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作者:朱玲 著 页数:222
内容概要
随着阅读,写作经验的积累,故乡的生命脉络亦在我心中渐渐清晰,一股温暖的乡情挥之不去,久久地在心中回荡。
作者简介
朱玲,1981年生。2007年起创作报告文学,现供职于镇海区文联。
书籍目录
序上辑诙谐.正气.道义--著名漫画家朱根华印象追求:超越生命的守望--献给金时荣老师的挽歌科技为他插上隐形的翅膀--“种植能人”郑荣希的故事下辑走进社区:翰墨飘馨书香醇土地的涅槃潮落潮起六十春--镇海专业文化回眸后记
章节摘录
但是金时荣很快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那些老校友倒是很守时,答应了的文章,到时候十有八九会准时寄过来,甚至于有些“推辞”的校友,也会寄来“不够成熟的拙作”。但是那些“学生校友”,开始时答应得好好的,到时候去催稿,总是拖了又拖。也许,他们以为这样一“拖”,就可以“拖”过去了,但是他们遇上了金时荣。在金时荣的人生词典里,写着醒目的“认真”。他坚守“认真”自有理论根据,毛泽东老人家不是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一旦金时荣咬住目标,认真起来,看你这个“学生校友”有啥辙!金时荣隔三差五一个电话打过去,每个电话都非常诚恳,非常客气,一直打到对方求饶:“金老师,您就别再打电话了,这个礼拜,我一定完成!”其实,金时荣知道现在这个经济社会,很少有人愿意动笔写东西了。但是大家都不写,《钟声》就无法出刊,中兴精神就可能湮灭。为了组稿,年届古稀的金时荣当起了记者,他到处采访,搜集资料,自己撰写文章。金时荣并非中文或新闻专业毕业,写文章对他来说还是很吃力的。但是为了《钟声》,金时荣又一次挑战自己。此后,每期《钟声》会刊,读者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有的文章甚至长达上万字。要了解金时荣到底为《钟声》做了多少事情,可从邵淑珍老师的一句话中窥其一斑:“金时荣在家里就两件事,伏案写东西、打电话。”金时荣逝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在电话机旁的桌子上,发现厚厚一沓使用过的电话卡,这些,就是金时荣为中兴校友会、《钟声》会刊等用掉的。本来,他家每个月电话费只有三四十元,自从接手《钟声》,电话费立刻飙升到3位数。哦,忘了交代,金时荣接手《钟声》后,为了方便工作,把编辑部设在了自己家里。于是就不得不“私话公用”,每个月至少要多掏百把元钱。一个人的能力也许有限,但是,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延伸到无限。金时荣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兴精神矢志不移的守望者。他是一位精神世界的富。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