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文汇出版 作者:周海婴 页数:332 字数:3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重新出版前,作者对这本书做了仔细修改和订正,凡经过专家、读者指正的姓名、血缘等明显错误,都尽力给予勘正,这是为了对读者负责。但是对于内容,周海婴仍尊崇母亲对待父亲作品的做法和她对自己文稿的态度,保留原始面貌,后人不做删节改动,给历史回归一个真实。
作者简介
周海婴,现任: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委员,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
书籍目录
序记忆中的父亲大陆新村九号阿花与许妈父亲的死兄弟失和与八道湾房契建人叔叔的不幸婚姻朱安女士“不卖血”的朋友迁入霞飞坊霞飞坊邻居母亲的被捕我家的房客几位朋友母亲娘家的亲戚坚守上海胜利前后到解放区去从沈阳到北平我的学习经历我的婚姻母亲入党必需说明的真相鲁迅手稿事件我给毛主席写信的前前后后长子的婚事父亲的遗产再说几句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后记再版感言
章节摘录
书摘有一些文章讲到,父亲在大陆新村附近租了个房间存放书籍,为了渲染神秘性,介绍此间房屋是父亲攻读马列的场所,称为“秘密读书室”。我尚可根据自己的印象,补叙一些情况。 一九三二年,上海“一·二八”战争之后,父亲即打算从北川公寓迁居,因此在一九三一年十月五日,他的日记里就有和母亲“同往大陆新村看屋”的记载。后因父亲有北平之行,就拖了下来。直到一九三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才“决定居于大陆新村”。六天之后,即三月二十七日,便“移书至狄思威路”。(即今溧阳路1359号二楼) 父亲的习惯是,平时只将日常要用的,或新近买的书存放在家里。二楼卧室里有个书柜,总是塞得满满的,连顶上也堆着一包包的书。狄思威路才是他主要的藏书处。 狄思威路今称溧阳路,我曾随父亲去过几回,是二楼一间普通的房间,面积约有十几平方米,沿壁四周,都是木制书箱。箱子本色无漆,有活门,内分上下两格,装满各种书籍,可以加锁。一只只书箱从下而上,几乎叠到屋顶。这种书箱由父亲设计,轻木板制成,体积并不过大,迁移搬运,把书籍连箱运走,不致混乱散失。有如当今的小“集装箱”。 记得头一次去是某天的下午。我们来到这幢楼下,从大门进去,一转弯走上木制楼梯,来到二楼,父亲用钥匙开门以后,我也随之而人。虽是白天,室内光线很不够,刚一进门,几乎看不清楚里边的东西。父亲随手开灯,我环顾四周,粗粗一瞥,只见电灯吊在屋子中央,普通白色的灯泡,顶多二十五瓦,有个圆伞形灯罩。室内没有可供长时间阅读的桌椅,更没有茶具和热水瓶之类的用品,灯罩也未见裹上纸筒。由于久关不住人吧,只感到房间里有点潮湿阴冷,且因久不开窗,还有一股发霉的气味,待不多久,便感到有点寒气袭人,冷飕飕的。父亲以极快的动作,从几个书箱中分别取出几册书籍,用随身带来的布包袱包好,锁上房门,即带我来到了街上。 多年前,上海发行了一本《鲁迅的故事》,在《秘密读书室》一节中有这样的文字:“多少个漆黑的夜晚,鲁迅来到这里,用张纸罩着电灯,聚精会神地读着读着。”为了肯定“故事”的情节,书中还选用了一幅油画作为插图。画的正面,书架上除了林立的书刊以外,还有闹钟一座,时针指向深夜一点半左右,电灯用纸张裹着,地下摆着茶几,上有烟缸之类用具,主人公正在手持香烟,作彻夜攻读状……当时,看了这段“故事”和插图,觉得和自己的印象不太符合。 P5-6
编辑推荐
《鲁迅与我七十年》(新版)编辑推荐:对于国内外无数的阅读鲁迅的著作的人来说,他们大概在心目中都构建了一个个活脱脱的“鲁迅形象”。然而,对鲁迅的认知,却可能不那么客观,也谈不上全面。这部由鲁迅之子周海婴撰写的回忆录将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启迪。书中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鲁迅,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极其重要的史料,不少地方显示他敢说真话的勇气,如他对创造社、四条汉子问题等的看法。甚至还勇敢地将笔触伸向了世人想象不到的“禁区”,关于鲁迅如何在八道湾涉嫌羽太信子(鲁迅的大弟媳)的绯闻,造成与周作人一家反目的事件等。此外,书中关于“鲁迅之死”的大胆质疑和推断,拨开了过往历史的浓浓迷雾,具有极大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