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明恩溥 页数:332 译者:刘文飞,刘晓旸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中文译著,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但对些一译本,竟未曾得见。今予重印,旨在重视当时中国社会顽固保守的时代氛围下,那些痛感国家落后、人民蒙昧的留学业生们企望国人乘此卧薪尝胆、以求自立的一片苦心。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实际上是在借此呼吁一场反省民族气质、改造和完善民族性格的思想运动。
作者简介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
又作明恩普。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来华,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赈灾传教,在恩县庞庄建立第一个教会,又先后在此建立小学、中学和医院。他在鲁西北传教三十年,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如《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中国在动乱中》《王者基督:中国研究大纲》《中国的进步》《今日的中国与美国》《汉语谚语俗语集》等。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面子第二章 节俭第三章 勤劳第四章 礼节第五章 漠视时间第六章 漠视精确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才能第九章 灵活的固执第十章 智力混沌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第十四章 保守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和便利第十六章 生命力第十七章 忍耐和坚韧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第十九章 孝顺第二十章 仁慈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第二十二章 社会台风第二十三章 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第二十五章 缺乏诚信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真实状况一起当今需求译后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面子 初看上去,用“脸面”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戏剧几乎是惟一的全民娱乐方式,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会使任何一个中国人把自己当做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俯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是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他会大声说道:“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你,还有你,你们都在这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明恩溥)的《支那人气质》(《中国人的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 在中国,那约翰·史密斯(代指试图以西方文明“开化”中国的外国人)极想成为一种凌驾于中国人之上的优越者,而明恩溥牧师则为此写了一本书,最终证明他——约翰·史密斯确实比中国人优越得多。于是,明恩溥牧师自然成为约翰-史密斯非常亲爱之人,他那本《中国人的素质》(即《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也就成了约翰·史密斯的一部“圣经”。 ——辜鸿铭
编辑推荐
好面子、缺乏公共责任心、缺乏诚信、喜猜忌、保守、节俭过分等为现代社会所痛贬的毛病,早就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了。这本成书于百年前的名作,今又译印,只为唤起人们对固有的“劣根性”进行自觉的反省和改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