”“啊,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是的,但对弗朗索瓦兹来说时间却很长,另外我也不能肯定她对此感到高兴,不是吗,弗兰索瓦兹?”“是这样……但我原来并不知道阅读就是这么回事。”哥哥们说:“那么你原来觉得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不知道……反正和这不一样。”“这个孩子真傻。阅读就是阅读呗,怎么都一样,写字就是写字,不是别的东西。”他们的话当然是对的,事情应该是这样。下午在海滩上,小姐坐在阳伞下绣花,我走近她说:“小姐,您说说看。”“说什么呢?”“我想知道怎么才能真正学会阅读。”“可你现在已经会了呀。”“是的,这是因为您告诉我去听……于是读的东西就有了意思,但明天也许我就不会了。”“不会的,不会忘的,这好比走路:人一学会走路就忘不了。”“是的,但那段话的意思,有意思当然很好,但它并不让人感兴趣,这不是真正的《阿布卡塞姆的拖鞋》的故事。”“是的呀,这只是故事的开始,你只读了第一章。”我思索着。“你想什么呢?”“我想从前你为什么没有让我去听。”“说了呀,我一直对你说,但你做不到用耳朵去听,也许你过于忙着用眼睛读了。”“但当我边读边听的时候,这不是插图上的故事啊?”“去玩吧,明天早上让我们看看让你烦恼的是什么。”第二天早上,我读得更快了,并且理解自己读的内容,但说真的,这些文字讲的并不是我原来想知道的东西。“为什么它要讲和插图不一样的事情呢?”小姐启发我说:“听着,画插图的人首先读了故事,然后根据他所读到的东西创作了图画。你也一样,假如你没有看过这些插图,也可以根据文章来创作图画的。”“但‘文章’不是课本最后几页上的东西吗?”“哦,是的,你说的对,但故事,阿布卡塞姆的故事也是文章。”“啊,这是文章?文章是一个故事?(我糊涂了)。教材中的文章都没有任何意思,它们只是阅读练习。”“有的,那些句子都讲述了某件事,当时你没明白吗?”“没有,书上没有图画,只有单词。”“可这正是阅读呀;我们不需要图画;我们要去想它要表达的东西,并可以画出它让人想到的东西。”“啊,是的!但有些话让人什么也想不到……”我开始透视到一些东西:在学到这项本领的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这之前对我来说不可思议的东西。这本魔书奇妙的插图让我产生的丰富想象只是一个陷阱。我曾想了解的故事只是一种诱饵,为了它我那么强烈地想学会读书,也多亏了它我才取得了“很快的进步”,但和这项新本领联系在一起的是多么大的失望啊!让我感到惊讶的,就是我能够学会读书。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就是这样……也只是这样而已!并且我再也忘不了这项本领了。后来我意识到当人学会骑自行车时也是这样,学会的东西就忘不了。知道了颜色的名称、分辨出音符的对错就再也不会把它们弄混,这在我看来有多奇怪啊。我努力尝试消除自己的读书能力,我曾发现当我用某种方式使用眼睛时,一行行的字就变模糊了,仿佛我不会读书一样。但我知道自己用的是一种好玩的诡计(我是把目光的焦距调至无限远)。我不“能”阅读了,但我还是“会”阅读。并且当读到用粗大字母印刷的东西时,比如报纸的名称,这个诡计就不好使了。我记得当时完全还是孩子的自己陷入了对知识不可逆性的沉思之中,即使人不再想要自己原来极力谋求、现在已经掌握的一项知识(读书就是这种情况,在我学会读书之初,我就感到被欺骗了,觉得当初拥有这样的欲望真傻),它也不可逆转。尽管如此,在我记忆中,我自己这次不可逆转的变化是与《阿布卡塞姆的拖鞋》这个让人难以忘记的书名,与在我眼中精美无比的黑白“版画”,以及这本书平淡、让人无法产生丰富想象的文字紧密联系在一切的;而它富有表现力的插图曾激起了我学习读书的欲望和不懈努力,这种努力依靠小姐和那本《识字课本》的帮助为我打开了文化之路。假如当初我没有被一本特别的、被我当作唯一欲获取之物来选择的图书所激励呢?假如我当初数小时呆在学校30多名孩子中间呢?和我一样,对这些孩子来说,想阅读某本图书的迫切愿望不会赋予识字课以意义,但小姐理解并利用了我这种迫切愿望,她要与我的反抗和疲劳作斗争,懂得鼓舞我并与我协商解决一时的放弃思想;是这种“激励人的迫切愿望”以及教材,尤其是学生与女教师之间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整体产生了效果。为一个人扫盲。什么时间?什么方式?出于什么理由呢?假设我晚出生50年,即出生在动画、音像和连环画时代,我还会有这么强烈的学习读书的欲望吗?这对哲学家来说也许是一个问题。

后记

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代译跋)这本书或许能够给中国儿童的父母和老师带来一些启发,甚至是重要的启发。这是我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多次想到的一句话;原本没有作跋的打算,但一些感受不吐不快,也想与其他读者在阅读完这本厚厚的著作后作一个交流,便这样写了,并把这句反复想到的话放在第一行。这些感受是真实的,写这篇短文也是真诚的,因为我就是一名11岁男孩的父亲,正和许多父母一样享受天伦之乐,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的困惑。我一边翻译此书,一边将书中的言论与自己的言行和教育观进行比照,发现了许多共同的理念,但也有许多分歧,对精神分析学也有高深莫测的感觉。但不管怎样,通过这种比照和它带来的思考,自己原先的一些困惑释解了。一个很明显的结果:面对孩子的任性、懒惰、错误甚至反抗,我大都能努力去理解并以平和的心态与之协商解决了。一切都在于:我们是否把儿童真正当做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多尔多用了450页的篇幅(原书)作了一个肯定的回答,这正是这位学者和这部著作的伟大之处。这句话说起来也许显得很容易,道理很浅显,但让我们把自己想象为一个隐形的第三者,跟着孩子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上的有关场所走一遭,认真听一下他(或者她)所听到的话,和他一起做一遍他被要求做的事(包括我们自己说的话和要求他做的事),非常坦白地说,我们很少实践这个回答。就像多尔多在书中所说的,我们大人在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甚或让孩子承受我们自己过去经历造成的精神隐疾。除了学校的课程和作业之外,还有奥数、钢琴、电脑、书法、英语……我们就这样残酷地把孩子推向“第一线”,是为了孩子吗?恐怕更多地是为了自己。单是人手一册的家校联系簿,全市数十万小学生的个体身份就这样在老师和家长的来往签名中被抹杀了;联系簿上没有他的签名栏,换句话说,他作为一个人是不存在的。而是他在背负着近9斤重的书包来往奔波;他在为谁而背呢?我们的困惑、与孩子发生的冲突就来源于此。他在为大人而生活。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承受,小心翼翼地做到让父母和老师都满意。然而他仍然是一个鲜活的人类生命,当他幼稚柔弱的身体和精神实在承受不住了,他就会直接或间接地“罢工”、“逃跑”甚至“造反”。我们没有权力这么做。困惑和冲突本来都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返回自己的位置并不再逾矩,把孩子的自由和权利还给他。尊重他,时刻提醒自己他将是一个离你而去的独立的人;去聆听孩子的话,看他做的事,带着欣赏的心态;陪在他的身边,却要力争“隐身”,只在他需要和迷茫的时候“显形”,利用合适的机会和他温和地交谈,让他在和父母的平等交流中开心地接受后者的建议和引导,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对他没有任何权力,只有爱心和责任。他有着无人能预测的潜能,有自己的未来和成长轨迹,不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所能规划的。即便我们有权对他提出要求、责难他的缺点,我们恐怕也要先问一下:你对自己有无类似的要求?你有没有可责难的缺点甚至恶习?我们不能一边自己看电视、打麻将、玩游戏……对自己的毛病无限地宽容;一边却要求孩子胸怀远大的志向、精神百倍、心无杂念地做算术题、背古诗、抄单词……不容许他偷一点懒、犯一点错误。这些感言,是用来讨论的。读者尽可从书中读出不同的东西进行商榷,乃至提出批评,包括对译文的质量。王文新2009年夏于上海

编辑推荐

《儿童的利益》编辑推荐:《儿童的利益》把孩子的自由和权利还给他。尊重他,时刻提醒自己他是一个终将离你而去的独立的人。作为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推向儿童的始作俑者,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在理论上极有创建,著述甚丰,她把弗洛伊德的观点引入到医学和儿科学的领域,引起了医学界的震动。而且她致力于儿童教育实践,旗帜鲜明地捍卫儿童的利益,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进出版此书,对目前高度关注孩子教育问题的中国家长,无疑为解决诸多纠结于心的教育问题送来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正是在多尔多的努力下,儿童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得以走向大众,并产生巨大的效力。如今,受她思想的启发,以她所倡导的预防性教育模式为主的教育机构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百上千的地方以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命名——教育机构、街道、广场、公园、儿童图书馆、幼儿园、学校,等等。《儿童的利益》重要启示:*尊重孩子,把孩子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孩子。*孩子将是一个离你而去的独立的人,你的任务就是帮助他完成独立。*时刻提醒自己:俯下身去,带着欣赏的心态,聆听孩子的话,关注他做的事;陪在孩子身边,却要力争“隐身”,只在他需要和迷茫的时候“显形”。*利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温和地交谈,让他在和父母的平等交流中,开心地接受后者的建议和引导。*孩子有着无人能预测的潜能,有自己的未来和成长轨迹,不是家长和老师所能规划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儿童的利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5条)

 
 

  •   最近看了几本儿童教育的书,发现国内的儿童教育书籍比较浅显易懂,偏向于用小故事或者小事例来说明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孩子,虽然也有精神层次的分析,但都比较简单易懂;而国外的儿童教育类的书籍更偏向于精神分析,各种术语和研究性质的文字,再加上又不是我们本身的文字,翻译后的文字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生涩,所以会有些晦涩难懂,但是这些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优秀,如果有时间,做父母或者将做父母的人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读。

    作者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是法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儿童教育家,法国家喻户晓的儿科医生,以独特的临床见解著称。她是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学家,法国精神分析界最受欢迎的人物,在全世界都有深厚的影响。她的著作很多,出版了近十部专著,《儿童的利益》是她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部。虽然这本书比较深奥,但是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好好推敲、理解、学习的。

    感觉这本书的出版社和编辑对于这本书倾注很多的关注力,并且认真研究了这本书的翻译本,封底的本书重要启示很好的提纲立领的介绍了这本书:“尊重孩子,把孩子的自由和权力还给孩子。孩子将是一个离你而去的独立的人,你的任务就是帮助他完成独立。(这一点我觉得中国的父母应该多读读多消化多理解一下,写的非常好。)时刻提醒自己:俯下身去,带着欣赏的心态,聆听孩子的话,关注他做的事;陪在孩子身边,却要力争(隐身),只在他需要和迷茫的时候(显形)。利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温和的交谈,让他在和父母的平等交流中,开心地接受后者的建议和引导。孩子有着无人能预测的潜能,有自己的未来和成长轨迹,不是家长和老师所能规划的。”所以这本书不光适合家长看,也适合老师看,更有甚者我觉得师范学校应该把这本书纳入学习课本,让老师以更平等的身份去教导学生,尊重孩子---不光是父母,更是学校的老师要学会的一件事情。

    书是好书,但是需要你有耐心和尊重孩子的心仔细的看完!
  •   当我拿到这本《儿童的利益》的时候,心中暗暗吃惊:这么厚!全书405页,41万字,这可能是我这几年看过最厚的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了。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儿科医生弗朗索瓦兹.多尔多,1988年去世,她是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学家,在世界上有巨大的影响,因此这本书是作者以自己儿童精神分析医生和家庭主妇的双重身份写就的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儿童精神分析学著作。全书分为四部分,写得既严谨又不枯燥,读起来毫不吃力,当然这也与译者非常得力的翻译有巨大的关系。

    书的第一部分就从儿童的身体这个角度开始写起,毫不避讳地谈到性别身份、儿童的性欲等,我承认这第一部分就让我的思维接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多尔多医生认为性知识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倘若人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保养它、使它健康成长并尊重它的节奏,那么就会导致代偿失调,并由此导致人不当使用自己的力量……所有这些从一开始就应该告诉孩子、对其进行教育。”波尔多医生还认为“今天的教育制度有两大误区,是青少年无法取得这种和自己身体的和谐:体育锻炼完全以竞赛而不是以发现自己的身体或者以娱乐为中心。教育的第二个误区是忽视手工活动,造成学生的语言贫乏,影响其智力发育。”书中非常多的精彩理论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所以说第一部分我读得最慢,因为总要花时间来消化、思考。

    书中的第二部分多尔多医生写了很多关于她自己个人成长的经历,呈现出很多当她还是个孩子时的思想状态。最让我印象深刻是多尔多医生从小就有强烈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这和她接受的教育有关系。书中写了非常多的案例,从各种角度来佐证作者的观点。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四部分中一个章节写的自闭症患者。作者多尔多医生治疗过很多自闭症儿童,她判断其中的一个女孩所谓的自闭症实际上是一种过早发作的癔病,并且最终多尔多医生花了2年多的时间治好了这位自闭症女孩。其中的过程写得非常精彩,而且多尔多医生认为所有自闭症患者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超常天赋,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来进行治疗。

    书中最后的附录3,是世界儿童权利宣言。我承认之前确实从未关注国联合国发布的这份“世界儿童权利宣言”,认真读完之后我发现我与这份宣言之间距离太远,整个世界都得继续努力来维护儿童的权利。

    那么儿童的权利就是:把孩子的自由和权利还给他。就如果译者王文新老师在最后的代译跋里说的非常精彩的一段话:
    尊重他,时刻提醒自己他是一个终将离你而去的独立人;
    聆听孩子的话,看他做的事,带着欣赏的心态;
    陪在孩子身边,却要力争“隐身”,只在他需要和迷茫的时候“显形”;
    利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温和地交谈,让他在和父母的平等交流中,开心地接受后者的建议和引导。
    孩子有着无人能预测的潜能,有自己的未来和成长轨迹,不是家长和老师所能规划的。

    所以,学会尊重孩子,是家长重要的必修课。
  •   读过很多关于儿童的书籍,它们多半简明实用,内容便于理解又容易操作。而刚刚捧读完毕的又一本关于儿童的图书内容却是艰涩深奥,读起来有些吃力,也没那么容易借鉴和实践,然而,我却要对它大声地赞叹:“这是一本非常棒的有关儿童的书籍”。它就是——《儿童的利益》。

    《儿童的利益》是法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儿童教育家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著作。我大赞这本书的原因,一方面是它从儿童精神层面和内心角度来关注儿童,是对孩子的真正尊重和温暖体恤;另一方面是它针对目前存在的诸多儿童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富有远见卓识的解读和阐释,书中所表达的诸多观点和心理学分析策略令人耳目一新又增长知识,可以说,这是一部论文专著级别的探讨儿童的图书。

    读者在阅读该书时也许会有晦涩难懂之感,甚至在读某些章节的时候有兴趣索然之意,的确,这本书很难“啃”,因为作者采用了专业性非常强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写作该书的理论支撑和重要内容,因为该书从非常宽泛的角度和层面、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深度阐述如何尊重孩子,这就使得读来略显冗长和沉闷。

    全书405页,厚厚如砖头般,可谓“大部头”图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只要有孩子”、第二部分“语言生命”、第三部分“明日乌托邦”和第四部分“小步骤的革命”。四个部分阐述的内容侧重各有不同,深浅程度不一,但四部分内容却有一个共同主旨,那就是——学会尊重孩子(该书的副标题)。作者多尔多告诉我们:孩子是一个自由的、终将离我们而去的独立的人,对于这个与我们成年人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应该发现和正视儿童的价值所在;同时,以和成人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这些观点,在一些儿童心理学书籍中或许有所提及,我也在一些育儿心理学书籍中读到过,但是没有一本书像该书一样如此全面、客观、深刻、专业地阐述应该如何尊重孩子,彻底地捍卫孩子的利益。是一本教成年人学会如何尊重孩子的专业参考书!
  •   这本《儿童的利益》是法国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多尔多的经典著作,拿到这本书后,我读得非常慢,但读得非常细致,这本书太厚,所以读了很久,但是我以为,这本书如果只是粗略的翻一翻,是无法得其精髓并深刻理解文中深意的。
    应该说这本书非常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但是读起来却绝不枯燥,几乎每一段话中都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我在读书时喜欢将精彩的言论划上红线,结果此书中到处都是我喜欢的东西,红线到处都是,所以这本书,真的让人爱不释手。
    儿童的利益,可能平时我们想得更多的是自己孩子的利益,我们切断历史,单纯地从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来看待成长,单纯地望着自己的孩子来感受成长,这样我们的思维难免要狭隘与简单,只有将自己放置在历史的长河中,才可以了解人类,了解自身,以及未来,并能够以更真诚的心来面对自己的孩子与所有的孩子。
    书的第一部分,提到了历史中,儿童那一直没有得到的利益,虽然西方社会的情况与我们有所不同,但是我觉得实质是大同小异的,儿童的利益从来没有得到过保障这是不争的事实,儿童被做为父母的一件物品,要有规矩,要服从,不能有自己的表达,社会严格地约束了他们的创造力,一代一代下来,社会越来越奴性。作者从历史的各个角度来讲到如果不重视儿童的利益,那么社会就要承受多么惨重的代价,但是幸好儿童的命运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儿童当作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物品来控制,这是历史的进步。文中同时又提到了正是因为过于重视儿童利益,反倒又同时限制了孩子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过于重视安全,使孩子们失去了体验的机会,而这种问题反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豚鼠儿童这一节里,我们看到了所谓科学试验对孩子,也就是对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说所造成的伤害。作者指出无论任何微小的事情,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打着科学的名义对孩子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其实是伤害了儿童的利益,而有时更加悲哀的是,那些与所谓专家一同伤害孩子的父母们。让孩子对着镜头表现“真实”,本身就不再是真实,孩子被虚假的东西伤害了,而这些人们还要津津乐道地说,这是真实的。所以很多乐于带着孩子上镜头的家长们,其实都让孩子受到了伤害却不自知。
    书中提到了作者本人是如何走上精神分析家的战斗道路,这一过程既有自己儿时的伤害体验,又有在工作过程中的奋斗,可是一切都出于作者更细致入微的独特感受,使她更愿意走上一条如此艰辛的道路。
    书分四个部分,除了前面提到的儿童的历史,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出语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是明日乌托邦,想像一个儿童之家,第四部分是小步骤的革命,从各个角度对儿童利益进行改革,章章精彩,语言的火花随处可见,因为本书是出于精神分析,所以能够更深刻地剖析与挖掘人性与思想的微妙之处,而我们想要做一个好的父母,就不能单纯地从自己的小我里看一生,而应该放眼过去未来,放眼自我与社会,以广阔的目光来面对孩子,孩子是未来,但孩子又承载着过去,我们需要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利益。
    书中的精彩太多,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父母静下心来读一读,哪怕用一生去品味,也是值得的。
  •   我是一个幼儿杂志的编辑,看过不少关于家庭,关于儿童的图书,但第一次看到这样一本书,把弗洛伊德的观点引入到医学和儿科学的领域。《儿童的利益》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这样的书。在本书中,作者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儿童精神分析的专业知识以及亲身养育子女的丰富经验,针对儿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富有远见卓识的阐释,其新颖的思想常常别具一格,书中所采取的诸多心理分析策略都是建立于这样的一个理论基础上:儿童自被孕育、至少是自出生的时候开始就构成一个主体。看过这本《儿童的利益》,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伟大的作品。
  •   “学会尊重孩子。”多尔多在这本厚厚的著作中,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儿童精神分析的专业知识及亲身养育子女的丰富经验,针对儿童的诸多问题,多角度、多侧面地说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她在做实习护士、精神病院实习医生等期间,她注意到一些有意味的细节,那些看护者出于真诚的平等心来对待小婴儿,真正尊重小婴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与他们对话,聆听他们的心声(即使他们还不会说话),对他们的生命成长状态将起多大的积极作用。而那些遭遇严重精神问题的妇女,无论话题是什么,她们都会谈论起自己的童年。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童年被抑制的残留物如果获得表达,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大的意义。
  •   我很好奇地想要了解作者到底是怎样的人,于是从网上搜索了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原来作者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出生于法国的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家庭,因此从小就在文化的熏陶中成长。难怪她的著作写得文笔流畅,虽然没有刻意修饰却极富美感。作者受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颇深,同时又把佛洛依德的理论发展光大。
    作者从人性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因此,对于儿童的尊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等同于成人的。我很钦佩作者能有这样的眼光,也很赞赏她坚持自己理论的信念!
  •   尊重源自理解
    评《儿童的利益》

    儿童的利益?儿童作为一个群体能有什么利益上的诉求?
    学会尊重孩子?难道这个越来越重视儿童的世界,对于孩子还有不够的尊重?
    ……

    儿童年龄的界定,可以从他们具有独立意识开始,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越来越多摆在我们眼前。关于儿童的利益,这本书中给我们的启示是:把儿童真正当做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或者换个角度说,当我们长大成人面对小孩的时候,当我们思考他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更多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利益,以自己曾经受过的对待来对待他们(这个会随着环境、个体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而不是思考他们的正当诉求。如果我们能真正理解儿童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已经具备了尊重孩子的前提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一种宽容和自由的心态去教育孩子。教育的目的是人最终成为自己,在孩子将来离开我们的时候,他们能内心自信、对生活充满热情,那么我们的尊重就算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

    在工业化以往的社会中,对于儿童的保护是缺失的,他们甚至被当做是邪恶的化身,或者社会的累赘;儿童直到成人以后才算得到社会的认可。随着文明的进步,儿童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显示了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一种期盼,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而在当今社会中,这种爱却显得有点过度了,父母们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竞争的工作,他们同时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能具备更高、更强的能力,于是他们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划定了很多任务,更是把他们的焦虑与担心强加给了孩子;父母们很多忘记了儿童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需要自由和权利,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希望。在历史中,或者在现实的社会里,对于儿童的尊重处在天平的两端,很难达到平衡。这本《儿童的利益》的作用在于,他们将儿童的利益作为一个正常的诉求,摆在了教育面前,期待着得到研究人员的深入分析,和广大成人们的共同思考。

    关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等方面的书籍,国内的外来书籍更多是来自美国、日本,而鲜有法国方面的。读这本书有点费劲,一方面是里面的理论确实比较深入,而且对于法国儿童教育文化背景不够了解。但读完这本《儿童的利益》,我们同样会被作者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所所折服,她深入浅出的教育理念、信手拈来的历史典故、娓娓道来的心理分析以及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都值得称道。
    2012-3-11
  •   我用一天的时间阅读了第四章《禁闭》。虽然篇幅不长,但不知道是译者的水平,还是作者作为精神分析学派一员猛将那种臆语式的风格,使中心显得支离破碎(很大可能也是自己才疏,不能领悟材料间的内在脉络)。对于这样一本学术性著作,如果要我对整本书写800字书评的话,这种高屋建瓴的水平我是不行了,所以只能试将第四章概括并思考之,属管中窥豹罢。但同时,解读的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误读,好听一点叫意义的建构,姑且作自己的笔记罢。
      
      从西方中世纪到现在,由于社会和家庭场所的私人化,儿童比在中世纪受到了更多的禁闭。这种私人化缘自对安全感的渴求以及对更美好阶级的仿效。它逐渐导致城市区域的贫富分隔,改变了城市的生态,进一步导致较低阶层对较高阶层的虚幻性模仿。同时,这种禁闭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文化的,由于原罪观,幼儿被盖上软弱和易受败坏的标记,因此被森严的教养限制着。多重的禁闭下,产生了“包裹式儿童”,这种儿童失去了对外界的感知力和免疫力,失去了自由和选择权。同时,由于它使人无法释放“里比多”,并导致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社会性泛化,所以这又产生了潜在的社会安全隐患。
      
      用最简单的话语即是,越保护幼儿的安全,将使幼儿(乃至其成长之后)越没有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是可以代际延续的,也将使幼儿因无法承受危险而越没有安全!
      
      而这只是最简单的道理,而作者进一步用另一种逻辑——精神分析学——来论证,过度保障幼儿不受危险伤害,将使幼儿无法正确处理对死亡的欲望及畏惧,当死亡不在生命的彼岸时,人更甘于做铤而走险的事情,甚至可能以生命的代价获取强烈感官刺激的快乐或是世俗中的利益,并无法完成“本我”(死亡欲望)与“超我”(社会责任感)之前的融合。
      
      作者建议,父母应让幼儿充分体验和决策,而非单纯用禁闭去维护幼儿的安全,同时提出了以化解泛化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出发点的安全教育对策:父母要让自己服从和孩子一样的法则;任何禁忌只有对父母也成为禁忌时,对儿童才有意义。与幼儿站在相同的立场而非对立面,才会使幼儿不再认为是父母限制他仿效他们长大成人。这才能让幼儿产生信任和安全。
      
      另外,这一章也让我知道在中世纪,真正的社会文化的传承不是通过社会教育——那是没有文化修养和底蕴的。而是通过与生活中实践其所教知识的人进行交往而获得。这确实是一种新的领悟。同一阶层的前辈的言传身教,类似于动物和原始人的教化动作,然而才带上了历史必然的印记,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优于社会教育的最好教育方式——所以夸美纽斯后来对于班级授课制的论证(甚至其论证的隐喻式)才成为必然。
      
      但是,对于该隐与亚伯故事的隐喻我且不能理解,而作者对于日本式隐私的完全开放那种赞赏的态度,似乎仍是初级的。同时,我也不认为作者是以一种终怀关怀的口吻去写这本书——精神分析学家总有点古怪兮兮的,连关心人的方式也是~而且,为什么要分裂成两种角色进行对话呢?又装得不像~(最后一段不太严肃哈~)
  •   终于看完了《儿童的利益》,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这本书传递的主要理念是:把儿童真正当做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这句话似乎看起来很普通,道理 很浅显,但又有几个家长可以真正做到呢?正如作者多尔多所说的,我们大人在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甚或让孩子承受我们自己过去经历造成的精神隐疾。除了学校的课程和作业之外,还有奥数、钢琴、电脑、书法、英语……我们就这样残酷地把孩子推向“第一线”,是为了孩子吗?恐怕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父母们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或许对你的教育理念有所改变。请从儿童的利益出发,真正为他们考虑。
  •   《儿童利益》的作者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是一位法国的儿童精神分析师,同时她还是一位母亲。这本书是她多年研究的成果,内容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种族学、文学和科学数据等多个方面,在这些的基础上对法国和国外的儿童精神分析进行了整合和审视。作者用自己的双眼对儿童的世界进行了细致地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写得很有力量,让读者很难把它看作闲来无事的消遣之作。对于儿童身体的认知,对于社会如何看待儿童,对于儿童如何看待自己,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坚实有力的观点。显而易见,这本书并不是一部实用手册,却是一部直击心灵的灵魂之作!
  •   尊重儿童——现在的社会,家长和社会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此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的提升。传统的育儿方式,从未有人以如此优美、正确的方式谈论过儿童,谈论儿童的真实状况和欲望。这正是《儿童的利益》的伟大之处:即如何把儿童真正当做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   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好书。看了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儿童利益与成人的关系。对于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尽管我仍然不甚明了,因为我不是一名专业的精神分析工作者,但是多尔多提出的理念我还是很赞同的,那就是对于儿童的尊重是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的。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忽略儿童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尤其在中国体现的最为深刻。只是最近几年,随着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不断深化,中国人特别是城市人才开始将儿童利益、维护儿童权益摆上桌面。但是即便是在农村仍然没有多少人会把儿童利益看成一件多么大的事情。因此,这本书的引进变得尤为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社会深刻反省的问题!希望所有人都能来看看这本书。
  •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文化修养,凝结作者精髓理论的著作。作者怀着严肃认真、尊重儿童的心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尽管恐怕很难被大多数家长所接受,甚至在作者所处的年代也很难被当时的社会舆论、科学界所接受,但是我很敬佩作者坚持自己的见解,为儿童利益摇旗呐喊的精神!在成年人的社会里,似乎很难对儿童做到信任。家长们不是担心这个,就是担心那个。归根结底,家长们的爱往往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我很盼望那些对孩子过于溺爱的家长能够看看这本书,也许并不很容易理解,但是一旦理解了就会发现真是很有帮助!
  •   很久以前就对佛洛依德很感兴趣,也买了些佛洛依德著作的书,但是他的主要是对于成人的精神分析,所以看到这本书时,还是有点眼前一亮的。基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运用在孩子身上,这就让它有了划时代意义。如何把儿童真正当成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来看待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认识到儿童的心理,才能知道怎么更好的教育、培养孩子。
  •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同时,也是一名9岁孩子的父亲。最早是看到《儿童的利益》的法语原版的,当时看原版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在当当上欣喜地看到《儿童的利益》,买了两本送给好朋友。相信很多父母在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遭遇着教育他们的过程中的很多困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的言论和自己的言行、教育观进行比照,发现了许多共同的理念,但也有许多分歧,对精神分析学也有高深莫测的感觉。但不管怎样,通过这种比照和它带来的思考,自己原先的一些困惑释解了。一个很明显的结果:面对孩子的任性、懒惰、错误甚至反抗,我大都能努力去理解并以平和的心态与之协商解决了。
  •   运用精神分析的原理,用事实说话,精神分析大师Francois Dolto,看了之后感觉自己的童年仿佛就是书中描写的样子,很多时候小孩子需要大人的理解,需要大人的帮助,但是往往成年人根本无视孩子的需要,只是简单说了一句:不要这样做!这样不行!你还小!这样的教育方式无法给孩子应该有的合理的教育。这本书非常适合教育幼儿和小学生的老师,往往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如果自己将来有幸成为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像一个朋友一样对待孩子,教育才是最好的爱!
    这本书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并非简单的说教,或者其他心理类的大道理的书籍,而是从本质出发,揭示孩子之所以这样或那样的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析,让人明白孩子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需要良好的教育,看了这本书之后,让我了解到了过去的自己,也对自己的现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更有利于自己将来的路。
    强烈推荐这本书,
  •   中国的教育怎么啦?——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这样说。近日,读到一本《儿童的利益》,感到很大的震动。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思考过儿童的利益呢?至少我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太多思考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身上,美名其曰:都是为了他们的未来着想。孩子在儿童的阶段,确实需要有人的指引。但有时,我们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大人们安排的,正好是他们想要的。希望各教育机构以及父母们,可以更多考虑儿童的利益。推荐!
  •   怀着愧疚的心情读完了《儿童的利益》。我们父母经常挂着嘴边的一句话是: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们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地为了孩子,而他们不领情,还经常故意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一次无意中听到一个孩子说:我是在为爸妈而生活。当时,我无语了。而在我看到《儿童的利益》的时候,我才真正有所领悟。
    做父母的困惑和孩子和冲突本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返回到自己的位置并不再逾矩,把孩子的自由和权利还给他。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话,欣赏他/她,适时“隐形”,平等交流,相信会有不一样的令人惊喜的效果
  •   从未有人以如此优美、正确的方式谈论过儿童的真实状况和欲望。就从这个题目就该买。学会尊重孩子。今天的中国父母尤其该买,该看。我们这个社会,真的不知道尊重孩子,其实也不知道尊重人。
  •   很喜欢《儿童的利益》这本书。如果要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后的感受,那便是:父母要适当的隐身。父母们需要更多的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俯下身去,带着欣赏的心态,聆听孩子的话,关注他做的事;陪在孩子身边,却要力争“隐身”,只在他需要和迷茫的时候“显形”。
  •   孩子将是一个离你而去的独立的人。——这是我在看完《儿童的利益》后最大的感受。现在中国的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有别于传统。父母们也开始寻找再合理的、更适合儿童自身发展的教育方法。父母们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他们更好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推荐父母们读读这本书——从儿童的利益出发,帮助他们独立的成长。
  •   这本书写得很有意思,几乎颠覆了我以前很多对于儿童教育的观点。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例,这些例子很多来源于作者在临床或家庭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在儿童的自我肯定这个问题上作者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她说她的儿子在很小的时候看到电视上放的家庭录像里有家里的亲人,儿子都能认出来,唯独不承认电视里看到的小男孩是他自己,于是作者纠正了儿子的错误,告诉他电视上看到的小男孩是他自己。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直到又过了几年,儿子才承认电视录像里的那个小男孩是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儿子不能承认看到的是他自己呢?原来,孩子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时间来肯定自己,这种行为很难被大人理解,但是对儿童来说确很重要。因此,家长的提醒未必对孩子来说就是好事。
    作者还提到了很多有趣的事例,值得我们慢慢研读!
  •   这本书前半部分看的不太进去,主要写儿童地位的历史的 (法国)。但是后半部分写的不错,一些观念很全,包括胎教、送孩子去幼儿园、断奶等,都有描述。主要核心是家长要和孩子沟通,而不是等到孩子长大后。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当然,处于作者专业的背景,加上翻译的因素,本书有点拗口,但坚持看下去会有收获。
  •   真难得看到这么一部专门为儿童而写的著作!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儿童一直是社会的牺牲品,而成人的世界对于儿童的尊重却少得可怜。现在的家长忙于工作和社会活动,很难得能有心情静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也有太多对于儿童的暴力或虐待事件发生。尽管我们总是说要给孩子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吃好喝好。但是我们却很少关心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或是为什么这么想。因此,交流变得越来越令人渴望。这本书的出现真是难能可贵,希望家长们能有机会读读它!
  •   心理学,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感觉挺深奥。作为父母,我经常也在揣测孩子的心理,希望能真正的读懂他,从来再好的帮助他成长。通过朋友的推荐,读到了这本《儿童的利益》。它给我很不一样的感受,帮助我开始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理。学习了!
  •   儿童的利益——学会尊重孩子,是本不错的书
  •   作者所探讨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耐人寻味。对于儿童的利益,成年人有着自己的理解,但是他们也很少会考虑儿童自身的利益。即便是考虑了,也往往基于成人的利益在先。比如,作者所说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对于非洲儿童的保护,那些发达国家的领导者觉得应该给非洲饥饿儿童以保护,但是这种保护往往也破坏了非洲地区的很多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这些所谓的保护措施是否合理,是否真的就是对儿童权利的尊重,确实值得这些成年人考虑。
  •   《儿童的利益》是一本伟大的作品,它真正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如何把儿童真正当做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
  •   以自己的成长经验,其实我们在儿童时期,对于自己的性别上的不理解有很大的困惑。现在回想起来,父母也没有在这方面有个很好的引导,如果小时候对这些东西有个错误的认知,很可能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人生。很大部分的精神变态,都是因为在儿童时期的时候没有建立好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社会没有很好的认知,造成了后面的精神问题。所以如果对这方面有疑惑的,推荐这本书。
  •   写得真是太好了,尽管我们也知道平时对于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但是从来没想到这些打骂的行为其实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作者真是观察入微,很多观点也提出的一针见血。尽管作者所写的都是发生在法国社会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国的家长同样具有借鉴作用。我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看看它!尽管这不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南书,但是看过之后,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孩子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可以自由活动,玩耍,在玩耍中认知这个世界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他们被束缚在家庭中,或者束缚在家庭到学校到家庭的三点一线当中,即使放学回到家,也是守在电视机,电脑旁边,即使想出去玩,高楼大厦也从空间上隔绝了孩子玩耍的空间。现代社会逐渐改变并摧毁了儿童可以从中发现其身体构成、进行观察和想象、了解危险和乐趣的空间,这是很危险的,孩子们正丧失着他们正确认知客观世界的窗口。
  •   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比如自己没进入好的大学,就热切的期盼孩子进入自己梦想中的大学,而不去考虑孩子适不适合这个大学。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刻意克制,我们很容易把孩子带入一个不好的环境。而且这种想法很容易被一代代传递下去。“如果某个人念念不忘安全,那么他父母在童年时代就未曾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过安全,后者也同样未曾有过安全。”
  •   看了这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还没发现过有一本像这本书样的切入点的书。从精神层面分析孩子的行为,让父母能够真正明白孩子某些细节,或者某些不可理解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让父母更能了解孩子,更能理解孩子。只有真正把孩子当成有意识,有自己想法的独立个体,才能更好的把孩子教育成人。所以对精神层面有研究的人不妨一读。
  •   倘若人们对儿童的好奇心,对他的创造能力及其发现事物的感觉没有给予回应,他就很难在旅行、行动及其创新中获得独立。例如,当他弄疼了自己,哭着来告诉大人时,有多少母亲不假思索地问他:“你看到你是怎么弄疼自己的吗?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母亲都禁止孩子回去接着做原来的事、重新去体验:“啊,既然如此,你就别再去那儿了。”这名母亲在摧毁这个孩子的经验成果。如果在孩子冒了某种危险时不加责备地和他谈谈这件事,下一次他就有了免疫力。
  •   其实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怎么才能抓住孩子的心理活动,从而能够更好的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这本书给了我们一扇门,这是本心理学家写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用佛洛依德的理论,通过对孩子某些行为的心理分析,给我们读者一扇可以窥的孩子心理状况的书。让我们能够真正掌控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你对心理学有了解,推荐你看这本书。
  •   60年代的法国理论,但是在今天的中国看,这些理论却依然先进,中国落后于欧洲真是太多.算然和中国的国情不太相符,但是理论,专业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还是值得一学,不过不喜欢大部头的人最好不要买.
  •   儿童精神分析的大家,如果不看,你的损失哦!
  •   我们传统的思想都是养子防老,把我们的思想灌输给孩子,怕他过的不好,混的不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却没有想过把孩子当个平等的人来看。其实孩子是一个离你而去的独立的人,你的任务就是帮助他,引导他完成独立,很多事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做的,而不是父母能替他完成的。
  •   《儿童的利益》已经看完,很好,做父母看看收益良多。《选择的悖论》是能提高生活效率和品质的一本书。
  •   系统全面的解说儿童的心理,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深刻的解析,值得家长学习。
  •   不知是不是我文化不够,这本书阅读起来挺难的。首先,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精神分析学者,所以文中出现了许多精神分析方面的内容;但其实,这不是最让人难懂的,个人认为造成这本书读起来很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是法国人,文化背景和国内相差甚远。许多例子都是援引在法国有深厚基础的文学喜剧作品,并且包含了很多基督教的内容。很多时候都需要反复看注释和正文才能理解。看来我自己还是沉淀的不够啊
  •   学习儿童心理的人必收。做父母的也可以适当了解下。
  •   非常实用。购买过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和教育的书籍,只有这本想推荐给大家。现在再为有幼龄儿童的6位朋友购买,好书共分享~
  •   很多时候 我们有尊重儿童吗 没有 !!!!!!
  •   很多父母的想法只是孩子穿好、吃饱、睡好就够了,而没有真正的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跌倒,我们应该让他自己站起来,而不是马上去扶他;比如孩子在玩比较危险的动作,我们不应该立马呵责他,而是让他知道玩的东西太危险;比如冬天穿的衣服太少就出去了,我们不应该马上训斥他,而应该让他知道外面冷,冷了他自己就会找衣服穿了。我们应该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能理解应该怎样才对孩子的未来好,这才是孩子真正的利益,孩子的未来。
  •   现在孩子都是通过学校得到学习的机会,所以大家的认知情况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都有他独特的想法,有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孩子不应该是可以批量培养的,每个孩子都应该量身为其定制教育方式。而这部分工作是学校给予不了的,所以这部分工作都应该是父母来充当。父母不应该把孩子丢给学校就不管了,学校和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才是真正了解孩子的人。
  •   小大人--儿童的利益不容侵犯
  •   很多电影有描写,当父母没有给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环境时,对孩子长大后会产生心理阴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其实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被父母的某些细节影响到,现在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烙印,这些烙印或好或坏。如果这些影响比真实的严重的多,我们是否还能像现在一样有个健康的心理还未可知。所以读一本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的书还是非常的必要的,而这真是我看这本书的原因。这书中有很多值的父母深思的东西。
  •   该书很厚,内容丰富,儿童心理学书籍,心理学爱好者必备,对心理咨询师有帮助。
  •   安全!是所有家长跟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安全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安全的代价是不再有想象力、不再有创造性、不再有自由,我想它只能是一种基本需求,但不能太多。太多的安全扼杀了欲望和冒险,这两种东西对于人每时每刻都感觉自己“富有活力”、“存在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安全而去扼杀孩子的冒险,而把孩子禁锢起来,这完全抑制了孩子的成长。
  •   现在教育孩子,性教育已经不是可以回避的话题了。但是应该什么时候,怎样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确实各位父母共同的问题。性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对他进行生活语言启蒙,这种语言通过暗喻表达了所有的身体功能。甚至在一座完全电器化的现代化房屋里也留存着这种暗喻式语言的片言只语,比如我们把物品互相配成对,使它们发挥作用:插头和插座用来接通和切断电源,销舌和销孔用来打开或关闭窗户等。所有这些都是对性行为的一种暗喻,这种行为创造和谐,继之能创造快乐、幸福和公民价值。
  •   尊重孩子,都会说,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大人总是高高在上的,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或长辈,而且有很多年的习惯和思维,但是孩子确是耽误不起的,给他们打开一个美好的人生,从尊重孩子开始吧
  •   当孩子做了不合适的行为时,父母不应该贬低孩子的行为,不能作出这样的评判:“你真蠢……”、“放下这个……”、“别碰它”、“穿上衣服,你会受凉的”等。当孩子下一次处于同样的情形时,他将依然难于避免事故,因为危险没有被他领会,并且他被人认为没有能力保证自己的安全。我们应该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这事,这样做的理由,让孩子理解他做的事产生的后果,这样才能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   孩子并不是你的私人财产,他有自己的思想,是个独立的个体。教育孩子,方方面面,我们都是需要学习的。
  •   孩子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大人在尊重和理解的。宝宝在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成熟的过程
  •   这本书读了一大半了,开始时因为是外文翻译的缘故,对内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但是越往后看越觉得字字真言,非常值得阅读,从理论上来理解和尊重孩子。
  •   孩子不应该是孤立的,他不肯能永远躲在父母的温室当中,他需要在学校中找打他的群体生活,他要学会融入到他同学的群体中去。如果孩子成了受气包,被其他同学欺负,那说明孩子没有社会生活,侵犯他的人能让他有办法发现自身存在的没有朋友的危险。团结就是力量。捉弄他的同学不正在给他一次让他受益匪浅的经验吗?事实就是,我们给孩子提供安全,结果却使孩子无法承受危险,反倒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他应该面对他需要面对的麻烦。
  •   非常喜欢多尔多的书,她的书总让人受益匪浅。
  •   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来说有很多危险的东西,比如电源插座,滚烫的开水,锋利的刀具。我们往往只是用很严厉的口吻说孩子不能触碰这些东西,却没有明确告知他们为什么不能去触碰这些东西,没有给他们一个解释,没有让他们认识危险。往往这样的禁令更会让孩子产生好奇心,对这些他还不知道的东西更感兴趣,如果孩子感觉不到母亲自己也不能做她所禁之事的话,他必然违反禁令。其实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得危险告诉他,比如说,如果我碰了滚烫的开水,我就会被烫伤,如果你碰了,你也会被烫伤。这样才能让孩子认识危险,避免危险。
  •   正确教育孩子,应该看看
  •   学会了尊重孩子
  •   就像渴望别人尊重自己一样,去尊重孩子,不把他们当成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动物。其实,他们很神奇。
  •   尊重孩子
  •   看了第一章,慢慢开始把孩子当大人来看待,不会强迫他做事,尊重他的意愿
  •   正在抽时间看,在教育孩子和了解孩子方面,我还需要多多学习。
  •   对所有爱孩子,对孩子负责任的家长来说,很有帮助的
  •   妈妈学习,正确引导孩子,是很重要的
  •   觉得是本好书,从精神分析师的角度用通俗的方式告诉读者专业的知识。
  •   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孩子,怎样与孩子相处,这里有深刻的启发。
  •   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更好的沟通
  •   不要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你涂抹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   不错的书,可以多了解孩子,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
  •   平心而论,书是好书,观点很好,编排也好,书印刷质量也好。
    可是,实在是看不下去啊,比《中国哲学十九讲》还难看啊。我只能将其作为有精华但是口味奇差的大部头慢慢啃掉。真的没有阅读的快感啊!就是心理学也没这么难读啊。至于为什么难读,暂时没有思考的欲望。直觉:文字资料引用多,案例不精细,句子翻译中使用大量高度抽象词,可能不是不懂西方文化背景阅读此文摸不着逻辑,只能看结论。
    暂时写这么多,等看完也许会有新认识。
  •   很好的一本书,对于我们的初等教育改革有很大的理论支撑!
  •   之前借来看的是另一个版本,是09年出版的,这个是2012年出版,不知道两者有何区别呢?译者是同一人。
  •   希望了解儿子的心理,然后陪他度过美好的人生
  •   建议要做父母以及做了父母的阅读
  •   由于书本是送人的
  •   此书有针对性,对小孩子有帮助。
  •   粗略翻看,还需要仔细学习,很多的启示
  •   当时的看了书评才买的,很厚的一本,看完的确要一点勇气,而且有些地方写的比较深,不好理解
  •   朋友推荐的书,今天刚刚到货,挺厚的,准备详细看看,看了下大纲应该还不错。
  •   中间有页破了,但不影响阅读
  •   学习宝宝的思想
  •   适合所有妈妈和老老师们都看看的书。
  •   写的太好了,以后还会支持的,加油
  •   不错,需要花时间耐心学习和研究。
  •   刚开始有点看不懂,后来慢慢明白了,翻译的东西还是有些错误。非常建议育儿的妈妈看一下,会有所收获。
  •   有点专业,值得读的一本书!
  •   对女儿的认识有了突破。现在基本上只有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会显得比较安静,容易沟通。
  •   挺有分量的一本书,还没来得及看呢~
  •   这本书超值,还没看完,好好学习了。
  •   这本书 还看的不多 但是讲的很深刻 我觉得很值得收藏和阅读
  •   有些专业,但是收获挺大!
  •   不错的一本育儿书。
  •   很厚的书,要好好看看了。。。
  •   书不用说了,超好书不用说了,超好书不用说了,超好书不用说了,超好书不用说了,超好
  •   教授推荐的书,虽然有点难读,都是理论性的东西,但是还是略有心得的!
  •   微博里推荐的。收到看了一些 觉得内容挺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