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苏秀 主编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年是上译厂建厂五十周年的日子。我们仍然活着的人虽然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沉寂时光,但是终于看见,译制片重新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关注。这是对我们一生工作最优厚的回报。然而对译制片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厂长陈叙一、备受观众喜爱的邱岳峰、毕克和尚华(老尚生前还看到了译制片复兴的先兆)却由于各种原因,离世的时候都是很寂寞的。他们的功劳是不该被埋没的,观众也在默默地想念着他们,感谢他们。因此我想在我们厂庆之际,做一本纪念他们四个老头的书,写写他们的勤奋,他们对事业的痴迷以及他们人生的点点滴滴。这既是为了寄托我们的追思之情,我想,这也是爱他们的观众极想知道的。我的同事们在来稿中叙述了很多连我也不知道的故事,以及他们跟几个老头儿交往的方方面面。尽管人天永隔,还深情地呼唤着他们,读来不禁让我潸然泪下。近几年我就特别感受到网友对我们的支持,对我们的厚爱。他们当中藏龙卧虎,有人说:“我要把译制片事业,当成我自己的事业。即使只剩我一个人,也不放弃。”这样的执着,真不免让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汗颜。还有的网友把配音版和原版反复对照着看,他们是把它当作唐诗宋词一样来欣赏和研究的,这也叫我受宠若惊。不但如此,他们还帮我做电影截图,搜集电影海报,为这本书做MP3,没有他们,我也许就做不成这本书。各界社会名流也不吝赐稿给我们,他们当中有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作家、导演,这次都以影迷或观众的身份写来很好的稿子。尽管大多数人素未谋面,他们的热情响应,使我感到极大的荣幸,也使我感到四面八方对我伸出的援手。我相信,他们的参与,也一定会大大提高这本书受到的关注程度。我深深地感谢大家,深深地感谢所有赐稿给我们的人,也深深地感谢一直支持我们、厚爱我们的观众。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最后,我想说说这本书的书名。开始我们就很自然地叫它“四个老头”,后来要向出版社正式上报书名了,有人说,过去已经有过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了,再叫“老头”之类的书名,多不新鲜。大家七想八想,总难如意。再后来有个小朋友提出一个很怪的名字“峰华毕叙”,有这本书尽叙上译厂一代风华之意,又嵌进了四个老头儿的名字(峰谐音风)。乍一看不像个中规中矩的书名,我却觉得,怪也有怪的好处,好奇就会引起关注,何况还自有道理。于是决定小标题用“上译厂的四个老头儿”,书名就叫“峰华毕叙”。
内容概要
本书从策划、组稿、运作到正式出版历时一年之久,苏秀老师以80多岁的高龄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从组稿、写稿、改稿到监督和参与随盘MP3的制作,付出了大量的辛劳,我们向她老人家致敬,祝她新年快乐,永葆青春:) 本书的制作过程中,lidodono1、左宥、法兰、隆美尔等朋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书也收录了zhangfan、家干、monlight、本来老六、gog、上帝的指纹、怀念上译等网友的文章,责任编辑还是文汇出版社的森林湾。这本书从装帧设计到版式制作,堪称《我的配音生涯》的姐妹篇,也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中国配音网建站7年以来的一次重要的展示。
书籍目录
【序】 我深深地感谢大家【陈叙一】 我们的“老头儿” 教我如何不想他 陈叙一也要听我的 一个有魅力的杂家 他几个字就能叫你入戏 “哎,你谈过恋爱吗?” 享受 程玉珠口述:上哪儿再去找一个陈叙一? 父亲 从陈叙一学翻译 配音史记·高祖本纪 品叙四章【邱岳峰】 如果,他能把一切都看淡 我和父亲邱岳峰 “命运,这怎么说呢?” 牛棚中建立的友谊 我和邱岳峰夫妇当年的一段经历 未完成的约稿——一组往来电邮 他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邱岳峰 我的邱岳峰 绅士邱岳峰 邱岳峰死的时候,我二十出头 忘不了的一天 于无声处的怀念 他用声音传递了人性【毕克】 是金子总会闪光 回忆毕克 我所熟知的毕克 无话可说的代言人 衷心祈祷冥福 他有一双温暖的手 天堂有个录音棚 天寒梦深读毕克【尚华】 他别无所求 老尚,希望你能听见 老哥俩 我眼中的尚华 尚老二,你个老小子 尚二爷没死在话筒前 和“斯坦尼斯拉斯”聊天 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生日礼物__石头 职责与良知——听尚华配沙威【殷殷知音】 沃土 最后的独白——纪念几位老同事 两代人的感激 伴随我们的那些电影 天涯知音 声音创造了历史 上译厂的半支乐队 叫板原声——说说我的宝贝电影《蛇》 印象即兴 【灼灼其华】 提高译制片质量,本子是关键 字儿·事儿·味儿 从“1+1=1”谈起 我感到很幸福——给网友的一封信【附录】 陈叙一翻译代表作 陈叙一导演代表作 邱岳峰配音代表作 邱岳峰导演代表作 毕克配音代表作 毕克导演代表作 尚华配音代表作 尚华导演代表作 MP3欣赏手册(峰华毕叙电影录音精选)
章节摘录
我们的“老头儿”“老头儿”,不知是谁给我们的老厂长陈叙一起的外号,后来就变成了我们大家对他的昵称。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更是为了表示跟他亲密才这样叫的。只有对他不满的时候,表示要跟他划清界限了,才叫他“陈厂长”。不知道他当时,是否能从这不同的称呼里,体会到我们对他的感情变化。他出身于上海一家买办资产阶级家庭。家里经常有外国客人,从小他就会说英语。而且熟知很多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他对英文文法倒不一定精通,但是他的听力特别好,以至于40年代在“苦干剧团”时,大家都很穷,买不起头轮影院的电影票,只能凑钱让他一个人去看,回来讲给大家听,可见他听电影的功夫有多厉害。50年代,社会上不放美国电影了。但是,中影公司经常会给我们一两部美国电影看。那时,我们就会围住他,叫他一边看,一边讲给我们听,就像“大光明”的同声翻译。有一天,不知他为什么事高兴,拿来一张他青年时期的照片,得意地说:“给你们看一个美男子。”说实话,他不属于浓眉大眼、五官英俊的美男子。但是他作风儒雅,潇洒飘逸,这种气质可以说,是很少有的。如果他也能像孙道临在《早春二月》里那样,穿一件长衫,围一条围巾,一定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五四青年”。他这种气质恐怕只有生长在上海,生长在他那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才会有。也许,正是因为他生长在上海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理念浸润的社会,他才会有那些先进的经营理念吧。培养人才的理念电影也好,话剧也好,编剧和导演的意图都是要靠演员来体现的。因此,从翻译片组成立,陈叙一就开始了对演员的培养。翻译片组创建伊始,没有人知道翻译片演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所以当年的领导会把一些既没文化,也没演戏经验的人招进来,以为只要会说普通话就行了。当然,这些人很快就被淘汰了。他培养演员的第一个点子,就是以老带新。他利用自己在话剧和电影界的老关系,向故事片组借来了孙道临、舒绣文、卫禹平、高博等演员,这些在台词和表演上特别有造诣的人,使我们这些新人,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学会怎样读台词,怎样塑造人物。不管是有过舞台经验的,像邱岳峰、尚华,还是我们这些没有学过表演的,都很快成长起来了。这也成了后来我自己做导演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方法。如让曹雷在《南北乱世情》中带林栋甫,让毕克在《砂器》中带施融,等等。梯队理念陈叙一可谓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髓。拿我们女演员来说,50年代末期,姚念贻稍大一点,赵慎之和我才刚到三十岁,他就先后吸收了李梓、刘广宁。到了70年代,当李梓、刘广宁还只有三十多岁的时候,又招进了程晓桦、丁建华等人。到了80年代,我们演员组,横向是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纵向有各种年龄层次的演员可供选择。真可以说,在这块调色板上,色彩丰富,特点鲜明。所以很多观众都说:“越是人物众多的戏,越能显示出上译厂的实力。哪怕只有几句话的角色,也人各有貌。”如《尼罗河上的惨案》《华丽的家族》等片的配音,都显示了当年群戏的实力。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在培养演员方面,老陈心里是有一盘棋的。他观察我们每一个人,先是试探性地让你配各种角色。然后,在一两年内,密集地给你多部影片的主要角色,使你在短时期内,迅速积累起塑造各种人物的心得体会,从而跃上一个台阶。然后,再换一个人培养。隔些年,又会轮到你一次。这样,你就从“本科”升到“研究生”了。以我自己为例,从1950年到1954年,我配过《货郎与小姐》中活泼、调皮的小侍女;配过《彼得大帝》的皇后;配过《伟大的公民》里白发苍苍的老布尔什维克;也配过《萧邦的青年时代》里萧邦的年轻恋人;还配过《不可战胜的人们》中有一大群孩子的工人妻子……这可以说是我打基础的时期。然后,到了1957、1958年,他就密集地给了我多部戏的主要角色。如《警察与小偷》的小偷妻子、《孤星血泪》的养女艾司黛拉、《红与黑》的侯爵小姐玛季德、《第四十一》的女红军玛柳特卡、《漫长的路》年轻的革命党人拉雅、《不同的命运》刚毕业的女中学生索妮亚等等,使我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1971年,我们从干校被召回上译厂。在脱离开业务六七年之后,我配的第一部戏就是《战争和人》的女主角伍代由纪子。那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而我那时已经四十五岁了。是老陈的信任和器重帮我找回了话筒前的自信。我又得到了新一轮的培养。随后是《罗马之战》的女王;《春闺泪痕》被战争夺去丈夫,又深恐再失去儿子的母亲;《生的权利》的黑妈妈;《化身博士》的侍女艾维;《红莓》里以妻子的爱拯救了丈夫灵魂的农妇柳巴……本来还有一个角色也应该是我的——日本片《啊,军歌》的女主角,是个乡下老太婆,一口土话,尽出洋相,是个非常有戏可配的喜剧人物。老陈原定是我,但是工宣队认为我是配由纪子的,怎么可以配老太婆,坚决反对用我。老陈还不死心,提出让我跟张同凝试戏。结果,大多数都认为我好。张同凝也认为:“这个人物‘嗯嗯,啊啊’的小零碎,我抓不过你。”可工宣队还说我声音年轻,不适合配老太婆。老陈说:“声音是可以做的。她配由纪子声音也做过。”可那时候工人阶级说了算,硬是把我反掉了。张同凝说:“你平时不喜欢配老太婆,这次怎么这么起劲?”她不理解,一般的影片,老太婆多半没多少戏可配,可这个老太婆多么有戏呀。不单是我,我们演员组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论是李梓、赵慎之、刘广宁、曹雷、丁建华,还是胡庆汉、尚华、毕克、乔榛、童自荣,无一没受过老陈的悉心培养。邱岳峰就更不用说了。编辑制——初对陈叙一在抓紧培养演员的同时,也在大力探索培养翻译和导演的途径。首先,是翻译的编辑制。他立下定规:甲翻译的剧本,由乙做编辑,与译制导演及口型员一起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这样一来,无论是甲的翻译水平,还是乙的校对水平,就都展示在大家面前了。因此,没有人会不用功。也因此,既提高了剧本的质量,也提高了翻译、编辑、导演的能力。这就是上译厂特有的“初对”。导演负责制1958年全国各省都建立了电影厂,上译的一些老导演多去支援其他厂了。厂里遂从演员组抽调了尚华、胡庆汉、我、张同凝和老导演时汉威组成了导演组。导演组一创立,老陈就提出:“译制片导演的基本功,就是理解原片。”并规定,每部影片录音之前,导演要对全组讲戏。讲戏也就是检验你对戏理解的深浅。他说,讲戏必须结合生产需要,不能讲空话。比如,讲到《恶梦》中黑人女大学生,她生活在北方的加利福尼亚州,那是个殖民城市,不太可能有种族歧视。她能在假期和白人女同学一起驾车出游,也说明,她从未因自己的肤色受到过歧视。所以,她对南方的黑人表现出的逆来顺受,觉得完全不能理解。这些表明影片作者认为,美国的种族歧视,只是在南方。在导演讲戏的过程中,他经常会问:“这场戏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他也特别鼓励演员们提问。所以,演员的戏配得不到位,他会责问导演:“你怎么通过的?你懂了没有?”这就逼着导演不能马虎。从1951年开始,老陈就让我做一些美术片的译制导演了。后来又陆续让邱岳峰、尚华、富润生也断断续续做过几部译制导演工作。其实,那时我们厂并不缺导演。一般总有五六个人。那么,他为什么要培养我们呢?我猜想,原来那些导演,年龄和他差不多,资历也和他差不多,他无法像对待我们那样要求他们。而我们都是一张白纸,可以按照他的蓝图,来画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图画吧。实践证明,他的做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厂导演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利用这种互相探讨的做法,就保证了我厂出品的每部影片,都在一定的水准之上。他也是我们的“哥们儿”他是严格的领导,是业务上的权威。可有时候他也会像个童心未泯的老小孩,是我们的“哥们儿”。他有时候会念白字,我们就要笑话他,而且揪住他不放,想起来就要笑他一通。有一次他知道了一个大家都容易念错的词“粗糙”(音cucao),过去一般人多半会念cuzao。他以为这次一定会抓到一个念错的,再有人笑他,他就可以还击了。可他偏偏选中了我,我是特别喜欢一天到晚字典不离手的,所以我没有念错。我至今记得,他那“没劲”的样子啊。还有一次,我给他对口型。我说:“老头儿,你这次的121型可真准,一个字都不差。”他得意地说:“怎么?你以为就你口型准?我也不差呀。”这时候,他不是领导,也不是老师,他是我的一个争胜好强的“小阿弟”。我记得,我们曾管他叫“赵慎之的大弟子”。可我想不起来他是赵慎之哪方面的大弟子了。我打电话问老赵,她在电话中吃吃地笑了起来,她说:“哪方面?十三点方面。”我也不禁放声大笑了。只是他跟我们的这种“哥们儿”关系,仅限于50年代的老同事。60年代以后进厂的就不大敢跟他开这种玩笑了。70年代进厂的年轻人甚至说怕他,说“就没跟他说过工作以外的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也许因为,50年代刚刚解放,社会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一个单位里的同事,更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而后来,运动一个接一个,就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给破坏了。不过,我们有他是多么幸运啊!爱才的陈叙一我们的老头儿陈叙一,不惟是个极好的电影剧本翻译、译制导演、事业家,他更是个极其爱惜人才、庇护部下的领导。多年来,我们的人事部门执行的都是有罪论定。也就是说,只要有人检举了你,不管你是否有此罪行,先就把你当作疑犯来对待。当年,据说有人检举了邱岳峰,说他解放前夕在国民党政工队工作时,曾参与抓捕过农会干部,而后,这个农会干部又被害死了。不过,这也是后来道听途说的。到底是怎么回事,领导上从来也没有明确地告诉过大家。那时,这种事也是不可以随便问的。我记得,最早是1956年评级的时候,我们演员组大部分能够独当一面配音的人都评为文艺十级,如姚念贻、张同凝、我、尚华、杨文元等。独邱岳峰评为九级。可是评过之后一直没有正式公布。据说,因为邱岳峰有历史问题,他坦白了仍可评为九级,评级结果不公布,就是在等他。后来,说他吃老鼠药企图自杀,其行为属于抗拒交代,由九级降为十级,并且戴上了“历史反革命”帽子。不过,这件事过去了,大家好像也就把老邱戴帽子的事淡忘了。因为,1956到1957的这两年当中,他就主配了《好兵帅克》《做贼心虚》《警察与小偷》《漫长的路》《第四十一》《红与黑》和《克伦上尉》等多部重点片。也许,正因为他在戴上帽子的当年就得到厂里如此重用,几乎使大家完全忘记了他的帽子。在我的印象中,不单是我们演员组,就算全厂的同事,也没有人歧视过他。去年,富润生在他的书稿中,写到老邱的事。老富说,他受当时我厂支部书记柯刚委托,去做邱岳峰思想工作。书稿上说,邱岳峰受一个国民党军官邀请一块去郊游,他并不知道是去抓共产党。而且,邱岳峰既没参与抓人,也没参与审讯,只要他写一个旁证材料,证明有这么一件事,可邱岳峰却说他记不得了。我问老富:“既然组织上已经知道邱岳峰既没参与抓人,也没参与审讯,难道只为了他不写旁证材料,就成了历史反革命了吗?”老富说:“按照当时的观点,不写旁证材料,就是不跟党站在同一个立场,就是反对革命嘛。”也许,真如老富说的那样,邱岳峰确实没有什么严重的历史反革命罪行,因此,陈叙一才敢那样重用他吗?有一位曾担任过支部委员的同事告诉我,在使用邱岳峰的问题上,陈叙一是打报告请示过领导的。即使如此,那样一个对政治问题极其敏感的时代,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重用一个戴了帽子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如果有人送他一顶“包庇、重用反革命”的帽子,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给他戴上吗?就算请示过,建议也是你陈叙一提出来的呀。难道他自己就从来没有意识到,头上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的剑吗?多年以来,我们总是说:“邱岳峰这辈子能遇到陈叙一,是他一生不幸中的大幸。”但是从来没有站在老陈的角度去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一直以来都在说,“邱岳峰是我们配音演员的骄傲”。由陈叙一打造的上译厂,由邱岳峰领衔的配音队伍,提升了译制片的品位。编剧史航说:“我们要以欣赏唐诗、宋词的心态,去欣赏上译厂80年代的译制片。那是可以传世的艺术品。”也许,老陈正是预见到了邱岳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才冒险启用他的吧?!也许,他不仅仅是爱才,可能还有一种对不幸群体的同情心吧。他对我、对毕克、对胡庆汉都曾经有过疾言厉色的批评,甚至讽刺和挖苦。我忘不了,在《远山的呼唤》鉴定时,他嫌翁振新配的小店主氓田不够夸张,就首先指责我说:“这肯定是导演的责任。导演喜欢含蓄嘛。”又批评毕克的戏:“平时配戏以不变应万变,这次的感情怎么那么丰富!?”我们厂录音时,导演一般是要提前一刻钟到场的。有一次,胡庆汉在录音前五分钟从休息室过来,老陈站在录音棚门前,凶巴巴地说:“你摆什么导演臭架子?就不能早点过来?”我感到,我们几个人都是他一手教出来的学生,他把我们当成晚辈,因而比较随便吧。而他对青年演员,虽然也直截了当指出他们的缺点,态度却比较和善,好像怕吓着他们。而他对邱岳峰,近三十年里,简直连一句重话都没有说过,充分表现了对他人格的尊重。从这个角度说,老邱的生活并非永远是凄风苦雨。所以当我的朋友孙洁问我“邱岳峰是怎么样个人”时,我说:“他是很开朗的。”在陈叙一的庇护下,他是个有尊严的人;他在做他热爱的工作,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享受着艺术创造的快乐。但是,每当运动来临,邱岳峰便是专政对象了。那种被打入另册的滋味,恐怕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的。他要面对某些平日友好相处的同事,忽然变成凶神恶煞般地厉声呵斥。我还记得,在1956年那个会上,他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对他说话时,脸色马上变了。那样地惶惑、痛苦、无助,那神态,至今仍历历在目。“文革”时,他被发配到木工车间监督劳动;他去扫马路……这恐怕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最难承受的。他儿子邱必昌告诉我,他曾三次自杀,一次是1956年,一次是“文革”中在木工车间监督劳动时,一次就是1980年最后那次。那是在我们厂宣布复查结束之后发生的,他感到平反无望才萌生去意的吧。这次,陈叙一也无能为力了。为杨文元主婚在我们小小的演员组,就有四个错划的右派——邹华、闻兆煃、温健、杨文元。我一直不知道邹华的情况。闻兆煃后来调到了美影厂,“文革”后,死于胰腺癌。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温健竟然在劳改农场自学了德文,而且,学到了能做翻译的程度。脍炙人口的《希西公主》就是他翻译的。他应该是个特别坚强、特别有毅力的人吧。“文革”以后,老陈几次提到杨文元,他说:“我并不是对右派特别有感情。我想到杨文元,因为他是我们演员组的缺一门,他是个铜锤花脸。”后来我才明白,他是在给杨文元回厂、回演员组造舆论,使杨文元右派问题改正后,得以顺利回到演员组。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陈叙一是上天给我们译制厂的礼物。 ——苏秀 绅士邱岳峰有意无意地向社会传递着一种高贵,微弱地传递着。这种传递夹杂在城市活力四射的喧嚣中,有所选择,有所顾及。当一个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忽然从身到心都静下来了,那他就是被绅士邱岳峰的声音击中。 ——崔永元 在我这样年纪的一代人从童年到青年,和译制片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说译制片伴随我们的成长,一点不是虚夸。他们用声音创造了历史。 ——肖复兴 我相信,能坚持在台下用掌声送别那些难忘的声音的,尽管声音微弱,却一定出自肺腑,是天涯知音。我也永远感谢,那段迷恋译制片的年月。 ——程乃珊
编辑推荐
《峰华毕叙:上译厂的四个老头儿》从策划、组稿、运作到正式出版历时一年之久,苏秀老师以80多岁的高龄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工作,从组稿、写稿、改稿到监督和参与随盘MP3的制作,都付出了大量的辛劳,我们应向她老人家致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