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可以这样读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毕光国 三秦出版社 (2011-06出版)  作者:毕光国  页数:172  

前言

《老子可以这样读》是我最近读《道德经》的心得,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信息量大,力求观点新    这些心得没有大道理,当然,我也讲不出大道理。只是用我们生活中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小故事结合《道德经》的内容来谈自己的感悟,并力求谈点新东西。    我们经常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现在我们感觉到对于自己关心的人,你讲点逆耳的忠言,他不但听不进去,还会产生抵触、反感心理。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入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影响太深。我们这些人吃过“苦药”,知道“苦药”是治病的“良药”,也就接受了“逆耳忠言”。但是,现在的孩子是泡在蜜里长大的,他们没有吃过“苦药”,病了所吃的药,都是“甜药”,因为现在的“苦药”,都裹上了糖衣,根本不知“苦药”是何物?所以,你拿良药苦口利于病来比喻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行不通的。你应该将你的忠言裹上糖衣,让他愿意听,听得进去,这样忠言才有益,这也算与时俱进。你的忠言不加点蜜,他不但听不进去,还会反感,产生抗药性。    二、语言简洁生动,让大家能够轻松阅读    在表达方式上力争做到直白,像讲故事一样,让大家在听故事的同时,感悟《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哲理。当然,这只是自己的努力,有没有这样的效果,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修养。这一点我是向孔圣人学习的,孔圣人讲话直白、轻松但又不乏震慑力。如孔圣人讲“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于今也?四十、五十无闻焉,亦不足畏也矣”。这段话讲如何识别人,圣人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年龄上讲,老人不足怕,小孩不懂事也不足怕,可怕的是年轻后生。一语中的,这些人为什么可怕?你不要看他们的现在,你要看他们的将来,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将来还会像现在这样吗?这句话太有震慑力了,令你不得不怕。不过话锋一转,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就不可怕了。这样又显得几分轻松。三言两语,够人琢磨一辈子、学习一辈子。    当然,我知道自己学不像也学不来,但我得提醒自己不得不学。    我认为《道德经》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启示。希望大家读读《道德经》。    上了年纪的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转轨了,有些失落,这是自然的事。火车转轨的时候,还要减速,就是减速,还会有剧烈的震动,何况是人?从习惯了的轨道下转到陌生的轨道上来,肯定有点不适应。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是心静不下来。花点时间,读读《道德经》会有帮助。会减少几分失落,多几分淡定。《道德经》十五章有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谁能使浑浊的环境静下来,慢慢变清?谁能使安顿的心动起来,产生新的追求?能这样做的人,不追求完美,正因为不追求完美,才能不断创新。退下来的人好好读读《道德经》,会使自己的失落恢复平静,然后从平静中寻找到新的生活。    中年人是国家的栋梁、是单位的中坚、是家庭的主心骨。工作压力大、生活担子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大、担子重,都是自己造成的,是心理上的原因,想要的太多。花点时间读读《道德经》吧!《道德经》四十二章写道:“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世间的事,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反而少,想要的少反而得到的多。一句话,人要懂得放弃,学会放弃。一个人不可能把好处占尽,也不能把好处占尽。    青年人初出茅庐,血气方刚,上进心强,还有几分浮躁。对此,也应该好好读读《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章写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告诉我们不要锋芒太露,要学得圆通一点。记住是圆通,不是圆滑。    奥运会的拼搏精神固然可贵。他能激励人奋发向上,勇争第一,这在竞技体育上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水的谦卑与柔软。要少一点争强好胜,多一点忍让与包容。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这样一首小诗值得温故:“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弟弟在家盖房子,与邻居发生纠纷,双方针锋相对。弟弟修书给在朝廷做官的兄长,希望借兄长的权势来恐吓邻居。没有想到兄长送来这样一首诗。弟弟见此很受教育,让邻居三尺。邻居也受感动,也退让三尺,这就有了“六尺巷”的故事,这也是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为人处世,学会谦让包容,生活就会踏实、祥和。    希望大家读读!    奢望大家读读《道德经》!

内容概要

  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还是有必要去研读一下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毕光国先生的《老子可以这样读》是他读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心得体会,全书共有二十讲,每一讲都有一个主题,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的问题,比如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好家庭的关系,如何把握事物规律,做到事半功倍,怎么修身养性,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素质等等。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把握规律 成功之道第二讲 不拘一格 兼容并包第三讲 刚柔相济 和谐共处第四讲 众志成城 团结一致第五讲 顺势而为 事半功倍第六讲 和光同尘 处世有道第七讲 舍得放弃第八讲 忘我无私 教你做圣人第九讲 知足知止 才有所得第十讲 孙子、老子与孔子第十一讲 刘邦、项羽与知人知己第十二讲 “大成若缺”,关羽没有读懂第十三讲 道法自然 守常之道第十四讲 解读“为之于未有”第十五讲 从萧规曹随看“以辅万物之自然”第十六讲 天之道,利而不害第十七讲 致虚守静与格物致知第十八讲 各司其职才能各尽其责第十九讲 老子、孟子与以人为本第二十讲 永远的道后记

章节摘录

有句俗语,叫做“老虎咬石磙,不知从何下口”,老虎在这里是比喻有能力、有办法的人。一个有能力、有办法的人,为什么在石磙面前一筹莫展呢?究其原因,就是对石磙缺乏认识。世间很多难以办好的事情,就是因为我们对其缺乏认识,不了解,因不了解而生疏,因生疏而无能为力,因无能为力而无所作为。所以,要想把事情办好,就先得对事情有所认识。熟悉了才能熟能生巧。    要想把事情办好,就必须认识、掌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毛泽东讲:“游泳有个规律,摸到规律就容易学会。”    《道德经》第一章主要讲认识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物有认识,才有可能走进成功之门,把事情办好!    一怎样认知事物呢?    1.首先是给事物分类    老子给事物分类的根据是什么?又将事物分为几大类?    《道德经》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那永远不变的道了。“名可名,非常名”,名字也可以叫出来,但叫出来的名字就不是永远不变的名字了。    那么,道与名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老子说:“道常无名”,道永远处于无名状态。那么名字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老子又说:“始制有名”,人类社会、天地自然有了活动,于是就有了名字。如我们在这里办讲座,有了这次讲座,就随之出现了与讲座有关的名字。在座的叫“授众”,讲课用的场地叫“讲堂”。“授众”、“讲堂’就是伴随这次活动而出现的名字……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不断活动,伴随而来的是大量名词涌现。“打的”“泡吧”“晒工资”“人肉搜索”……这些前所未闻的名词就是随着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活动而涌现出来的。“气候变暖”“海啸”“温室气体”“地震”等就是人们对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认识而涌现出来的名字。    老子以人类社会、天地自然的活动为依据,将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道之道,即人类有了活动,对社会、自然有了认识而产生的有名之非常道;一类是不可道之道,即社会、自然某些领域由于人类还没有涉及而无法认识的无名之常道。由此推测:世界万事万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人类认识了的“有”,一类是人类还没有认识的“无”。    2.天与地之间的关系    我们既然认识到了世间万事万物分为“无”与“有”两大类,那么,“无”与“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从“无”开始,“有”产生于“无”,万物孕育于“有”。    这句话就是讲“无”与“有”之间存在的关系,那么,“无”与“有”到底存在怎样的具体关系呢?    老子又说(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寞啊!空虚啊!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自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永不衰竭。这个东西就是道,就是规律。世界万事万物从“无”到“有”,“无”中生“有”,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有物混成”的那个道。人类也来自于“无”,来自于“有物混成”的那个道!用“十月怀胎”来解释这段话就十分到位。我们人在未形成之前就有一个东西在那里了,那个东西就叫做道——阴阳之道。当阴阳相合时就形成了胎儿,当胎儿纷纷呱呱坠地时,父母就分别为之取名字,叫做“张三”或者“李四”。有了名字,我们就把“张三”与“李四”区别开了,“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张三”与“李四”就分别以各自独立的形态存在于世。“张三”不能说成“李四”,“李四”也不能说成“张三”,这就叫做“独立而不改”。由于“道”的影响,张三与李四构成阴阳组合,结为夫妻,这样又会有“小张三”和“小李四”出现,这就叫做“周行而不殆”。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繁衍,生生不息。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概括得出“无’与“有”存在三种关系:    第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二,“有”与“有”之间“独立而不改”;    第三,“无”与“有”之间“周行而不殆”。    3.理清了“无”与“有”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呢?“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好事者!今天,我们运用“无”与“有”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破解这一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你说先有鸡吗?“鸡”是“蛋”孵出来的;你说先有“蛋”吗?“蛋”是“鸡”下的,实在没有办法回答!如果用老子“无”与“有”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鸡”和“蛋”这两个东西来自哪里?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鸡”和“蛋”这两个东西来自于同一个地方,只是名字不同。来自哪里呢?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鸡”和“蛋”同出于“无”。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有物混成”的那个道。达尔文的进化论就证明了这一点,它认为天下万物都来自一个生活在35亿多年前的原始物种,然后逐步演化出了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当然,鸡和蛋也是这样。    第二,“鸡”和“蛋”的名字是哪里来的,其名字有什么作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鸡”和“蛋”没有形成以前,处于“无名”状态,一旦从“无”形成“有”以后,人们就分别为它们取名字,叫做“鸡”或“蛋”,所以“鸡”和“蛋”同出于“无”而名字不同,这个“鸡”和“蛋”的名字也是人们强为之名的。有了名字,人们就把鸡和蛋区别开来了,真是玄妙啊!    第三,“鸡”和“蛋”是怎样的关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了“鸡”和“蛋”,“鸡”和“蛋”就“独立而不改”,鸡是鸡,蛋是蛋,各自以独立的“有”存在。从有与无的关系看,它们是有无相生的关系。“鸡”下“蛋”,“蛋”孵“鸡”,鸡鸡蛋蛋,蛋蛋鸡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就叫做“周行而不殆”。    4.理清“无”与“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这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    怎样利用“无”与“有”之间的关系来帮助我们认识这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要观察事物的奇妙永远要从“无”开始,要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要永远从“有”开始。    《老子》十六章写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这个“极”与“笃”就是数学中极限的意思,几乎是“无”但不是“无”,极力做到虚寂寡欲,彻底坚持清静无为,就是心灵虚寂、空灵,像僧人作功课打坐般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四大皆空。这个时候,万物一齐生长起来,所以要观察事物的奇妙,最好是从“无”开始。P2-4

后记

一关于《道德经》    《道德经》是一本好书,值得花时间、花精力,用心去读。只要是卖书的地方,就有有关《道德经》方面的书籍。只要是读书人,都知道有《道德经》这本书。只要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是人生中不可不读的书,认真读、耐着性子读,会是一大享受。对于认真读过《道德经》的人,无需我多言,我只想为那些读《道德经》认为有困难的人写几句多余的话。    读《道德经》有困难大概存在着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语言有障碍,文言文不好理解,没有信心读。    语言的理解,并不是障碍,多读几遍,就理解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生入死”“天长地久”等这些词语就出自于《道德经》,我相信大家对于这几条词语不但不陌生,而且能随心所欲地运用,什么原因呢?就是听的次数多了,说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理解了。长此下去,文言文就成了白话文,就成了口语。《道德经》尽管是古人写的,但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引用《道德经》的内容,经不断地引用,大多原句已经口语化了。我们现在只要花点时间,用点心思,多读几遍,就会喜爱上《道德经》。    其二,《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容难以把握,没有耐心读。    《道德经》的内容确实博大精深,一点不假。由于内容博大精深成为妨碍我们读《道德经》的拦路虎,也大可不必。    我们一般读者,读《道德经》,先不要把要求定得太高。一句一句地读、一章一章地读,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就会有收获。再者,读《道德经》的人很多,发表的见解也很多,但是这些观点、见解都是一家之言,并不为所有的人接受,对于一般读者就不必太在意了。如《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这句话中的“充气以为和”就令人费解,我们一般的读者不必强求准确的解释,因为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至于钻牛角尖的精准解释有专家操这份心,我们只要从生活中悟道就足够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这句话联系生活,我们可以如此感悟。“道”就是“鸡蛋”,“鸡蛋”就是“道”,一枚鸡蛋就包含有阴与阳,再给以这枚鸡蛋适当的温度就可以孵出小鸡。然后就是鸡生蛋、蛋孵鸡周而复始的循环。“充气以为和”就是指适当的温度,有了这适当的温度,就能让鸡蛋变成鸡。如此而已。    二关于我与《老子可以这样读》    我姓毕名光国,男,1956年生,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我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一个想读书而没有抓住时间的人。大凡像如此这样年龄的人,其读书经历基本相同。好读书时没有好读书的条件,好读书时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所以,没有抓住读书的大好时光。这不是推卸责任,是反省。因为,有我如此经历的人也不乏有建树。遇事自我反省,方能清醒。    其二,是一个想做事而总是以失败告终的人。我从初中毕业就开始鼓捣些事,时至今日,没有一样成功。每一件想干的事,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失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失败一次,会失去一个朋友的生活圈,失败一次,又会失去一个朋友生活圈,永远的失败,就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在我的生活圈里,没有人愿意相信我,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永远失败的人做朋友。    其三,是一个想清静却无法平静的人。永远的失败,失去所有的朋友,在我看来是一件好事——有了清净的环境。我索性不和任何入来往!这样下来,我就有了很多空闲。为了打发空闲,我认真读起书来了,认真琢磨流失的时光。看来是真正清净了,但时间一长,读的书一多,就无法平静。读《道德经》,本想借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来修炼自己,不想,无法修炼到家,最后就鼓捣出了《老子可以这样读》。    希望大家读读《老子可以这样读》,多多批评指正。    毕光国    2011年5月18日

编辑推荐

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还是有必要去研读一下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毕光国先生的《老子可以这样读》是他读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心得体会,全书共有二十讲,每一讲都有一个主题,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的问题,比如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好家庭的关系,如何把握事物规律,做到事半功倍,怎么修身养性,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素质等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子可以这样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励志 讲晦涩的道理讲得很透彻明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