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8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姚大力,普郁,今波 页数:158 字数:8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每次回沪都会留意sMG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比起在其他电视台的“论坛”、“讲座”类节目,它对我更有吸引力,颇有“目不转睛”的感觉。“易经”、“孔子”、“老子”并不容易诠释,但是《文化中国》做到了。它能针对现代人的心理,通俗地以古人的哲学智慧予以点拨,达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不要小看了讲故l事,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禅师说过,人与真理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故事;他还说,一枚丢失的金币,就是在点燃一根小小的蜡烛后找到的。我还注意到,《文化中国》不仅是单一的影视节目,还配合有出书、讲述人评选和“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等高品位活动。我忽然悟到《文化中国》成套的文化产品不正是“海派文化”的创新吗?与其用很多时间去挖掘“海派文化”的历史,不如用大部分精力来创造新的“海派文化”。“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这要靠全国文化界的努力。我相信《文化中国》也必会按此要求而更上一层楼。
内容概要
身为才华出众、前途光明的朝廷命官,他为何主动为一名降敌之将仗义执言,并因此获重罪?作为一名“可杀不可辱”的士大夫,他为何选择苟且偷生,接受了极其耻辱、痛苦的宫刑?在身心俱苦、无处可诉的情况下,他又如何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写出一部流芳百世的杰出史书?所谓“一家之言”的《史记》巨著,穷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与魅力?处于西汉盛世的他,挥动手中的笔,纵横历史阡陌间,被誉为中国“历史学之父”;而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了一篇令人唏嘘、惊叹的历史传奇。
作者简介
姚大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今名云南师范大学)史地系。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和
书籍目录
[壹] 导火索 李陵之败 仗义执言遭横祸 定罪[贰] 选择酷刑,还是受死? 历数古代酷刑 士大夫的心理大战 悲壮的选择[叁] 耕牧龙门成长路 从家乡到都城 赶上了好日子 汉武帝的小心眼 郭解传奇 为什么要“走出去”[肆] 万里跋涉访故迹 重踏屈原、舜禹的足迹 从春申君旧城,到淮阴侯故乡 瞻齐鲁,察薛地,访夷门[伍] 风雨十年为郎中 从司马迁的官职说起 壮游西部有所获 开拓疆域之谋 洛阳诀别承遗业[陆] 盛世下的封禅大典 封禅来由 汉武帝如何好神仙 皇帝的靠山 封禅也要“天时地利人和”[柒] 辛酸报任安 任安何许人 巫蛊之祸见人心 伴君如伴虎 血泪心声,尽诉书中[捌] 无韵之离骚 《报任安书》的不解之谜 跨时代的惺惺相惜 叙事入神的天下至文[玖] 史家之绝唱 直言不讳惹争议 津津乐道讲故事 呕心沥血成巨著 开天辟地创新体[拾] 身死之谜 司马迁是被汉武帝害死的吗? 毁书十卷和民间传说 删书之说有疑点 功臣晁错、周亚夫之死 要之死日,是非乃定
章节摘录
壹 导火索汉武帝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征匈奴,深入草原腹地,不料遭遇匈奴大军围攻。他坚持孤军奋战,士兵三次受伤的你可以上车,二次受伤的你可以去驾车,一次受伤的那还得打。这且战且退,直到离边塞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终于是矢穷力尽。李陵长叹一声说:“只要再有数十支箭,也许就能冲出重围。”因此他下令折断军旗,将随身携带的珍宝全部埋到地下,每人背上粮食和冰块,趁夜突围。但是他们的行动最终被匈奴发现,突围失败,人也全部走散了。到这个时候,李陵说:“我是没脸向陛下交代了。”于是他放弃了逃跑的念头,向匈奴投降。但正是李陵这一次投降,彻底改变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的命运,他就是司马迁。李陵之败今 波:李陵这个人是个争议人物,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当时汉武帝对匈奴作战都是大规模的出兵,规模最小的一次也由李陵的爷爷李广率了一万大军打匈奴,怎么到他这儿就只有五千人马——还主要是步兵,就去打匈奴去了呢?姚大力:这本来就是君臣之间一连串讨价还价的一个结果。今 波:讨价还价。姚大力:这个并不是原来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那一年,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实际上派出去的主帅,叫贰师将军——李广利!今 波:这李广利,应该算得上是汉武帝的大舅子,他的妹妹那时候正是汉武帝身边的宠姬啊。姚大力:他的哥哥叫李延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乐师。最初派出去的主帅是李广利,因为他这个军队主要是从九泉、张掖这一带出汉境的,当时李陵正是驻扎在那个地方,所以汉武帝原来的计划是把李陵派作李广利的一个后勤,一个辎重的指挥官,但是李陵他不愿意。今 波:为什么李陵不愿意给他做辎重监管呢?姚大力:因为涉及到李广利有这么一个裙带关系,就像之前的卫青、霍去病一样,都是靠裙带关系变成汉武帝的大将的。汉武帝一直想提拔他。在这次战争以前不久,汉武帝曾派他做主帅去打过一个位于中亚地区的国家——大宛,它的首都就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今 波:大家其实对大宛很熟悉,因为那里盛产名马。姚大力:汗血马。今 波:当时叫大宛宝马。姚大力:那次战争有一个借口,或者有一个理由,也就是问它要汗血马,要是不给就派兵去打了。那次战争虽然也打了胜战,但是因为李广利是一个不大爱惜部下的人,军队退回到关内的时候损失很大。凭这样一场战争,汉武帝封了李广利一个“海西侯”,可是他知道,就打了这样一个战绩,就封了一个海西侯,实际上是不能令人心服的,所以他这回又派他出师匈奴,李陵就被派作李广利的后勤指挥官。今 波: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可能就会明白了,李陵身为将门之后,他应该是不屑于跟皇帝这个平庸无能的大舅子后面去走的。姚大力:汉武帝就问李陵,你不愿意接受李广利的节制,可我派出去的军队已经太多了,也没有骑兵可以派给你了。李陵他就很豪迈地回答说,只要有五千步卒,我就深入单于的龙庭。今 波:那个时候步兵打仗是多么不容易啊!姚大力:而且是到草原上面去跟骑兵作战,所以他是有一点夸海口了。今 波:听说汉武帝当时也考虑,觉得这样不行,要给他增派一支援军殿后是不是?姚大力:增加一个后援,这个将领叫路博德,这第二次讨价还价,就在路博德和汉武帝之间。路博德也不甘心当李陵的殿后,所以他就推三阻四,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结果七说八说,他最后也就另外被调遣了。这一来就糟糕了,李陵这个部队就只有五千步卒,深入到一个不测之地,而且是完全没有任何接应的,这样的情况。今 波:这三个人,李广利、李陵、路博德,一个不服一个,最后就导致一开始讲的那个悲惨局面。开始讲李陵打得那么悲壮,实际上,刚开始李陵率兵过去的时候,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姚大力:非常出色,他的对手一直是超过他五六倍的兵力,甚至更多,但是,他作战很英勇,有点像是如入无人之境。但是,事实上后来一批一批地跟着打,匈奴的单于调动一批一批的生力军,这样轮番地跟李陵作战,他就有点受不了。所以他就且战且退,慢慢地往汉边境的地方撤,这一次,有时候一天中间会交战到十多次之多。而且单于越追,这个匈奴的最高首领在后来追,他后来就怀疑起来,是不是他故意要用那么一支弱小的军队,把我引到汉的边界,然后把我围起来歼灭,因为他们过去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 波:当年是叫马邑之谋,差一点就成功,诱敌深入。姚大力:单于就有点犹豫了,他就有点想退,不想再追了。今 波:看起来好像李陵没有什么危险了嘛,因为单于已经开始疑兵了。那么他们不脱险了吗?姚大力:就在这个将信将疑,进退两难的时候,在李陵的部队里面出现了叛将。他大概也是实在受不了,这个战争太艰苦了。他这一叛呢,就把李陵军队没有后援,他的军械、军器也快要用完的情况,把这个底全透给匈奴了,这下子匈奴就毫无后顾之忧地向李陵扑过来,李陵的处境就很危险。刚刚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一段情景,那样一个结局,就是在这样一种情景下发生的。今 波:其实在李陵兵败之前,他也曾经派遣他的校尉陈步乐向武帝汇报情况。陈步乐当时就说,李陵深得士卒之心,这支远征的部队士气高昂,那时,武帝的心里非常地高兴,其他的那些人也跟着赞扬,说武帝你有知人之明,朝中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局面大好。今 波:但是这个喜讯没过多久,紧跟着就传来了李陵兵败这个事情,那朝廷上是什么反应?姚大力:这时候,朝廷上所有原来唱赞歌的人,原来称颂李陵的人,现在全倒过来向他谴责,这个对汉武帝当然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了。今 波:很没面子。姚大力:汉武帝就把李陵的老母亲、妻子从家乡抓到了长安,把她们看管起来,企图用这个办法逼迫李陵在前方死战。但是过了不久,又传来消息,说是李陵投降了!汉武帝为了这个非常沮丧,寝食不安,饭也吃不下去了。仗义执言遭横祸今 波:就在李陵的事情进行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我们这个系列的主人公,司马迁,大家非常熟悉的这位历史学家,就要出场了。姚大力:这个时候,有一种仗义执言的一种欲望,或者说,一种情感,在司马迁的心里反复地倒腾。他自己曾说,他跟李陵从来没有打过交道,“趋舍异路”,“未尝衔杯酒、结殷勤之欢”。他和李陵之间的取舍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都不一样,也从来没有在一起喝过酒,叙过交情。今 波:照他这么一说,那真叫“八杆子打不着”。但是,事实上是真的没关系吗?姚大力:当然,他可能跟李陵没有太深的个人交情,但是司马迁是了解李陵的,特别是了解李陵这一家的。今 波:为什么呢?姚大力:这样我们又要讲到李广了。当时因为大将军卫青的霸道,李广在战败以后被逼得自杀,司马迁是知道这个事情的;李广有一个儿子叫李敢,司马迁在刚刚进入朝廷做官的那一年,李敢就是他的上司。所以不能说司马迁跟这李家一点关系都没有。李敢他有一个非常糟糕的下场,因为李广死了以后,李敢不满意自己父亲冤死,他就当着很多人的面,侮辱过卫青。卫青自己有点心虚,知道理亏,倒也没有讲什么话,但是这下却把霍去病惹恼了。在一次出猎的时候,霍去病趁着跟汉武帝打猎的时候,用箭射死了李敢。汉武帝对这个事情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也没有说破这个事情,他只是对外宣布李敢是碰到了鹿,触鹿角而死。当然司马迁也知道。所以,实际上他对李家的不公平的待遇,并不完全是以一个陌路人的身份看待。现在李陵又遭到这样一个不公平的待遇,所以他觉得,他有话要讲。今 波:其实我们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当中可以看到,司马迁实际上对李广是非常欣赏甚至是崇拜的,再加上有李敢这个原来的上司的关系,所以他对李家感情很深;再加上他现在的职位是太史令,他也想报答汉武帝的知遇之恩,想替汉武帝分担一点,分担一点那种忧愁,那种龙颜扫地的尴尬,所以这个时候,他想进言。正巧,汉武帝也向他问起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司马迁满心以为这是一个替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并且好好安慰一下汉武帝本人的良机。姚大力:也是自己尽忠的一种表现。今 波:对,所以一股脑把自己心里面想的就全部说出来了。他怎么说的?姚大力:他对汉武帝说,李陵这个人,与士大夫是“绝甘分少”,就是他要分的东西,很少去分,也就是好处他不沾,利益他不沾,但是他很体恤部下,他非常强调这一点,李陵不止一次地批评卫青、霍去病,包括李广利,说他们不体恤部下,所以士卒都肯用死命来报效李陵;司马迁说,古代的名将能够做到的也不过如此而已,李陵虽然投降了,但是我看他的意图无非是在寻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在来报答皇帝的恩情。今 波:他强调的是李陵实在是无奈之举,而且是权宜之计。姚大力:李陵击败匈奴的这一丰功伟绩,也足以向天下表白他报国、报主恩的这样一种心情了。今 波:如果说司马迁只是强调李陵有国士之风,投降不过是留有用之身,以图后报,也许就不会像后来发生的那么糟了,关键是,司马迁在这个时候心里少根弦,为了说动汉武帝,他还在那里竭力赞扬李陵的战功,这时他是不是已经触动到了汉武帝的心病啊?姚大力:对。因为和李陵同时出塞的,还有我们刚刚说到的那个李广利,李广利多了三万多的军队,他虽然打了胜仗,在蒙古高原还是打了几场胜仗,但是他在退回来的路上,又遭到袭击,结果入关的时候,大半军队都丧失了。这一次,他又和前一次征大宛一样,没有给汉武帝争得面子,也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个不光是李广利自己丢脸,实际上也使汉武帝很没面子,所以他心里面正在忌讳这个事情。现在你司马迁反复地讲,李陵如何如何地勇敢,李陵如何如何以他的功绩向天下来表白他的能力,这个话什么意思,你是不是在讽刺我用错了人,你是不是间接地指责李广利的战绩不够,而我对他的提拔太过?今 波: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负责指挥的皇帝,他是任人唯亲,根本就不是任人唯贤,以至于真正有能力的人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那些无能之辈好像也不会受到惩罚。自己心里有鬼的人,他就会变得很敏感。你说这时候汉武帝是不是就会变得跟平常表现不一样?姚大力:对。汉武帝当时就有了一个非常过度的一个反应,这个反应就是,他一怒之下,就把司马迁下狱了!定罪今波:这个时候难道没有什么人能够帮帮司马迁的吗?姚大力:他好像有很多的朋友,但是,这时候,没有一个朋友出主意来营救他,甚至连去探一探监、去看一看他都不愿意;而在汉武帝身边的那些权贵,更是没有一个人说一句话来相救,那么当然就只有等待审讯了。审讯的结果,司马迁就被定了一个诬罔的罪名。今波:那么多人连探监都不敢,可见,他们对这个事态的估计,似乎是很严重的。这个诬罔的罪名您来给解释一下。姚大力:这个诬罔,就是欺君,欺君的罪名在当时是死罪,司马迁的命运就变得很危险了。今波:但在被定罪不久,情况似乎又出现了某一种好转,当汉武帝从满腹的愤懑和猜忌当中清醒过来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司马迁讲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啊。姚大力:对。他后来明显地有过动摇,汉武帝对自己过去的指挥失当也有了一点觉悟.他曾后悔地说,我当初应该先把李陵派出去,接着再派路博德做他的后援,因为形势已经如此,路博德也许就不会再提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推三阻四,那么李陵也不会以五千步卒深入不测之地。这样,他为了暗暗校正自己的过失,于是下令,对从李陵军队逃回来的一些人给了一些安慰。另外,到了下一年,他又派了一些军队去讨伐匈奴,其中有一个叫公孙敖的将领,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使命,除了到蒙古高原作战以外,汉武帝还特别叮咛他:你一定要到匈奴那边去,替我把李陵找回来。今波:可见司马迁的劝说还是起了一点点的作用的。但是这个时候,大家注意啊,关在监狱里的司马迁,以及李陵的老母亲和妻子的命运,全部取决于公孙敖此行的结果如何了。姚大力:但是结果非常不幸。如果公孙敖打了胜仗,当然能够在草原上面纵横,去寻找李陵;可他打了败仗,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撤回来,他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寻找李陵或者说把李陵接回来的这个任务,根本就没有完成。不但如此,他还带回来一个更坏的消息。今波:什么消息?祧大力:就是他从一个俘虏那里听说,李陵在投降匈奴以后,正在帮助匈奴训练对抗汉朝的军队。今波:什么消息?姚大力:就是他从一个俘虏那里听说,李陵在投降匈奴以后,正在帮助匈奴训练对抗汉朝的军队。今波:这个消息可太严重了!姚大力:这个消息带回来以后,就惹得汉武帝火冒三丈,把汉武帝的火全部给吊起来了。当然后来证明,这个消息有很不准确的地方,实际上在那里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对付汉军的,是另外一个人,也是一个汉朝的降将,叫李绪。今波:尽管都姓李,人家名字不同。是不是当时抓的那个俘虏是匈奴人,他的语言不通啊?翻译的时候出了问题,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姚大力:可能因为一个同姓的人,对于一个非汉族的、讲非汉语的人是很难搞清楚的,另外他们又都是汉朝的降将。不管怎么说,李陵的老母亲和妻子这下可遭大难了,汉武帝在大怒之下,就把这两个人全部杀了。那么现在对于司马迁的罪,过去定下的诬罔之罪,也到了最后要清算的时候了,而诬罔罪就是一种死罪。
编辑推荐
《史家绝唱司马迁》是《文化中国》从书之一。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阅读一则故事,记住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智慧,启迪一个哲理。《文化中国》栏目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提升观众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日播型栏目。它由主持人和嘉宾以闲聊趣谈的方式,讲述生动,有趣、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故事,通过专家、学者对故事深入浅出的诠释,让观众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