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 作者:宋朝 页数:340 字数:24600
前言
活得扎实 “老宋,你还活着哩!” 同事中有个老李,是个知名的摄影记者,常人见面互相问“你好”的时候,他总是这样和我打招呼。 我也不瓤,反唇相讥:“老李呀,我还不能死,我死了谁给你写悼词呢?” 玩笑之后我就想:什么都是浮云,唯有死亡是如此真实而渐进。 处在一个“有事找媒体”的时代,几十年的记者生涯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许多“人间惨剧”,甚至参与了一些“赔偿谈判”,职业习惯促使我不断积累,于是回悟,于是便有了《2011乡村死亡档案》。 《2011乡村死亡档案》不是冥思苦想的构思,所以它不是小说;也不是每个细节都真实,所以不能叫纪实,如果一定要把它归类,它就是:非虚构。 尽管是死亡,本书并没有阴冷的色彩,只是以死亡为切口,展现了爱情、亲情和乡情,其中更多的是人性的关照,掩卷则是启示与思索。 想起鲁迅《野草》中的《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台上预备作文,向教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教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顸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he! ” 既然死亡一定是人生的终点,为啥说真话的人被痛打了呢? 我想说真的,不想被痛打,也希望自己活得扎实。 宋朝 2012年2月
内容概要
《2011乡村死亡档案》主要讲述了几个发生在河南农村某地的死亡故事。寿终正寝者,为逃避火化而纠结;意外死亡者,为获取赔偿而艰苦谈判;夭折之家,为挽救幼小的生命而丢掉尊严;在世者,为死亡而怅然。一曲典型的中原死亡民俗谣,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2011年乡村死亡档案》不是冥思苦想的构思,所以它不是小说;也不是每个细节都真实,所以不能叫纪实,如果一定要把它归类,它就是:非虚构。
尽管是死亡,本书并没有阴冷的色彩,只是以死亡为切口,展现了爱情、亲情和详情,其中更多的是人性的关照,掩卷则是启示与思索。
作者简介
宋朝,1962年生于登封农村,1983年毕业于开封师专中文专业,河南日报社记者,长期从事涉农新闻的采写,有敏捷的思辨能力和乡土的表述技巧,是游走于城市的一介农夫。
书籍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章节摘录
一 【成老大把饺子端进正屋的东厢,他叫了两声爹,没个应声,他把左手放在父亲的鼻子旁边,发现他爹已经咽气了。盛饺子的碗落在地上,碎了。他捂住嘴巴,才没哭出声来,他不能让村里人知道,他爹死在了大年初一。】 二○一一年,农历辛卯年。 转眼就是农历辛卯年的春节了,扁担沟又有了零零星星的鞭炮声。 按农村的规矩,除夕晚上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并且每回家一拨人,都要放个炮仗,据说是要告诉远在上天的老灶爷和老灶奶奶,不让二位老人家操心,家人已经回来了。 城市里不让放鞭炮以后,那些在城市里生活的农村人更喜欢在春节前后回老家放鞭炮了,并且远不止放个传统的二踢脚,有的放个十响雷,还有的要放挂几千响的鞭。 成沟的成老大的儿子成国安带着媳妇和儿子是腊月二十九到家的,本来他准备二十八回家的,可成老大在电话里说:“你们二十九回来吧,不差这一天。俗话说‘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二十九回家吉利。” 成国安和媳妇、儿子进家门的时候,天还没有黑。成老大拿出两个二踢脚,才七岁的孙子不敢放,等成国安点燃的第一个二踢脚冲天而上后,却没听到这个二踢脚在空中炸响。成老大心里咯噔了一下,按传统说法,春节时放个一响炮是很不吉利的。成国安也知道这些,只是没有表现在脸上。 “赶紧去上屋看看你爷爷吧!”成老大的话音未落,成国安已经进了上屋。 成思慎躺在床上,听到孙子的叫声,微微睁开了眼睛,仅仅咧了一下嘴角,就又闭上了眼睛。已经偏瘫卧床两年的八十二岁的老人已没有生命的精气神了。 成国安拽了拽父亲的袖子,成老大跟着儿子出了堂屋的东厢。 “爹,你看我爷爷还能过去年吗?” 这个事,成老大心里也没数,不言语,很久没有摇头也没有点头。他坐到火炉前,用一段带钩的铁丝把炉盖儿移开后再合上,反复了两三次,直到儿子递给他一根烟并点上后,才低沉地说:“应该能过去年吧,我把咱扁担沟从上沟到下沟死的人算了算,全年死了八个,是双数。阎王爷在咱扁担沟收命,光要双不要单的。” 成国安长出了一口气,尽管他大学毕业后在省统计局上班多年,尽管他知道死人是单数还是双数纯属偶然,尽管他也知道爷爷确实活不了许久了,但他还是宁愿相信父亲的话,如果爷爷真能留口气过了这个春节,起码全家人这个春节不会过得十分窝囊。 扁担沟不是一个村名。 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和另一重要城市洛阳之间,主要有两条通道,一条在沿黄河的邙山和嵩山之间,另外一条在嵩山和更靠南的马岭山之间。两山之间点缀着很多村落,也有铁路、公路相连,近些年还修了封闭式的高速公路,扁担沟就位于嵩山和马岭山之间的通道里,属登封县最西的嵩南镇,是一条南北长约十公里的沟。扁担沟山北是偃师,山南是临汝,西是伊川,尽管是数县交界之地,却不像其他地方一样具有战略意义。 扁担沟的头在嵩山的旮旯里,窄、陡,越往下沟越宽、越平,十公里以后就完全没有了沟的样子。沟里有条河,叫扁担河。旧社会的扁担沟里从上到下住了不少庄户人家,他们的背后是高高的土崖,门前是清澈的小河,河两旁是一溜靠扁担河水能自流灌溉的土地,不管旱涝,年年打下的粮食都够一家人吃饭。 一九五八年大修水利,上面几个戴着帽子的技术员来到扁担沟,指指戳戳了好多天,在扁担沟的中段规划了一座宋沟水库。 水库一蓄水,淹没区的人都搬到了扁担沟的上方;后来下沟的人也害怕了,生怕水库一决口自己的肉让鱼吃了,也陆续搬到了扁担沟的上方。这样一来,扁担沟里除了最上面的白沟和范沟,基本没有了庄户人家,扁担沟的西沟沿再向上就布满了多个村落。后来上级来扶贫,修了一条南北方向的柏油路,一直通到了嵩山这一段叫风门口的地方,把扁担沟的几个村子串了起来。 扁担沟从北头数起,依次是白沟、范沟、马沟,然后是水库边的宋沟,再向下便是成沟、刘沟和郭沟。这七个自然村分属于三个行政村,但当地人还是按传统的叫法把这七个村子统称为扁担沟。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阎王爷在扁担沟收双不收单的说法,后来有上年纪的人开始按阴历年掐着个儿算,果然屡试不爽,再加上一有人去世就会提及此事,让人想忘掉这个传说都很困难。 其实,成思慎能不能过去春节,他的儿子成老大心里也没数。 春节期间,农村人表现出少有的空闲。 大年三十下午,五点多一点,成老二和成老三都吃过饺子来到了成老大家,弟兄俩挨个到堂屋的东厢喊了喊爹,看着爹的脸色还平静,就放心了,给爹的被子掖了掖,就出东厢围坐在正屋的火炉旁,侄子递上一根烟也不用说谢谢,自顾自点着抽,抽完了把烟屁股往煤球火炉里一扔,腾起一绺火,一屋子都充满了化学纤维的焦煳气。 快六点时,国安的娘把饺子煮熟了,国安端来了饺子,成老大赶紧接过来,把饺子放在正屋的条几上,对着墙上的祖宗牌位跪下磕了头,又吩咐国安在院里放了个二踢脚,然后端着饺子进了堂屋的东厢。 老二和老三都跟了进来,一个把爹扶起,另一个赶紧给爹披上了棉袄,成老大夹起一个饺子,自己张了张嘴,成思慎条件反射一样也张开了嘴,成老大赶紧把饺子送进了爹的嘴里。饺子不大,很精巧,就这样张嘴、合嘴,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成思慎吃掉了六个饺子。 “不敢再吃了吧?”成老三问大哥。 “嗯。” 成国安端来饺子汤,成老大拿个勺子,又喂了成思慎几勺汤。 当日的新闻联播结束不久,春节晚会就开始了。看了一会,老二和老三都起身回家了,成老大也熬不住了,吩咐国安睡觉前锁上大门,自己去堂屋的西厢睡觉去了。 成国安的孩子倒是精神,加上奶奶拿出来了花生、水果糖、苹果、柿饼,他一会坐到奶奶的怀里,一会坐到妈妈的腿上,一会又来缠国安,没有丝毫的睡意。 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了,国安跟娘说:“放挂多大的鞭呢?” “放挂长的吧!你爷爷就爱听放鞭炮。” 国安来到东厢,趴到成思慎的耳朵边说:“爷,我给你放挂长鞭!” 国安出了东厢,从正屋的条几下面拉出一个大纸箱,把最底下的那盘一万响的鞭拿了出来,放在当院里拆开,咕噜噜从大门口差不多摊到了正屋门口。新年钟声还没敲响的时候,国安就点燃了地上的鞭,噼噼啪啪响了大约五六分钟才完,给院子里留下了一地鲜红的纸屑,院子当空也弥漫着少有的火药气。 赵本山歪戴个帽子出来演小品的时候,国安的儿子已经在他妈妈的怀里睡着了。等国安把媳妇和孩子送到偏屋睡下,他娘已经封好了火炉。 “去看看你爷,你也睡吧!明天早上我先起来准备供食,等你爹供飨完了,你起来把鞭炮放了,你爹到底是过六十了,手脚不麻利了。” “娘,中啊。”国安给娘一沓十元的新钞,“这钱你明天给孩子们发吧,不够了我那儿还有。” ……
编辑推荐
《2011乡村死亡档案》是接近纪实的一种新兴边缘体裁,书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包括事件发生时的气候条件,都有生活的基本真实,而其中的人物名字及所居住的村庄名称,并不与真实的场景对应,部分情节作者也做了艺术加工。 本书题材看似阴冷,其实展示的是爱情、亲情及乡情,其中更多是人性的关注。本书挖掘了很多民俗、民情,用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本书还推敲到许多中原方言的标准用字,完成了乡间口语与古汉字原意的对接,间接展示了中原厚重的文化底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