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鉴定标本参考图典.青花瓷卷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作者:梅亚民//陈玉文|主编:朱顺龙|摄影:成勤海  页数:197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科学思维是求知的灵魂。人类的文化,由于各地域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发展。而通过陶瓷,则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交流史。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和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文化和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变化。由于瓷器远比金、银、铜、玉、漆器造价低廉,而且原料蕴藏丰富、分布广泛,坚固耐用、清洁美观、不易腐蚀,故而成为人们物质生活中极受欢迎的常用器物。中国瓷器史,从商代中后期开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华夏瓷器可归纳为两大类四大系。两大类即单色釉瓷和彩绘瓷。四大系是指青瓷系、白瓷系、彩绘瓷系、颜色釉瓷系。就古瓷器的研究而言,应着手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鉴别真伪,二者必须泾渭分明,不容半点含糊。所谓“真”,是指它的确实年代产地和作者。对于真品的认识,无论是造型、装饰或工艺;无论是全体,还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如盖、纽、把、鎏),都必须回归到“出土”年代的历史条件中去考察,考察那些在作品身上的时代印证,并且顺藤摸瓜,找出它的本末源流。李政道博士认为,中国古陶瓷的辨伪、断代、确源问题,必须由文物鉴定专家和陶瓷科技专家通力合作、交流、切磋,方能圆满成功。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人文荟萃的松江,自古享有文物之邦的美誉,称其为上海历史之根,或不为过。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距今约五千多年前,松江境内已有先民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汤村庙、姚家圈、广富林村等地至今还保存着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再从历史记载看,三国时孙权封陆逊为华亭侯。唐天宝十载正式置华亭县,这里已是经济富庶,佛教文化十分兴盛的地区。宋元时期由于繁荣发达的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乃至内外贸易经济使松江发展为东南名城、文化中心。特别是明清两代,松江文坛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出现了不少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如沈度、曹昭、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夏允彝、赵左、沈荃等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演和富足的区域经济生活,为松江地区留下了令人难以估量的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概要

中国的青花瓷萌芽于唐,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不但是其主流,更是青花瓷研究的重点。青花瓷的本质是瓷画,因此鉴定的重点在于会“看青花”。“青”为色,“花”为纹饰。无论官窑民窑,掌握了青花的一般规律,也就把握住了时代与分期;再结合时代风格,看胎釉、造型、款识、工艺、使用痕迹,就可获得比较合理、正确的判断。本书主要介绍了青花瓷的一些基本知识及鉴定知识。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内容包括: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青花瓷纹饰;明清青花瓷题语款识;景德镇地区以外生产的青花瓷等。

书籍目录

序言张浦生前言朱顺龙  一、明代青花瓷  明早期(洪武—天顺)  明中后期(成化—万历)  明晚期(天启—崇祯)  附:1.元末——明代青花瓷胎质图例  2.元末—明代青花瓷釉色图例  3.元末—明代青花瓷青料发色图例  4.元末—明代青花瓷碗、盘底足图例  二、清代青花瓷  1.清早期(顺治—乾隆)  2.清中期(嘉庆—咸丰)  3.清晚期(同治—宣统)  附:1.清代青花瓷胎质图例  2.清代青花瓷釉色图例  3.清代青花瓷青料发色图例  4.清代青花瓷碗、盘底足图例  三、明清青花瓷纹饰  1.人物纹  2.山水纹  3.走兽纹  4.翎毛纹  5.花卉纹  6.鳞甲纹  7.昆虫纹  8.图案纹  四、明清青花瓷题语款识  1.题语  2.款识  五、景德镇地区以外生产的青花瓷  1.浙江青花瓷  2.福建青花瓷  六、上海市松江城区部分明清名宅遗迹现址分布  后记梅亚民

章节摘录

插图:一、明代青花瓷中国的青花瓷萌芽于唐,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不但是其主流,更是青花瓷研究的重点。青花瓷的本质是瓷画,因此鉴定的重点在于会“看青花”。“青”为色,“花”为纹饰。无论官窑民窑,掌握了青花的一般规律,也就把握住了时代与分期;再结合时代风格,看胎釉、造型、款识、工艺、使用痕迹,就可获得比较合理、正确的判断。根据青花瓷的发展脉络,明代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明早期青花瓷,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等六个朝代,属青花瓷生产的过渡期,器型既有元代特征,又有本朝特点。洪武年问,青花瓷胎体厚重,胎质较疏忪,青花发色灰暗。到永乐时,胎质变硬、胎釉结合紧密,基本没有生烧的现象,釉色肥厚、滋润,青花发色因引进的优质进口料而变得纯正艳丽,浓烈而深沉。由于进口料属低锰高铁型钻料,在发色浓郁处一般都有下凹的褐色铁锈疤痕。此时纹饰的题材相当丰富,技法也较成熟,大都采用“一笔点划法”,通过线条粗细的变化,使纹饰产生流动感和捷速感,营造出自然、流畅、大气的艺术境界。这也是明早期青花瓷纹饰的主要特征。明中期青花瓷,历经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等六个朝代,是以青料变化为代表的风格多变时期。从成化年间起,青花的发色一改早期浓艳粗犷的风格,变得淡雅、亮丽。这是由于从明中期开始使用了优质国产青料——平等青料和石子青料的缘故。到正德晚期时,平等青料减少,不得不大量使用石子青料或土青料,此时青花的发色又回到了以往的灰暗、淡穆。嘉靖年间,这一情况又有了较大变化,一种发色稳定的优质国产青料回青料被发现,其色蓝中泛紫红,但不足是色散不收,需配以石子青料并用,形成上青和中青才可使发色稳定亮丽。青料的改良也带动了绘画技法的提高。明中期,出现了勾勒渲染,即先勾线,再上色涂料,色泽有浓淡之分,这种方法也叫“混水”。好的渲染,料不流出线外,差的流出线外。这种技法,持续了100多年,至康熙时又有了新的提高。明中期青花瓷的胎喷已相当稳定,釉色比明早期稍薄,但依然滋润、亮丽,尤以成化、弘治时期为佳。薄胎器可以透光,并有微弱的肉红色。此时胎釉结合的紧密程度、烧制温度的掌控等烧造技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纹饰题材更加广泛。嘉靖、万历时出现了大量有宗教色彩的图案。明晚期的天启、崇祯二朝,政局动荡不安,青花瓷的烧造制作也处于低潮,胎质粗、成型粗、施釉粗,似乎又回到了明初时风格,如出现碗底足露胎粘沙,跳刀痕以及乳突等现象。青花的发色灰暗无光,很少见到青翠欲滴的色泽。晚明时青花瓷纹饰的绘制技法,仍多用传统的单线平涂或勾线不填色法,笔法简易生动,草率而飘逸,但料色向外流散,显示其质地并非上乘。不过,晚明青花瓷纹饰中大量出现的寓意图案,对后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后记

松江自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县至今已有1258年历史,在这座老城地下,留存有大量古陶瓷残件和瓷片,这是松江先民无意中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1989年底,松江老城开始大范围的旧城改造,笔者与一批朋友也同时对地下古陶瓷片进行竭力抢救。我们既把这项工作当成缘分,更把它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十年间,累计收集到历代不同窑口古陶瓷达二万多片(件)。捡瓷片很辛苦,起早摸黑,顶风冒雨,为了赶上现代化的施工速度,我们不断与时间比赛,尽可能多捡些瓷片,尽可能捡到好瓷片。虽然捡瓷片辛苦,但很快乐,只有身临其境才有体会。每当工作之后回家沏一杯茶,拿出历经艰辛获得的古陶瓷标本把玩,仿佛在浏览千年历史,又似乎在与古代文明对话,每当此时,心中不禁涌起一种令人神往的奔放。

编辑推荐

《中国古陶瓷鉴定标本参考图典:青花瓷卷》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陶瓷鉴定标本参考图典.青花瓷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相当有参考价值,是好书,对青花瓷的讲解详细
  •   全新!这本是青花,还有别的吧。当当加把力,出其他的。
  •   非常难得的好书,是从事专业工作和自身喜欢中国瓷器的人必看的图书。推荐
  •   很值得买的书,唯一遗憾的就是对于图片没有标明年代
  •   图文并茂,真的很不错
  •   印刷精美,描述详细
  •   以瓷片的图片形式介绍各时期的青花瓷的胎,釉,器型,工艺等情况,是入门的好资料,内容多是民窑的。
  •   不错。有图、有细节。遗憾的是收录的都是“粗路子”的民窑的东西。
  •   质量不错 价格合理
  •   帮朋友买的,他很是喜欢。从价格到质量都比较满意。
  •   很快就收到了,替朋友买的,据朋友说,内容还是不错的!
  •   **了,里面就几块破瓷片,还没有我本人的全。
  •   此书所有图片没有详细介绍年代,只是笼统的说什么明早 ,明晚。不能作为瓷片断代的图录使用。民窑图片居多,又没有准确指出哪朝,所以初学者不好用。一片残瓷占用2篇幅,无具体详尽文字描述。信息量小,性价比不高。
  •   冲着张浦生总顾问而来,貌似就写了一个序言,其他都是主编的事情了,简单的图片配备简单的介绍,初学者学习起来难,一头雾水,还不如不看,此书就是商业书籍,毫无学术研究工具性。
  •   有图片 有详解 从色 釉 等方面有详细说明 是初学者的必备
  •   青花标本介绍很详细,依据也很严谨,是不可多得的参考手册
  •   遗憾的是更多的是说在上海出土的民窑器物
  •   对初学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标本细节特点拍的突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