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0-01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作者:朱元波,等 编 页数:888
前言
2002年秋,我们踏上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之旅。 五年多来,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实验工作方案,颁发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为新课程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多来,全区坚持全面改革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关键,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为推动力,以课程评价改革为突破口,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大胆探索,积极作为,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构建开放和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机制,翻开了我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的一页。 回顾这几年的课改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许多课程改革中发生的新人新事,也切实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给鄞州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他们逐渐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他们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师生关系变得平等、合作、互动;教学研究阵地前移,重心下移,教研工作“主题化、课题化、精品化”;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开展协作区联动和帮扶工作: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名师开路,形成梯队,注重参与,注重实践……涌现了一大批课改先进典型。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总结课改经验,帮助教师有效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区教研室牵头汇编了这套《课程改革在鄞州》丛书。丛书为小学、初中两套,各有《教研新思路》、《课堂新探索》、《教学新叙事》三部分。《教研新思路》主要是对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研工作的思考与实践;《课堂亲探索》是在有效实践新课程中的部分优秀教学设计、教例分析及教学反思;《教学新叙事》则是教师们记录教育教学经历,讲述教育教学故事,展示教育教学研究的平台。 这套丛书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区课程改革的探索历程,凝聚了广大教师的心血与智慧,既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有鲜明的鄞州地方特色,丰富了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成果,相信会对全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有所裨益。希望丛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促进全区课程改革经验的交流和分享,让我们的孩子在课改中享受成功的幸福和快乐,让我们的教师在课改探索上成长,让我区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和诈发展。 李永明 2007年9月
内容概要
教研新思路 一种种充满创新的教研方法,富希哲理的前沿思考,有效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主题化、专题化的教研活动……无不凝聚着教学研究者们的创造力,进溅着思想的火花。 课堂新探索 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例,提缩挈领的整体把握,恰到好处的细节点缀,灵动生成的精彩片段……无不凝集着教师们创新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教学新叙事 一件件记忆深刻的教学叙事。无心插柳的课堂生成,拨动心弦的教学反思,换位思考的教学尝试……无不触动着教师们灵魂的深处,跳动着和谐的旋律。
书籍目录
多一些关爱课堂中的人文缺失“石头”砸出来的结果课堂因为生成而美丽从爱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做起微笑是最好的老师品尝友谊成功来自鼓励给点阳光,就会灿烂!哭的交响曲蹲下来看学生“山鸡”激起千层浪“一夜”等于“每天夜晚”吗?“周总理为什么不穿鞋子?”尴尬之处优雅转身强扭的瓜不甜一次特殊的作业我的一次美丽预设预设课堂错过精彩建队日想到的……“九九”的延续不曾预设的精彩微笑的力量批评的启示老师数错了老师,他是不小心的不妨让学生错下去不要轻易否定孩子——请蹲下来看学生用真诚扣启心灵之门“遗憾”何尝不是美?教是为了不教“我不想读!”我教《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和一年级的孩子“挑”出来的精彩不经意,就折断了想象的翅膀还学生一个舞台,让他门尽情舞蹈错误有时也精彩我用口诀教小学生广播体操——雏鹰起飞爱心捐款,捐的到底是十么?以身教者从我与新课程同成长“算法忧化”后的烦恼险!跳出了我的预设失败后的喜悦常态课中的缺点发现是我成长的秘诀科学就在身边我眼中的好课浅谈点级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建设意外的收获
章节摘录
课堂中的人文缺失 学校教学教研活动抓得较严,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挂牌公开课,于是听课的机会也就多了不少。因为本人是一名语文教师,听得最多的莫过于语文课。不断地听课,不断地思索,朦胧之中总感到我们的语文课堂里缺少了点卜么。静心细想,豁然开朗——在那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课堂之中不正时常流露出人文精神的缺失?!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人文精神的弘扬。“人文”一词由“人”和“文”两个要素组成。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巾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人文性指的就是人性。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人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旨存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尊重人,特别是尊重学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一句话,现代语文课堂不能缺少人文精神。 【镜头一】 这是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一首儿童诗《“红领巾” 真好》。由于老师准备充分,课堂上了问有答,有说有读,有动有静,可谓热热闹闹,一帆风顺。然而,这节课听完后,我却一直忘不了课堂中的那个 “最强音”——“老师,我!”——这是来自第四组第一桌那位可爱的小男孩略带沙哑而又近乎恳求的声音!这个声音在这一堂课中至少出现过20次(一点儿也没夸张,或许还不止这些)!可在他一次次的请求和等待中,他的老师却仅仅只点过他一次(回答问题)!那么多的机会,老师为什么不去理睬他?是厌烦他的不守纪律(举手时总是大声地喊着“老师,我”,这可是低段老师的最忌)?是生怕他回答不好?还是老师早就对他有“成见”——干脆别去理他?抑或因为公开课而忘却了他的声音?种种猜测却怎么且消除不了我对这位小男孩的怜悯之心——毕竟他才是二年级的小朋友,难道老师就可以如此听之任之,对其置若罔闻?老师如若对其进行适当表扬再加以正确引导岂不更好? 语文课堂是一个研究人、造就人、发展人的场所,它应该成为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平台,应该充满人性和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我想也应包括其中的一些细节)都应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人文精神,包括人情的意蕴、人品的精华、人性的热情、人生的价值等。可我眼前的语文课为何如此残酷?就连这么一位乳臭未干的小男孩的自尊心也满足不了?长期下去,他的自信又从何而来?即便他真的违反了老师的规矩,可他的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又有何错?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诚恳的鼓励,善意的批评总应该会吧?这样的“细节”可谓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这难道不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自然表露? 【镜头二】 多功能教室,年轻漂亮的方老师正在为同学们上《西沙渔人》一课。通过自学全文后,老师正在检查同学们是否读通了课文。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可谓举手如林。方老师的教学也别出心裁:开火车轮读,每人只读一个自然段。听的同学也没闲着,因为每听完一个同学的朗读,就要为其进行评议。“老师,也读错了一个字。”“老师,她的声音太小了!”“老师,他的感情没读出来!”……举手的同学不亚于刚才。“同学们听得真仔细,我们能不能说说他们的优点?”方老师竭力引导。可不管老师怎么强调,怎么引导,司学们能找出的还是那些鸡毛蒜皮的缺点!尽管有几位同学读得绘声绘色,十分出色,可这些“小评委”的眼里依然是只见瑕疵不见美玉! 在叹服孩子们惊人的“评判”能力的同时,我不禁扪心自问:是孩子们的耳朵过于敏锐?是同学们的标准过于严格?还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自身出了问题?孩子们为什么丧失了鼓励同学、表扬同伴的能力?课后仔细思量,本人觉得还是在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上出了问题。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会学生掌携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以人为中心,涉及人的精神境界,与人类文化有联系的知识。人文知识有两种类型:习俗性的和理论性的。习俗性的人文知识是通过日常生活获得的,如“待人接物”、“入乡随俗 ”等,这些知识是零碎而肤浅的,但是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生存的依据。背离了这些知识,就会与生存环境格格不入。理论性的人文知识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的,这些知识是系统而深刻的,它更能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人文境界。现代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关怀、人生价值、道德判定、思维方式等。语文课程应该在人文性方面为学生提供有说服力的正确导向。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教会了同学们不少如何处理语言文字方面的应试技能外,又为孩子们创造了多少人文色彩?又给予了同学们多少人文关怀?即便在教材中深入挖掘越不少人文资源,在课堂上探究过语言的人文内涵,在课文诵读中体会过人文意蕴,可我们的教学现状却是何等孤独无助— —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浮于表面。苍白无力,简直是那种流于形式的只管播种不管收获的耕耘!殊不知,人文意识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它需要不断地感悟,逐渐地汇聚,从而积淀于心,化为理念。 【镜头三】 还是在多功能教室,教师正津津有味地指导学生用“敢于……敢于…… 甚至还敢于……”说话。这个训练点极为精妙。老师让学生读了课文中的原句后,便开始激趣:“谁能用‘敢于……敢于……甚至还敢于……’说个句子?”同学们略显为难。“同桌或小组讨论一会吧?”老师趁机打了个圆场,同学们开始讨论,也有的陷于了深深的思索。是个好兆头!教师心里暗喜。“能说的同学青举手!”老师又发话了。举手者寥寥无几。教师一看时间,学生准备还不到一分钟呀,咋这么急? ……
编辑推荐
《课程改革在鄞州(小学卷)(套装共4册)》为《课程改革在鄞州》丛书之一,为《教学新叙事》,小学卷,主要是小学教师们记录教育教学经历,讲述教育教学故事,展示教育教学研究的平台。全书内容包括多一些关爱、蹲下来看学生、教是为了不教、以身教者从四部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