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头苗家风俗录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潘年英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潘年英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苗族“无人不穿花” 苗族姑娘从小爱刺绣,以精益求精著称。据说一件嫁衣要花上三四年时间。创造了刺绣、挑花、织花等多种艺术,在绣法上辫、绉、卷是苗家特有的绣法,其浑厚沉着,粗犷结实,像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她们在衣襟、衣袖、衣边、臂肩、围腰上都绣着漂亮的植物、动物或几何图案,就连荷包、手帕和小孩的背带等一些生活用具上,也都绣有色彩斑斓、花样生动的精美刺绣,不仅花纹匀称,而且色调鲜明。所以人们都说苗族是一个“无人不穿花”的爱美民族…… 《寨头苗家风俗录:乡俗中国》是关于介绍少数民族苗族风俗习惯的考察报告。

书籍目录

自序壹 寨头初录贰 寨头二录叁 寨头三录肆 寨头四录伍 寨头补录

章节摘录

插图:壹 寨头初录“六月六”我走过的许多地方都是命定的,就仿佛是在前世里约定好了似的。这一回去三穗的寨头也一样。去之前没有任何约定,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却不知道什么缘由,就突然决定要去了,好像突如其来而使人避之不及的一场暴雨,或者一种猝然降临的命运。当然去寨头之前,我对这寨子早已心向往之。因为这些年来我在黔东南的山地里漫游,常常听人议论到这寨子。还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我就曾多次听人说起过这寨子。说这寨子的苗族风情是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有意思,又是如何如何的值得一看,云云。听得多了,我当然就难免心动。然而也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成行时机。这样拖延下来,一晃,二十多年过去,竟然拖到了21世纪的初期。2007年7月里的一天,我出差凯里,因为去早了两天.中间还有一点点空隙时间,就突然心血来潮地给我那在三穗县法院工作的初中同学彭开禄院长打了一个申话.问他是否在三穗,有没有时间陪我到三穗乡下玩两天?他说在三穗,也有时间陪我玩,还说三穗良上这几天恰好有个民俗活动,叫“六月六”,很值得一看。真是天赐良机,机会难得。第二天上午,我就赶到三穗,并马不停蹄地直接赶往良上乡参加当地群众的“六月六”活动。时令正当盛夏,当地苗族群众身着传统服装,在乡政府门前的广场上载歌载舞,欢度节日。那场面十分可观。

编辑推荐

《寨头苗家风俗录:乡俗中国》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寨头苗家风俗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没录什么苗家风俗的《寨头苗家风俗录》—再议潘氏流水帐 去年写了一篇《潘年英的〈长裙苗 短裙苗〉真的看不下去》,今天翻看潘年英的博客,才知道他在今年的一次关于写作的讲座中还特意提到了我这个“网友”的这番评论。刚好前两天又看了潘的新作《寨头苗家风俗录》,突然觉得有必要再议一议这种潘氏流水帐。不过,议之前还是想先交待几个问题。 不是我不了解贵州。虽然我没走过贵州的太多地方,但迄今为止8次的黔行,从最西北到最东南,对于什么是真实的贵州我想我还是比一般人有话语权的,不是处在潘教授所痛恨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扭捏作态,面目可憎”的文字可以随便忽悠的初级阶段。说实话,那种文字,我也痛恨。 不是我对潘年英有偏见。我觉得潘教授还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人,他常年行走在贵州大山深处,热爱并抒写着这片土地,我心存敬意。他的书我买了不下10本,即使是在被我认为看不下去的《长裙苗短裙苗》后,他的《寨头苗家风俗录》一出,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所以,放心,我对他没有偏见。 不是因为书很贵。这几年关于贵州的书我买了不少,的确不少,我知道是因为喜欢贵州,所以想看到描写贵州的好的、真实的、率性的文字,但还不至于象潘教授所说的“可惜钱”。目前我买的最贵的一套书就是关于贵州的,《符号与仪式》,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价钱。张晓松...的文字还是比较可靠,而卢现艺的贵州照片,恐怕无几人能企及。所以,只要是好书,钱绝对不是问题。 那这本《寨头苗家风俗录》又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文字方面 就多不谈了,反正是一贯的喋喋叨叨、鸡毛蒜皮。历经过潘教授《乡俗中国》系列的这几本书,尤其是《长裙苗短裙苗》后,习以为常了,所以这次显得镇定得多,首先就降低了期望。不过潘教授现在提出的“行走文学”和“原生态文学”两个新名词(抱歉,现在我确实对原生态这个词有点想吐)却又让我糊涂了。按潘教授的说法,他指的所谓“原生态文学”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质朴的文学,不需要虚构和想象,直接忠实地记录生活的本真故事,直接描写生活本身的原生状态”,而且为了使我们的记录更加接近于生活本身的原生状态,他甚至反对在描写中过多地使用形容词。是的,我赞同这种写作方法,我也的确不对那种文人文学太有兴趣。不过,文字平淡尚且可以说是直接、简单、质朴,但如果平淡到有点苍白,是不是还可以“原生态”为托辞呢。 内容方面 最大的问题是这本“风俗录”基本没有录下多少风俗。例如,潘教授参加了几个婚礼,其中一个虽然是表演,却是严格按照规矩程序进行的,那本来可以也应该好好展开描述一下呀?这不正是寨头苗家的风俗吗!?但只是寥寥数语几笔带过。相比之下,“禳桥节”算是浓墨重彩了,但也基本上是耳目描述。书中有三段民间传说,其一是寨头老歌师讲的“养金杉”的故事,其二、三分别是从《三穗苗族民间文学资料》大段大段原本摘抄的“鼓藏节的传说”和“万官保牛”的故事。诚然,这些资料作为与本书内容相关的引述和摘录是应该的,遗憾的是刨去这些比较可观的篇幅,剩下的就真的大部分是吃喝拉撒睡了。我有点糊涂,是不是内容方面再深入一点就“学术”了?“民族志”化了?不“人类学笔记”了?不“行走文学”了?不“原生态”了呢? 观点方面 潘教授书中也掺杂一些他关于传统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观点,我基本赞同。我也认为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而不是将一成为变的禁锢等同于保护。 插图方面 比上几本书有改观,从一些图片的虚化背景来看,潘教授的器材升级了。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潘教授现在是尼康D200+D40,一主一备。40是套机,另外至少有两个牛头,有可能是金广和小钢炮(或小竹),也不排除是中焦大光圈定焦头,呵呵。不过可能是印刷问题,大部分图片都显得反差太小而且过曝。 另外,我还有一个担忧,很多象广东开平碉楼这样的地方在没有出名之前都会雇些文字工人堆砌几本书,以提高知名度,如今贵州很多村寨也处在旅游开发的关节上,是不是会如法炮制。但愿是我小人之心了。 总之,这还是一本潘氏流水帐,书中潘年英教授的文字最可看的部分是《序》,其余的,充其量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寨头苗寨的生活表象,“风俗录”说不上,叫《寨头苗寨行程录》更加妥贴些。 (20090701)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