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Alber J. Lubin 页数:326 译者:程应铸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当我正在研究宗教对个性形成的影响时,早年对凡高的热情又重被点燃起来。在以上述视野对凡高进行追踪的过程中,我浏览到有关他的丰富资料,这是任何别的伟大画家所没有的。这些资料似乎足以提供一种机会和可能,让我们来对他的心理发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的研究。尽管已有众多关于凡高的文学著作问世,但是,我很惊异地发现像这样的课题还从未有人涉及。加以,我认为以这样的方式走近凡高——一个愤世嫉俗的、反叛的、才气横溢的十九世纪时代产儿,可能会有助于去洞察当代的一些愤世嫉俗者、反叛者以及本世纪一些如丘吉尔、海明威这样的巨人,他们努力控制自己固有的抑郁情绪,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自身创造力的发展。即便对自愿服从精神分析程序的生存者作精神分析,也异常困难,而且往往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很自然,甚至连精神分析家都怀疑对死者进行精神分析的价值。但是,凡高已经把资料和论据留给了我们,为这项研究提供了特有的资源;凡高这个非常敏感的创造天才,他审视自己的能力要比大多数普通人强,他在数百封意味深长的信中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了生动的描述。他的信时常显露驾驭文字的娴熟技巧,并且饱含推心置腹的真诚。在早期写给弟弟泰奥的一封信中,确实,他写到他会“毫无顾虑地告诉你进入我头脑中的种种想法。我不隐瞒我的思想,也不会去筛选删节它们。”——这个剖白和精神分析家在描述自由联想技巧时所下的定义非常类似。因而,当我不能对精神分析家用以验证治疗工作的解释做出判断时,凡高那些含有深意的画能够被用来和他的信进行对照,以检验分析师的解释正确与否。作为一个陷入在凡高研究中的精神病学者,我时常面临的问题是“他的症结是什么?”尽管这是一个吸引精神病理学专家的问题,无论是专业的抑或是业余的研究者都对此抱有兴趣,但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重要的。无数同样病症的患者早就被人遗忘了,而对这种病症的研究可以在存活者身上获得更好的效果。所有,最具有要领性的问题是,这种病症对他达到如此卓著的成就可能起了什么作用。于是,当我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凡高的诸多困扰时,我的着眼点是放在他把这些困扰转化为巨大成就的能力上。我不想把他描述成一个怪诞而神秘的人,一个病态的性情乖张者和伟大画家的混合物;而是旨在表述他人格上的完整性,他的心理冲突贯穿在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在这种心理冲突中,他为抵制痛苦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对他的绘画成就起了必不可少的推动。最终他作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在其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为继续自己的事业而进行的痛苦挣扎和巨大抗争。让我们自己参与到这个生动的过程中去,或许我们能够分享到他的成功。对人的行为举止作单一的解释往往容易得到首肯,但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远比试验室里动物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复杂得多。例如,强烈的心理冲突可以推动一个有才能的初学者去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创造过程中,特有的心理冲突和具体的心理特征是可以被明确无误地验证的——就像对凡高的剖析一样。但是冲突的性质和强度,其本身并不决定画家的伟大与否。左右列奥那多一达芬奇画《蒙娜丽萨》的心理冲突,同样可以影响另一个人去成为一个残酷的丈夫。要对创造进程作较为充分的理解,还得借助在其它领域里的造诣,从历史学和人类文化学,到生理学和遗传学。当生理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学识无法介入这样的研究时,我便试图对塑就他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进行追踪,并且试图通过展示他的矛盾冲突、解析经他扭曲的自我形象,以此来说明这些因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内容概要
文森特·凡高(1853-1890)——一个愤世嫉俗的反叛天才和十九世纪的时代产儿——他的人格和他的非凡成就如同他笔底明艳而狂放的以向日葵、农民、星夜为题材的油画,仍然在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本书是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凡高的心理发展和绘画关系作深入研究的著作。
作者简介
阿伯J.卢宾,系斯坦福大学临床精神病学的退职名誉教授,是一位具有实践经验的精神分析师,作者有效地利用有关凡一高的极为丰富的资料,以诸多对凡高构成望造作用的影响力——如家庭的、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文学的因素一为背景,来揭示画家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卢宾医生没有将凡高认知为一个病态怪异者和殉道艺术家的混合体,而是把他理解为一个将痛苦转化到自己无以计数杰作中去的完美之人。卢宾大胆地以心理学的见解和艺术上的评断创造了一幅令人惊异的逼真肖像,让我们得以越过凡高的内心痛苦,更好地理解他,并且更充分地领悟他作为一个画家的胜利凯旋。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绘画也是布道第二章 忧郁是人生财富第三章 漫长的蜕变酝酿第四章 粗野的脏狗第五章 亡兄的阴影和母亲的冷漠第六章 母爱在天国第七章 从黑暗到光明的摸索第八章 黄房子造就绘画巅峰第九章 割耳后面的潜意识第十章 疾病和眩晕画风的关联第十一章 一双独特的怪眼第十二章 不是宗教画的“宗教画”第十三章 鸦群,死亡的投影附录 凡高年表
章节摘录
1876年秋,在一个晴朗的星期日,二十三岁的文森特·凡高走出他任教的那所英语寄宿学校,去到位于伦敦偏僻郊外的里士满镇,在那里,他将给一个卫理公会的小教堂上布道课。当他站在讲台前面,他感到一个迷途的灵魂好像从已经掩埋了他的洞穴里飘浮出来。布道的内容残留在文森特的书信集里。文森特反复阐述了一个极为普通的信念,这布道不是一个具有卓越说教技巧的范例,然而,他的言辞来自他的痛苦生活,并充满了强烈的感情。他不仅向宗教的集会布道,还向他自己布道,他用的语言是和他绘画中强有力的表现相一致的。布道所选择的经文是《诗篇》第一百十九章第十九节:“我是在地上作寄居的,不要对我隐瞒你的戒令。”然后,年轻的布道者继续说道:“那是一个古老的信念,它也是一个极好的信仰,我们的生命历程是一个进行朝圣的过程,我们在地球上是寄居者,虽则如此,然而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我们的父和我们同在。”圣歌的经文对孤独和寂寞作了确认,但是对于一个有着虔诚信仰的群体,它们立刻被消除了,“我”变成“我们”,而“我们是不会孤独的”。通过讲道,哀伤作为一个主题被阐述,它被看作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哀伤的”。然而,可以被当作痛苦的哀伤,它实质上是一种伪了装的赐福,是一种被教化出来的品质。“忧伤胜于快乐,”他断言:“通过外表上的忧戚,可以使内心变得更好,因此,一个人如若是忧伤的,他也就总是快乐的”布道直率地表露了文森特对痛苦、孤独、死亡之存在的认可,但是,通过宗教信仰的媒介,他把它们提升为欢乐、领受、不朽的必由之路。借着忍受,痛苦得以引向快乐,寂寞得以变成友爱,死亡得以通往再生,尘世得以升华为天国。
编辑推荐
《凡高:心理传记》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