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 作者:孙业成 页数:11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第八十一章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解读 老子破天荒地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含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考……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源泉。不过在对“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透彻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发展了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问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老子的“道”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媒体关注与评论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也。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 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是厌世,也不必著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热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 ——梁启超 道家是宗教的、文学的,不错;但道家同样是魔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具有革命性的。《道德经》可能是中国文字中空前绝后、最深奥、最优美的作品。 ——英国科学史家、《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 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美国史学家、《世界文明史》作者威尔·杜兰
编辑推荐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司马迁《史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言,赅古今,通上下,中华文化的原典,东方智慧的源泉。 《基础国学:老子译注》对《老子》原文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精确注释,在此基础上将每一章原文译成白话,力求通顺畅达。解读部分则参考、融汇历代,尤其是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子思想进行解读阐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