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脚戏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刘庆 编  页数:17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独脚戏》,由刘庆主编。《独脚戏》的内容提要如下:
独脚残发源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作为滑稽表演的一个门类,以其平易、活泼、亲民的艺术风格,丰富的娱乐功能,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曲艺奇葩。
从“逗笑”的角度来说,独脚戏表演的技巧性非常丰富。“说、学、做、唱”四种基本表演手段通过滑稽演员长期的艺术实践具备了极其精妙的表现力。
历经近百年的发展,独脚戏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一项重要娱乐方式。几代独脚戏演员,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令人捧腹的曲目为观众带来了欢笑,并通过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维度地反映了上市生活的变迁。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独脚戏的沿革
独脚戏的起源
堂会与电台里的独脚戏
新环境与新独脚戏
独脚戏的艺术技巧
“说学做唱”与夸张变形
滑稽逗笑的语言技巧(一)
滑稽逗笑的语言技巧(二)
滑稽逗笑的语言技巧(三)
独脚戏曲目
传统独脚戏曲目
新编独脚戏曲目
薪火相传
独脚戏的开创者
辉煌十年间
50、60年代崛起的演员们
新一代独脚戏艺术的中坚
水乳交融:独脚戏与滑稽大戏
独脚戏与早期滑稽大戏(一)
独脚戏与早期滑稽大戏(二)
《三毛学生意》
《七十二家房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脚戏
丰富的艺术价值
江南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特异的欢笑美学品格
独脚戏的现状
附录一:上海滑稽演员培养、教育机构
附录二:上海滑稽业余演出团体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距今100年前的清代末年,江南一带常有街头卖报的小贩,他们为了招徕行人,一面当当地敲锣,一面用耳熟能详的方言念出当天报纸上的主要新闻。人们将这种独特的兜售报纸的形式称为“说朝报”。当时,苏州、杭州、上海还有不少的街头小贩以贩卖梨膏糖为生。同样是为了带动生意,他们吸收了“说朝报”的特长,边叫卖,边说唱,多用民间小调,结合时事新闻内容,自编自演各种节目,其中以杭州的杜宝林为有名。杜宝林曾拜苏州的陈长生(艺名小得利)为师,1911年回到杭州后,开始独立唱曲卖梨膏糖。他表演时一人表演,唱说并重,以敲击小锣作为伴奏。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滑稽诙谐,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为避免“祸从口出”,招致麻烦,杜宝林自称为“小热昏”,意思是“热昏瞎说,不能当真”。当时,在上海卖梨膏糖的小商贩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处是位于南市的城隍庙,那里有几家上海本地人经营的小店铺;另一处是位于闸北的天妃宫,杜宝林的老师陈长生离开苏州后就曾在此落脚。这些商贩也多采用“小热昏”的形式来促进生意的兴隆。当时大概没有人想到,独脚戏会从这种诙谐、逗笑的街头表演样式中吸取到最为宝贵的营养,而小热昏艺人杜宝林的一位私塾弟子江笑笑此后也将成为上海滑稽界声望卓著的一代大家。“趣剧”与独脚戏、滑稽戏的关系也很密切。它的演出最早是}昆杂于当时舞台上流行的文明戏中进行的,不具备独立的性质,表演的初衷是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正剧”(文明戏),其演员也多为文明戏剧团中的滑稽演员。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趣剧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从文明戏中分化出来,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滑稽新戏”。这种蜕变、新生的过程是与文明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并受到了从“舞台”到“游艺场”演出场所转化的影响。在观众好奇的目光和浓厚的兴趣中,滑稽新戏的演员、剧团和剧目开始大量出现,演出一直持续到40年代。其中的《孟姜女过关》、《约法三章》、《谁先死》、《贱骨头》、《代理丈夫》、《王小二过年》、《呆中福》、《骗术奇谈》等剧目所运用的滑稽套路常常被独脚戏和滑稽戏借鉴,如《约法三章》被改编为独脚戏《阿福上生意》,《骗术奇谈》被改编为独脚戏《骗表》、《骗皮箱》等。1912年,一种新型娱乐场所——游艺场——在上海兴起。自当年11月24日“楼外楼”开业后,新世界(1915年)、“天外天”(1916年)、“绣云天”(1916年)等游艺场相继诞生。1917年7月14日上海大世界开幕,此后又出现了先施乐园(1917年)、永安天韵楼(1918年)、花花世界(1920年)、神仙世界(1926年)、新新屋顶花园(1926年)、福安游艺场(1933年)、大新游乐场(1936年)、上海世界(1936年)等多家著名的游艺场。大世界是其中的代表。这个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游艺场由黄楚九创办,1930年黄金荣接手经营。它曾经是旧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占地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内设剧场、电影场、书场、杂耍台、中西餐馆等,并有许多小型戏台,轮番表演各种戏曲、曲艺、歌舞和游艺杂耍等,汇集了五花八门的表演项目。如1920年1月1日那天,大世界里演出的节目就包括滑稽、京戏、电影、评弹、苏滩、魔术、宣卷、口技、大鼓、文明戏等。此后节目则随着观众的趣味不断地变化。大批滑稽艺人活跃于游艺场中,独脚戏、趣剧、滑稽新戏等滑稽表演也在这样“百戏杂陈”的环境中吸收了生长所需的各种养料。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国古优创造了滑稽诙谐、讽刺的优良传统。由唐代的“参军戏”,两宋的“杂剧”,金元的“院本”,明代的“过锦戏”,清未的“声想”到“独脚戏”,一脉相承,代有提高,现在发展为“滑稽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提高且丰富了,滑稽戏的艺人自不会忘记这个优良传统。  ——著名戏剧史专家 董每戡独脚戏是一种曲艺形式.之所以称为“戏”,是因为独脚戏表演形式很丰富。不但有以“说”、“唱”为主的节目,还有“学”、“做”为主的节目,特别是“化妆表演”,不仅观众喜闻乐见,而且客观上为独脚戏向滑稽戏过渡、演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滑稽表演艺术家笑嘻嘻优孟衣冠今犹存,滑稽列传赋新篇。  ——京剧表演艺术家 尚长荣独脚戏这种形式出现之后,由于它贴近平民生活,迅速反映现实,形式上灵活简便,滑稽诙谐,有极强的娱乐性,所以很快就在上海风行起来,受到大量观众的欢迎。  ——著名戏曲、曲艺理论家 沈鸿鑫

编辑推荐

《独脚戏》:上海大都市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和多元包容的文化风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淀深厚,形态丰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上海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传统拉力器上、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门类,是上海近现代历史,城市文化和工商业文明的代表。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和丰富的历史积淀,构成了上海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城市文化底蕴、既是海派文化发展的形体和见证,也是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基础和资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独脚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