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作者:汤仁泽 页数:385
Tag标签:无
前言
崇厚是晚清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人物,在同光年间相当活跃,官至署直隶总督、盛京将军,当过三口通商大臣,参与中国与普鲁士、葡萄牙、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约章签订,创设天津机器制造局,购买并制造军火,参与著名的天津教案的处理,参与中俄伊犁交涉,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其地位之崇,历事之多,影响之广,为满人官员中之翘楚。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崇厚的研究成果却相当稀少,与其地位很不相称。考其原因,主要是他所历诸事,在近代学术评价体系中,多属负面,包括办理天津教案,交涉伊犁利权,特别是其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在当时与后世,均为人所诟病。彰善挞恶为中国史学一大传统,对于这样一个贬多于褒、基本上属于反面的人物,肯下功夫进行研究的人自然稀少。然而,纸上的历史与事实的历史毕竟不是一回事,纸上的历史也终究要以事实的历史为依据。出于清理历史事实的需要,不但要研究那些在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中的正面人物,也要研究那些在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反面或灰色人物;不但要研究那些血染疆场的抗敌英雄,也要研究在谈判桌上与列强周旋的外交人士;甚至对那些误国之人、卖国之徒也要进行研究与剖析,找出其错误之处、失足之点,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复原历史真相。在这个意义上,秦桧、汪精卫都有研究的价值。当然,评价体系自身也会变化,数十年间,孔子、秦始皇、洪秀全之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就是显例。
内容概要
崇厚是晚清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人物,而长期以来,对其研究的成果却非常稀少,与其地位很不相称。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专门论述崇厚的学术著作。 崇厚从一名举人,迅速成长为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盛京将军,后被派赴沙俄交涉伊犁问题,回国后锒铛入狱,定“斩监候”,成为臭名昭著的“反面”人物。作者根据大量的原始资料,认真整理,去伪存真,以传记手法呈现崇厚大荣大辱、大起大落的人生,使读者对其人其事有全面的了解;并就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活动,考察当时的历史真相,探析其对历史和社会的正、负面影响。崇厚缺乏经世之才却强作经世之事,有其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从他的个案中,可看出中国走向近代化初期的坎坷和艰辛,可认清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和掠夺的罪恶及本质,寻求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书另附有崇厚生平大事年表、清廷对若干中俄条约的签注、中俄改订条约、参考文献等。
作者简介
汤仁泽 江苏常州人,1951年生。198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硕士,1995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研究生院文学博士课程修业。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话说中国·枪炮轰鸣下的尊严》(2005年)、《维新·傈皇·(知新报)》(2001年)、《(仁学)校注》(1998年)等。
书籍目录
序言绪论第一章 名门之后 第一节 厚实养心,诗书传家 第二节 金源世系,珂里名门 第三节 科名起家,仕途顺畅 第四节 “再至堂”读书识字 第五节 深知大体,移孝作忠 第六节 “清晏园”兄弟受业第二章 家事多变 第一节 母亲病故,父亲免职 第二节 兄弟名起,须知父志 第三节 祈求康复,回天乏术 第四节 整理图记,兄弟分途第三章 初涉“夷务” 第一节 捐资鬻官,襄理海防 第二节 英法进犯,协防津门 第三节 奕?举荐,扶植亲信第四章 独当大任 第一节 筹办夷务,首任“通商” 第二节 上任伊始,拟定《章程》 第三节 普国订约,初开眼界 第四节 坐镇天津,恪守圣旨第五章 洋务先锋 第一节 不识洋人用意,急购外洋火器 第二节 师夷长技,以图自强 第三节 加强海防,拱卫京畿 第四节 津门练兵,假洋资用 第五节 评议《局外旁观论》第六章 天津机器制造局 第一节 南方先行,北方急赶 第二节 聘用外员,征地购件 第三节 外师指教,上海协办 第四节 奉命使法,移交直督第七章 天津教案 第一节 洋教传人,禁而不止 第二节 积怨生愤,教案突发 第三节 自请治罪,降级留用 第四节 临危受命,带病赴津 第五节 曾、崇联手,坚保和局 第六节 案无头绪,迫如星火 第七节 保和媚洋,曾遭怨恨 第八节 拿犯赔款,鸿章结案 第九节 裁撤“通商”,委以重任第八章 出使法国 第一节 亲赍国书,代达衷曲 第二节 离京赴法,任重道远 第三节 倍受轻慢,潇洒“出走” 第四节 风光返法,递书修好 第五节 成功外交,教案终结 第六节 衣锦回京,加恩受宠第九章 治理盛京 第一节 载荣载誉,兄弟重逢 第二节 两宫重托,再返内政 第三节 兄终弟继,整饬吏治 第四节 革新除弊,力挽颓风 第五节 调兵遣将,维持治安第十章 收复伊犁 第一节 西北屏障,古今重地 第二节 趁火打劫,贪心未餍 第三节 侵占伊犁,交涉无果 第四节 收复失地,再索伊犁第十一章 出使俄国 第一节 特权大使,权重隐患 第二节 海道赴俄,通好修约 第三节 得意忘形,深陷迷惑 第四节 善结他国之欢,重损国家利益 第五节 贪得无厌的“分界说” 第六节 《里瓦几亚条约》第十二章 处罚风波 第一节 朝野骇然,众谤沸腾 第二节 革职拿问,治罪受阻 第三节 暂免斩罪,平洋疑愤第十三章 改约艰难 第一节 纪泽赴俄,肩负重望 第二节 为促改约,加恩开释 第三节 故伎重演,虎口夺食第十四章 宦海余生 第一节 俄事暂平,清议再起 第二节 安居乐室,儿孙满堂 第三节 韬光养晦,复出无望附录一:崇厚生平大事年表附录二:清廷对若干中俄条约的签注附录三:《中俄改订条约》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为了“渐图自强”、“防患固本”,既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目的,又有抵御外侮、“尽得西人之妙,庶取求由我,彼族不能擅其长,操纵有资,外侮莫由肆其焰”的意图。崇厚经营四年,初具规模。天津制造局是中国近代史上在北方创设较早的洋务厂矿之一,也是“数千年一大变局”中发挥一定作用的近代企业。崇厚办洋务,与各国交往,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京津地区的“洋务”晚于上海、广州,崇厚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投入到购买新式船炮和仿造制作的“洋务”之中,经崇厚谋划经营,渐有起色。可以说,他在天津教案前的兴办洋务,是有成效的。我们不能否认办洋务之初是为了“剿发”,、“剿捻”,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也不能否认办洋务者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动机和作用。洋务派开创和兴办了近代军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训练了科学技术人员,改变了陈旧落后观念,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崇厚是较早的探索者,在中国历史的变革关头起过先导作用。崇厚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光绪二年(1876年)十月,其兄盛京将军刑部尚书崇实病逝,崇厚奉旨署理盛京将军,“兄终弟继,诚异数也”。盛京(沈阳)是清王朝的“根本重地”,而“现在该处吏治败坏,营务废弛,以至马贼充斥”。崇厚赴任后,请调直军精锐之师和精干属员来盛京,以确保治理成功。他亲赴东部边境与朝鲜交界地查勘,奏请严立禁令,以杜彼此人民私越。光绪三年二月奏请升昌图厅为府治;奏请增设东边各县:于六甸之宽甸添设宽甸县;六道河添设怀仁县;头道江添设通化县,且分疆画界,委员分署,以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后记
我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关注和“兴趣”由来已久,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上大四时,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康有为向西方学习》。1996年留学归来,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不久,参加了刘修明先生主编的《话说中国》的编著,数年间广泛研读近代史相关资料和著述,著有《枪炮轰鸣下的尊严》。当时的感觉是,现有的忠臣英烈的研究成果不少,而“反面人物”或有“负面影响”之人则不多。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崇厚是一例,如不去深入探究,有关晚清史,特别是外交、洋务等领域的历史真相,有被忽略或掩盖的可能。长期以来,缺乏对崇厚的研究,一是崇厚的负面影响-,二是资料的分散、零星。崇厚经营洋务、出访外国等,《清实录》、《筹办夷务始末》、《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东华录》及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的全集中有记载,中国史学会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的《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有辑录。至于台湾地区出版的《海防档》、《教务教案档》等中国近代史资料,是上世纪60年代或改革开放后才见流传。作为传记的重要史料如崇实的《惕庵年谱》、崇厚的《鹤槎年谱》、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等,却很少为人注目。资料的分散,给研究带来不少困难。经过认真寻找史料,仔细核对虚实,在占有详细资料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终于将崇厚起伏传奇的一生记录、整理成册。
媒体关注与评论
崇厚出身名门,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官僚是同时代人,相对于崛起于草茅之间的曾左李,他对复杂世事的理解,对人心惟危的体察,要逊色许多,纵横捭阖的能力也相形见绌,他最后因外交处理失当而身败名裂,也是大变动时代那些没有经世之才,却强作经世之事的官宦子弟悲剧的写照。 ——熊月之
编辑推荐
《经世悲欢:崇厚传》: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