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及应用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作者:张建军,徐志修,张建中 著  页数:171  

前言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不但需要量的满足,而且需要质的保护。水资源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作为载体,接纳所产生的废污水,其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黄河水资源量的短缺和水污染加重造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客观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应更注重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要求,对黄河入河污染物控制必须在浓度控制基础上,实行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新兴领域,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学科的多个方面,融汇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工作面,其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因此,系统总结有关成果对指导今后水资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汇总归纳了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近年来在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健康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黄河健康修复目标及对策研究”和水利部1999年水利科技重点项目“黄河干流重点河段水体功能区划及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研究”等项目的资助。  全书共分为5章。第1章,通过对国内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现状调查,详细对比分析了各概念的异同点,提出了与狭义水环境承栽能力紧密联系的相关概念的层次划分结构,阐述了对指导水资源保护具有直接实际管理意义的狭义水环境承栽能力即水域纳污能力的概念及内涵,并对其特性和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第2章,简要介绍了黄河水功能区概况和水质现状。第3章,在实现了流域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有效管理基础上,研究未来黄河可供水量条件下流域主要区域入河污染物产出和控制水平,提出能够支撑流域宏观层面上合理经济发展规模黄河自净需水量,用以指导黄河水域纳污能力设计条件的选择。第4章,以黄河包头、花园口河段为研究对象,筛选确定了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承受能力,以保护黄河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目标,重点研究黄河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方法、确定条件,以及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思路和方案。

内容概要

  《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及应用》基于对河流环境系统的认识,从理论的角度界定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概念及内涵;以黄河水功能保护目标为约束条件,在充分考虑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条件下,分析论证了黄河水域纳污能力设计条件;以黄河典型河段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黄河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制定的技术原则与方法,以及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黄河水资源保护的研究和工作方向。《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及应用》可供水利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事流域、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环境需水的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水环境承载能力理论探析1.1 相关研究进展1.2 水环境承载能力概念及内涵1.3 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特性分析第2章 黄河水功能区及水质现状2.1 水功能区2.2 黄河水质现状评价第3章 黄河水域纳污能力设计条件研究3.1 自净水量研究综述3.2 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分析3.3 黄河干流纳污量3.4 黄河自净水量模型研究3.5 黄河自净需水量计算3.6 小结第4章 黄河典型河段污染物总量控制实例4.1 研究河段概况4.2 研究河段水功能区4.3 研究河段纳污现状4.4 纳污能力计算方法研究4.5 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研究4.6 小结第5章 结论和展望5.1 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利用分析5.2 黄河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5.3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水环境承载能力理论探析  1.1 相关研究进展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某些地区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及环境污染已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能够维持多久,什么是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此而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及挪威首相希伦特兰(Brundtland))。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很自然地提出了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即人们寻求的资源开发程度和污染水平,不应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各国在自己的发展战略中都作了有法律约束的规定,我国科委发布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中指出:区域的开发建设,要进行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平衡。但是环境承载能力在其定义、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仍不是十分明确,具体界定到“水环境”中的水环境承载力概念也是如此。  目前,与水环境承载力相关的定义概念较多,诸如“水环境承载(能)力”、“水域纳污能力”、“水环境容量”、“水体允许纳污量”等。但是这些概念在研究范畴、概念内涵、定量化指标、相关计算方法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1.1.1 水环境承载能力  1.1.1.1 环境容量与水环境容量  为改善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1968年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了环境容量的概念。自日本环境厅委托卫生工学小组提出《1975年环境及量化调查研究报告》以来,环境容量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以环境容量研究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日本的环境总量控制制度。欧美国家的学者较少用环境容量这一术语,而是用同化容量、最大容许纳污量和水体容许排污水平等概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河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及应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