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楼平 主编 页数:132
内容概要
一个伟岸的身影,从一百多年前走来,一路上,留下了无数的踪迹!
他有过大起大落,也有过大悲大喜,然而,沉淀在百年历史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他倡导的不断进取的精神。
他不会让梦想沉睡,哪怕是他在最低潮的时刻,也有那不疲的踪迹。
葵巷的晨曦,次坞的鸟鸣,石浦的老街,壶镇的山道……镌刻着他厚重的踪迹。
甲午的风云,辛亥的枪声,抗战的烽火,共和国的荣耀……镌刻着他厚重的踪迹。
金衙庄的大樟树,可以见证;大学路的小草,可以见证;西湖之畔的亭榭,可以见证——杭州安定中学(今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的百年踪迹啊,蜿蜒,漫长,厚重!
遗憾的是,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踪迹会模糊,会消失,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它,保存它!
现在,就让我们虔诚而默默地寻找吧——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寻找我们心仪已久的东西,寻找当年的踪迹。因为只有在寻觅历史的踪迹、沉浸在无限的思忆里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什么是最可贵的。我们的精神食粮,原来是优秀的文化传统!
记得一篇散文这样写道:“春天的第一朵落花掉在你的发梢,抬头寻找雁过天空的踪迹;夏日里轻摇一把蒲扇,躺在紫藤椅中闲看云卷云舒;秋夜的那一轮皓月,举杯对影,温一壶月光下酒;冬日严寒,造一间屋子,围炉夜话,茶香四溢中笑谈似水流年……”
但是,请谨记:这不是人生,这是人生的境界!
善于回顾历史,善于借鉴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人,才会发奋,才会进取,才会笑傲“江湖”!
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寻找“安定”的踪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百年老校教育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杭州七中这所历史文化名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了解其历史变迁。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再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想想他的过去,想想他的现在,想想他的未来!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想想:我曾经给过他什么?我该为他做些什么?
一个伟岸的身影,从一百多年前走来,一路上,留下了无数的踪迹!
祝愿:一百年后,这个伟岸的身影,还在路上走着,留下更多、更厚重的踪迹!
书籍目录
《百年踪迹》
导语:前世今生
敷文讲庐
历史沿革
第一章:鸿基始奠
兴学救国
校名渊源
爱国情结
第二章:励精图治
合力维持
柏园治校
现代改制
第三章:弦歌不辍
继往开来
弦歌不辍
第四章:自强不息
平稳过渡
历经曲折
务本求实
第五章:与时俱进
再创辉煌
展望未来
《百年人物》
《百年故事》
章节摘录
1957年开始,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劳动教育日益增多。 1957年秋,杭州市中学界开展整风反右运动,校内有一些同志被错划为右派。紧接着,“大跃进”运动开始,接二连三的“大搞”。1958年,继4月的“爱国卫生运动”,9月的“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后,11月又是“大鸣大放,大争大辩”,学校师生员工全都卷了进去,为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着手筹建校办工厂、农场,建立了劳动基地。 1958年,杭州第七中学被指定为杭州市招收归侨学生的学校,首批来校就读的侨生有十余名,到60年代初人数渐多。学校对侨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侨生也能遵守校规校纪,安心学习,同学校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60年9月,在“大种粮食,大种蔬菜”的号召下,学校在德清等地垦地数亩。 1961年,国家进入调整时期,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央制定了“中教四十条”,强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校领导逐步重视计划管理,集中精力抓教学,提出以“懂、会、熟、通”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以“勤学苦练,尊师爱校”为新校训。校长、教导主任不仅兼课,而且分别深入各教研组,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和下班听课,学校还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并吸收了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