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叶冈 页数:252
前言
叶冈和这本书 我的出生地是广东最南的香山(今中山市),生平第一次到过的江南水乡,乃是以严陵滩濑著称的浙江桐庐。山碧含烟,水柔如带,这一带历史上就孕育和栖息过无数高人、学者、画家、诗人、隐士…… 那是一九三五年左右,我有缘随着叶浅予(记得还有陆志庠)一起,从上海到浅予的家乡桐庐小住,那时头一次见到背着书包上学的叶冈(他的大名原叫叶伦冈)。叶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憨厚,诚朴,略带腼腆而胸无城府,爽迈逼人;我当时想,这样的山水诞生像叶家兄弟这些俊秀人物,是自然的,是上帝的安排。 似水流年,当我再次见到叶冈,已经是战火弥漫的抗日战争后期,地点也换了陪都重庆。在当时民族存亡、民生疾苦、民心涣散、民智闭塞的绝望环境下,叶冈也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满脑子装的是为国家民族前途、为自己的未来,接受艰苦的人生磨练与现实思考。危急的时代,锻炼出有为的青年。 在一九三七年全国性的漫画界救亡协会漫画宣传队成立不久,叶冈便在南京加入了以叶浅予、张乐平、特伟、张仃、梁白波、胡考、宣文杰等为骨干的群众自发组织:宣传漫画队。其后叶冈随着漫画宣传队移师武汉,那时这支队伍已经成为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所属的一支文艺战斗队伍,除在全国报刊发表抗日作品、出版发行全国性的《抗战漫画》之外,主要是巡回大小乡镇,以大幅布画向街头群众展览,鼓吹军民抗战。这个新形式,树立了艺术家为工农兵服务、与广大群众接触、了解劳苦大众的良好创举。不久,漫宣队的一支分队,奉第三厅派赴安徽第三战线区工作。当时任务紧张,往往由张乐平、廖冰兄、陆志庠等起稿,叶冈着色,创作了和屋壁同样大小的大型抗敌布画。在安徽的漫宣队,不顾饥饿穷困,冒着敌机轰炸,废寝忘食地巡回于休宁、万安、屯溪、祁门、渔亭、岩寺一带农村市集,向军民群众进行抗战到底的宣传教育,和同属三厅领导的演剧队一样,在全国播下抗战到底的种子。 其后,张乐平和叶冈由三厅调回武汉,中途与从武汉撤退的漫宣队队伍会合,留在长沙工作;不久又因“长沙大火”,叶冈随队撤到桂林,仍然进行街头展览、报刊宣传以及漫画培训等工作。一九三九年漫宣队又奉派至第三战区江西上饶一带。 记得和叶冈再度相见,是在重庆中一路。那时特伟、宣文杰这些重庆漫宣队成员,从南温泉进城,也都在那一带见面。叶冈当时已是风度翩翩、卓尔不群的青年人(其实我只比他大六岁),他在熟悉的朋友面前议论风生,洋溢着热情。特别是战后回到南京,由于郁风在《新民报》工作,和叶冈同事,当时同在报社的浦熙修、钱辛波、蒋文杰等常在我家聚餐。叶冈那时的文笔已深受大家欣赏,他在南京政府崩溃前夕的形势报道,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我们这些人(包括叶浅予、张乐平等)都没有受过高深教育,没见过大学文凭,肚子里的一点“文化水”,都是从自学和生活实践中得来。叶冈高中没读完就参加抗日战争的文艺活动,从此便靠笔头生活。我说,叶冈是地地道道的“抗大(抗日战争大学)毕业生”。 一个民族在危难时期转危为安,不全靠一两个伟人,而是要靠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奋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斗争的文宣战线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叶冈都是站在前线的勇士。 叶冈和朱嘉树结合,正好在“山雨欲来”的时局前夕,郁风是个“好事之徒”,朋友结婚比她自己结婚还感兴趣,每天下班回家,都饶有兴趣地谈论这“一对壁人”的婚礼进程。嘉树和叶冈这一双报人的婚礼,确实也是当时新闻界的佳话。 叶冈由于受到老哥浅予的影响,热爱漫画,《散点碎墨》中,有关漫画的资料占较多篇幅。他的文笔细致,能删繁就简地突出重点,使读者感到兴味盎然,不但补充了现代漫画、文艺史的阙遗,并且留下了一时代文笔的风范。 “人生识字忧患始”,知识分子的“人生”,往往与“忧患”相连。 近年,我每次到上海,与叶冈、嘉树相见,晚年的叶冈,常常带着哮喘和朋友叙谈,夕阳当窗,一室萧然,总觉得多给他讲一句话,就使他多一份难受,所以往往相对无言。当时没想到两次奉派抗美援朝采访的精壮汉子,晚年怎会得此病苦?现在,读了嘉树寄来的本书《后记》稿,尤其是末几行那令人酸鼻的话,我才想到,这也是老天爷对当年南京这一双“识字”的“如花美眷”,予以“忧患”折磨的缘故!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乐府》句),《散点碎墨》是一本有益、有味、不带伤痕的作品。不管是写人、写史、写景物,都是叶冈掏出深挚的感情和兴趣,给读者贡献的珠玑。
内容概要
我们这些人(包括叶浅予、张乐平等)都没有受过高深教育,没见过大学文凭,肚子里的一点“文化水”,都是从自学和生活实践中得来。叶冈高中没读完就参加抗日战争的文艺活动,从此便靠笔头生活。我说,叶冈是地地道道的“抗大(抗日战争大学)毕业生”。 一个民族在危难时期转危为安,不全靠一两个伟人,而是要靠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奋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斗争的文宣战线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叶冈都是站在前线的勇士。 叶冈和朱嘉树结合,正好在“山雨欲来”的时局前夕,郁风是个“好事之徒”,朋友结婚比她自己结婚还感兴趣,每天下班回家,都饶有兴趣地谈论这“一对壁人”的婚礼进程。嘉树和叶冈这一双报人的N#L,确实也是当时新闻界的佳话。 叶冈由于受到老哥浅予的影响,热爱漫画,《散点碎墨》中,有关漫画的资料占较多篇幅。他的文笔细致,能删繁就简地突出重点,使读者感到兴味盎然,不但补充了现代漫画、文艺史的阙遗,并且留下了一时代文笔的风范。
书籍目录
前言人物印象郁风漫记苗子琐记永玉画家兄叶浅予西压拾零怀念乐平漫画丁聪戴爱莲印象记特伟志马得天趣庠翁传奇华家幽默冰儿老兄台南遗简阿达画宗白华印象徐迟杂记振常志李亚农与叶笑雪旧画重提戏画戏话元老画家张聿光少作剖析钱财烦恼论黄苗子的麦收图多才张乐平六十年前的三毛护生画集地球有病汪子美与幻想曲特伟的国际漫画洋场风情街头的雨又见陆志痒智者的画一种尖锐的世相黄文农遗笔丁悚老将丁氏春秋宣文杰狗拿耗子张仃有笔如椽魔高一丈夏日之歌老题目新花样漫画经典华家文献他山之石蜜蜂女士上大人清谈一路说漫画社会病历无言的幽默昙花一现——记漫画家申屠政漫画家画漫画家陶谋基卡通鼻祖高龙生阿斗画传线条造型的趣味胡考笔下人物画家艾中信大场面杂写杂忆淡水篇小康篇损德篇海派画乡土画漫坛忆往漫画梯队漫画春秋中国漫画的早期珍贵文献叶浅予和王先生报人生涯文艺辩论过眼录——编辑杂记两访朝鲜后记
章节摘录
苗子琐记 写过一篇郁风,应该再写一篇苗子。他们是一对书画老夫妇,一位是书家,一位是画家,而且都是文章家。 苗子近年出版过好几种短文集子,其中有一本叫《敬惜字纸》,题目新鲜,其实是个老口号,要人们爱惜字纸。我们小时候可以在城镇街头看到贴在墙上的“敬惜字纸”的招贴纸,还设字纸箱,有专人定时收集,集中起来,放进一个铁铸的炉子烧掉。大人告诫小孩,字纸不可随意丢弃,更不可践踏,那是亵渎文化的行为。不知文化史研究者有没有注意过上世纪初这个爱惜字纸运动。 黄苗子出生于香港。他的父亲黄冷观是香港的老报人、老教育家,办了个中华中学,以中国文化传授香港的青少年,使之无忘祖国的传统和文化。苗子在这个“家塾”读书时,造形细胞已开始发酵,向上海的漫画刊物投稿,作品刊出,编者鼓励,所以一毕业就只身闯了上海。此事未与家里商量,他的父亲得知,便急电上海的老友吴铁城,托他照应。吴时任上海市长,把黄苗子找到,就安排在市府做了个小文书。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浦西,除了老城厢,都是租界。其时租界的市政机构叫工部局,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就是工部局交响乐团,乐团乐手多为洋人。国民党的上海市政府,先在租界以外的枫林桥,吴铁城接任市长后,把市政府移到江湾,先在划定的新市区中心造了一座城堡式大屋顶市府大楼,远远就可见其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周围都是农田,出楼便是农家。黄苗子就在那座城堡式的市府大楼里办公。三十年代出版的《时代漫画》刊出过一个“麦收时节”专页,便是苗子所作。灵感来自江湾农忙时节所见。画中农夫农妇的形象是夸张的,线条挺拔而有力。他以一线画成一条耕牛,我看无论造型运线,都不让于毕加索。毕氏之作,经画商炒作,价值连城;而黄氏之作,则湮没无闻矣。那时,黄苗子还为每一个画面构思一段文字题跋,使漫画的境界延伸,增添文学色彩。当时,不少画家都这么做,如黄苗子、华君武、陆志庠、张英超,都有过这样图文并重的作品,这是他们好读书的成果。可惜此种重文之风已渐不见,画题越来越简,毫不讲究,有时干脆以“无题”敷衍之。
编辑推荐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乐府》句),《散点碎墨》是一本有益、有味、不带伤痕的作品。不管是写人、写史、写景物,都是叶冈掏出深挚的感情和兴趣,给读者贡献的珠玑。 ——黄苗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