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邢建榕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造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暑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云际会,巨匠云集。1919年4月30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问上海,拉开了外国科学文化名人来访的序幕。之后,罗素、爱因斯坦、桑格夫人、泰戈尔、郎之万、萧伯纳、马可尼、卓别林、玻尔等人纷纷来中国访问,酿成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奇观。他们或着迷于东方的传统文化,或感兴趣于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或像杜威一样被中国弟子的热情所感染,因而受邀来华访问。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见解,他们对中国的关怀、同情和支持,给大变动中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邢建榕,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曾任《档案与史学》杂志主编。现任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主任、上海市档案史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东华大学和上海大学教授或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著、编、译有《上海不了情》、《民国文化人的最后归宿》、《车影行踪》、《老上海珍档秘闻》、《陈光甫匪记》、《上海银行家书信集》、《鲍威尔对华回忆录》等,另在《史学月刊》、《史林》、《民国档案》及《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
书籍目录
总序序一、上海,上海,海纳百川1.现代都市的形成2.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3.国际航运中转站4.从留学生到学界中坚二、西风东渐,外国名人纷至沓来1.杜威在中国流连忘返2.罗素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桑格夫人沪上谈“性”4.爱因斯坦在上海获得诺贝尔奖5.泰戈尔三到上海6.物理学家朗之万来华考察教育7.萧伯纳上海“闪电行”8.马可尼为上海刮来了一股无线电旋风9.卓别林、梅兰芳上海相会10.尼尔斯·玻尔上海低调之旅三、台前幕后,纷纷访沪为哪般1.欧美访客谁最多2.寻根问底为何而来3.新闻舆论的造势4.谁在邀请外国文化名人5.杜威访华经费的插曲四、在沪足迹,一幅异样的文化地图1.名人在上海的演讲2.名人眼中的上海3.日本作家笔下的“魔都上海”4.黄浦江畔的《伏尔加船夫曲》五、风云际会,留给上海的思想遗产1.新思潮的涌入2.三大论争中的作用3.教育和科学推波助澜4.文化消费全线飘红5.对国内知识分子的影响附录跋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上海,上海,海纳百川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云际会,巨匠云集。 1919年4月30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问上海,拉开了外国科学文化名人来访的序幕。之后,外国文化名人罗素、爱因斯坦、玻尔、泰戈尔、马可尼、萧伯纳、卓别林、郎之万等人纷纷来中国访问,酿成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奇观。他们或着迷于东方的传统文化,或感兴趣于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或像杜威一样被中国弟子的热情所感染,因而受邀来华访问。来访的具体原因,大多为讲学,也有将中国作为他们环球旅游的其中一站,更多的似乎是出访他国途中顺道一游。 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转型时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上海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和桥头堡,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相对迅速,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外国科学文化名人的到访,不仅给上海带来了新的思潮和活力,同时对整个中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上海,往往是他们中国之行的第一站。 1.现代都市的形成 开埠之前的上海,属于清代1300多个县之一,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并没有特别之处。然而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凭借其濒江临海的地理优势,及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开始飞速发展。很多国外的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率先到达上海,然后通过租界这块实验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杂交的品种,有时比纯种的物种更能抵御风雨,茁壮成长。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