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上海高等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编 页数:699
内容概要
《上海市专志系列丛刊:上海高等教育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全面、系统记述上海高等教育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轨迹。 《上海市专志系列丛刊:上海高等教育志》采用述、记、志、传、表、图等形式展示。全志在总述、大事记之后,分别以编、章、节的层次排列。章前设无题小序,以概括各章内容大要和变化发展轨迹。各编分述上海高等教育的管理、教学、教师、学生、科研、交流、保障、人物以及学校等内容。
书籍目录
总述大事记第一编 管理第一章 管理机构第一节 清朝时期第二节 民国时期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章 办学体制第一节 政府办学第二节 民间办学第三节 教会办学第四节 境外及国际合作办学(非教会系统)第三章 管理体制第一节 政府管理第二节 校内管理附录:1983年上海市人才预测工作及结论附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高等教育系统负责人第二编 教学第一章 教学宗旨第一节 清朝时期第二节 民国时期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章 学科专业第一节 历史沿革第二节 调整创新第三节 重点学科建设第三章 课程设置第一节 历史沿革第二节 调整创新第四章 教学管理第一节 历史沿革第二节 调整创新第三节 教学评估附录:上海商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复旦大学校歌第三编 教师第一章 教师来源第一节 清朝至民国时期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第三节 “文革”后至20世纪末第二章 教师待遇第一节 清朝至民国时期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第三节 “文革”后至20世纪末第三章 师资培养第一节 清朝至民国时期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第三节 “文革”后至20世纪末第四章 职称评聘第一节 清朝至民国时期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第三节 “文革”后至20世纪末第五章 教师职责与考核第一节 清朝至民国时期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第三节 “文革”后至20世纪末附录:本世纪最后10年的上海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校歌第四编 学生第一章 招收学生第一节 招生制度第二节 招生考试第三节 招生管理第四节 博士后流动站第二章 学籍管理第一节 入学注册第二节 成绩考核与管理第三节 升级与留级第四节 休学、复学与退学、转学第五节 奖励与处分第三章 学生资助第一节 助学金与贷学金制度第二节 奖学金及公费、免费等制度第四章 毕业与就业第一节 毕业生分配的方针原则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分配计划及其编制第三节 分配办法第四节 调配派遣办法第五章 学生社团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三节 学联与学生会第六章 校园文化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附录:1949年至2000年上海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本专科大学生数一览表1950年至1991年上海市高等学校分科毕业生累计数一览表同济大学校歌第五编 科研第一章 自然科学研究第一节 历史沿革第二节 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与重要研究课题第三节 自然科学研究重大成果及效益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第一节 历史沿革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与重要研究课题第三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成果第三章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第一节 历史沿革第二节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与重大研究课题第三节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大成果第四章 科研管理第一节 历史沿苹第二节 规划攻关第三节 科研经费第四节 科研成果鉴定、评奖与推广第五章 科技服务与产学研联合体第一节 历史沿革第二节 产学研联合体附录:华东理工大学校歌第六编 交流第一章 出国留学第一节 上海学生出国留学第二节 国外学生留学上海第二章 学术交流第一节 学术交流协议第二节 校际交流、讲学第三节 设立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第四节 国际学术会议第五节 短期讲学第三章 合作办学第一节 历史沿革第二节 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第三节 多种形式合作办学第四章 教师互聘互访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第五章 国内交流第一节 支援西部高等教育第二节 参与西部大开发第三节 沪港澳台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附录: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歌第七编 保障第一章 教育经费第一节 清朝和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经费第二章 高校后勤保障制度的改革附录:上海医科大学建国后教育经费管理高教投资体制改革附表:1950年至1973年上海交通大学各项收入统计表1974年至1981年上海交通大学各项收入统计表1982年至1994年上海交通大学各项收入统计表1950年至1973年上海交通大学各项支出统计表2000年度上海市中央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表2000年度上海市中央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按来源构成表2000年度上海市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表2000年度上海市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按来源构成表第八编 人物人物传记(一)人物传记(二)人物传略人物简介附录:上海高校中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录上海医科大学校歌第九编 学校上海市高等学校概况附录:1863年至1949年上海市历年高等学校名录(一)1949年至2000年上海市历年高等学校名录(二)编后记《上海高等教育志》编纂、审定、验收人员名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教师来源 第一节 清朝至民国时期 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成立之初,教员也不乏身具官衔者或延聘专家名人充任。广方言馆首创聘用外籍教习,馆内华洋师资初具规模。外国教师7人教授多国外语,中国教习先后延聘40余人。上海广方言馆在师资配备和规模上,已经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私塾学堂教育,开创沪上近代高等教育的风气。 作为上海近代历史上第一座高等学校,南洋公学的创始人盛宣怀办校伊始就从“中体西用”的宗旨出发,对教习的遴选树立了唯真才实学录用的标准。上海交通大学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创立,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由于各阶段的历史环境不同,教师队伍的来源也有许多变化,由聘请外籍教师为主变为聘请国内教师为主,由国外培养的教师为主变为国内培养的教师为主。清光绪二十二年至三十二年南洋公学时期,教师(当时称教习)的来源,一是科举出身的书院硕学,如张焕纶;二是美英等国的外籍教师,如福开森(J.C.Ferguson)、薛来西(C.M.Laceysites)等;三是少量的留学生,如伍光建。进士出身的蔡元培也曾供职特班主任教习2年。学校创办之初,教职工不足百人,专职教师(当时称教习)只有6人,1902年发展到28人,多由欧美籍教师和少量留学生充任。清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9年(1920年)为创建近代工科大学时期,学校相继开设了商务、铁路、土木、电机、商船驾驶等专科,专科教师的数量增加到20人以上,国文学等中文基础课教师则由20余人减至8人(含预科教师),专科教师多是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其中“洋教员”约占了半数,1917年有10人,1918年有12人,电机、土木两科科长分别由美籍教师谢尔顿(S.R.Sheldon)、万特克(H.A.Vanderbeek)担任。民国10年开始,到16年,教师队伍才有了变化。交大大批出国的留学生于20年代回到母校任教,外籍教师逐年减少。民国10年,外籍教师9人,占教师人数的42.8%;民国14年,外籍教师2人,占4.1%;民国16年,本科教师52人,全部都是中国教师,而中国教师V又“以罗致本国教授为主”,他们均曾留学欧美。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