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区域经济研究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魏景赋 编  页数:235  

前言

  2010年6月初,温家宝总理在访问缅甸时对仰光中学生吟诵了陈毅写于1958年的《赠缅甸友人》诗。诗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湄公河之所以为“大”,根本原因在于这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河一泻千里,其流域国家之广,民族成分之多,地形地貌变化之大,在亚洲无出其右者。江之头躺在雪域高原,而江之尾则甩到了柬埔寨、越南。沿岸的中国西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地区约3亿黎民在其滋润下多姿多彩,生生不息。可以说,中南半岛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政治的走向将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进度密切相关,而历史上一直作为中国战略大后方的滇桂两省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山水相连的湄公河沿岸国家支持。在亚洲开发银行倡议下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GMS)机制”,由中、缅、老、泰、柬、越六国共同发起,首次部长级会议1992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尽管大湄公河次区域内成员国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缔约国,但它以平等、互信、互利为原则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合作机制又有别于自由贸易区的手段和目标,堪称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联合自强的务实机制。

内容概要

湄公河次流域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由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云南、广西两省共同组成,这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有望成为21世纪亚洲和世界新兴的巨大市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概况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自然地理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概况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和界定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内部的合作机制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域和成果 五、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研究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现状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易费用分析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 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贸易结构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和贸易现状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互补性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出口贸易的竞争性 四、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贸易合作方式 第五章 大湄公河各国产业结构及区域间产业合作 一、次区域各国产业结构 二、GMS产业类别及区域特征 三、产业竞合的区域镜像 四、次区域内产业合作 第六章 中国与五国间的贸易、投资分析 一、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贸易和投资 二、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要素禀赋基础 三、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竞合关系 第七章 GMS合作的政策协调及下一阶段合作设想 一、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内无障碍经济走廊 二、以旅游业为先导,推动区域内的民间文化交流 三、开展多层次的科教交流,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人才基础 四、延伸金融业的服务空间,促进民间企业的投资跟进 五、设立ODA概念的湄公河开发基金,为区域经济打造翅膀 六、建立协作分工体系,推动域内产业整合与升级 七、依托自贸区,创建中国主导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势差异大,跨纬度25,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几乎包容了从寒带到热带的7个气候带,北部为高寒山区,春秋较短;南部低谷,终年如夏;中游大部分地区四季如春。另外,又兼具多种地理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巨大。次区域内居住着多个民族,建筑、风情、服饰、宗教习俗各不相同。次区域各国还拥有不少名胜古迹,包括中国的丽江古城、缅甸的仰光大金塔、老挝的琅勃拉邦古都、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的大王宫和越南的下龙湾等。  大湄公河次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充满着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次区域内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橡胶、木材、热带水果等;主要矿产资源有磷、金、银、铜、锡、铅、锌、宝石、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中国云南有丰富的磷矿、铅锌矿、锡矿;缅甸有大型的铜、金、银矿和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等。贯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澜沧江一湄公河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蕴藏量为9456.4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6048.O万千瓦。其中,中国境内的蕴藏量和可发容量分别为3656.4万千瓦、2737.O万千瓦。目前,澜沧江一湄公河干流上已规划的梯级电站共29个。其中,中国境内14个,老挝境内5个,老泰、老柬界河6个,柬埔寨境内4个。水电是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随着次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电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湄公河区域经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