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作者:王渭泾 页数:258 字数:225000
前言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万里巨川,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黄河仍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黄河是世界上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从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溢达1000余次,其间还有多次大的改道。在华北平原上北至津沽、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区,到处都有黄河改道和泛滥的痕迹,因而也有人称它为“中国之忧患”。自古以来,黄河的治理与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为了除害兴利,我国人民对黄河进行了长期的认识和治理。从大禹治水开始,历代治河专家和广大人民在长期治河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治理方略,留下了大量的治河典籍,为推动治河方略和治河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史为镜可以知成败,认真研究和总结历史上治河的经验、教训,对改进和完善今天的治河方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列举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的治河方略,分析了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治河方略的演进和发展;作者还对今后黄河治理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设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作者简介
王渭泾,男,1941年5月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61年毕业于黄河水利学院。从事水文、勘测、防洪等黄河治理工作40余年,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河南黄河河务局局长等职。当选为政协河南省委员会第八、九届常委,任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功过评说 第一节 黄河孕生 构造运动 西风黄土 大河贯通 第二节 泽被华夏 生命之水 衣食之源 文明之光 第三节 帝都兴衰 天下之中 辉煌帝京 古都沧桑 第四节 千年河患 河道变迁 改道原因 洪泛之灾 第五节 人与黄河 千秋功过 关爱黄河第二章 历代重大河事及主要治理方略述评 第一节 先秦时期 治水传说 商周河事 疏堵之辩 第二节 两汉隋唐 河情概要 重大河事 方略述评 第三节 北宋、金、元 黄河形势 重大河事 方略述评 第四节 明代治河 黄河形势 重大河事 方略述评 第五节 清代治河 黄河形势 治理概况 重大河事 方略述评 第六节 民国河务 河务与河患 近代水利科技引入与治河方略探索第三章 当代的治河成就和治理方略演进 第一节 宽河固堤确保安全 背景情况 宽河固堤方略的实施 宽河固堤的成效 第二节 除害兴利蓄水拦沙 黄河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期计划的实施 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上拦下排调水调沙 关于三门峡工程的争论 上拦的探索和认识的深化 重新关注下排措施 枢纽调节与上拦下排 第四节 黄河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背景 黄河的重大问题 治理对策 第五节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1493”治河体系 “三条黄河”建设 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 调水调沙实践 下游河道治理方略第四章 黄河下游治理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读史心得 自然环境的变迁 治河方略的演变 历史的启示 第二节 黄河的水沙失衡与河道容沙空间 水沙失衡 河道容沙空间 第三节 泥沙处理途径和行河年限预测 泥沙处理途径 行河年限估算 第四节 黄河长治久安的梦想能够实现吗 泥沙资源化 开拓输沙人海的新途径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人们逐步地发现和掌握了解读地球及其历史的方法。早在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和南宋哲学家朱熹,对化石的本质、沉积、成岩、构造变动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就有正确的认识和表述,比起欧洲出现类似的思想要早400~500年。但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系统的、科学的地球观首先从欧洲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地质力学、海底扩张和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等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不断地开启着通向地球奥秘的大门。例如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形成之后,人们通过对同位素衰变情况的测量可以相当准确地测定岩石形成的年代,这就给不同的岩层标注了时间坐标,为地球历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再如广泛分布于地球表层的沉积岩、沉积地层,也为地球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地表岩石经过风化形成的碎屑,被水流或风挟带并在海洋、湖泊或盆地沉积起来,年复一年层层覆盖,就会按年代的顺序叠加起来,有的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沉积岩。这些化石不但提供了它们形成的年代顺序,而且蕴藏了大量的古气候、古生物以及构造运动的信息,有人把它称为地质历史的书页。地质学家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面貌,判断构造运动的历史过程
编辑推荐
《历览长河:黄河治理及其方略演变》: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驻足出版资金资且出版图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