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研究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作者:赵光耀 等编著  页数:244  

前言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愿望和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的生态观和经济观产生了重大飞跃,这种飞跃体现在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并解决全球资源开发中生态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退化对发展带来的影响。生态与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果的网络之中。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坡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关乎国家生态安全、资源整合、粮食安全,以及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面积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60%,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坡地面积占80%以上。山坡地既是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地表径流产生、汇集以及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区域。严重的水十流失不仅造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且大量洪水泥沙下泄,淤积抬高河床,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山坡地生态稳定的机理与条件、探索山坡地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对于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治理、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减少人黄泥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就“山坡地”这一特定对象而言,从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缺少配套技术的研究。因此,从山坡地的特殊性出发,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理论,建立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及实体样板,指导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的治理开发,对于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战略决策,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以及实现21世纪黄河治理的目标,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河流域第二期水土保持科研基金第四攻关课题“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该课题于1996年8月立项实施,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水土流失区山坡地生态单元的研究,提出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配套技术体系,设计可行的山坡地治理开发模式,改善山坡地的生态功能,提高山坡地生产力,并建成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向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推广。本课题围绕着山坡地生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配套技术措施、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实施等三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重点设置了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及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研究、山坡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山坡地农业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山坡地果园建设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山坡地林草植被建设与开发技术研究、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与综合效益研究6个专题。课题研究从1996年开始,2001年结束,历时6年。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山坡地生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配套技术措施、技术示范等三方面,重点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的基本特点、类型及其分布,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经济分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山坡地径流资源化开发利用、农业丰产栽培、果园建设与丰产栽培、林草植被建设等配套技术,示范基地技术与综合效益等。适于农、林、牧、水利、国土资源、环境等行业的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用做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  第一节 立题背景及研究简况  第二节 研究范围、内容及目标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第一章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治理开发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  第三节 山坡地治理开发的意义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的基本特点、类型及其分布  第一节 山坡地的概念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资源评价  第五节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分布及坡度组成情况第三章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治理开发现状  第一节 山坡地治理开发状况  第二节 山坡地开发利用面临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第三节 山坡地开发治理的经验教训第四章 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 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 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第五章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经济分区  第一节 农业气候分区  第二节 林草植被建设分区  第三节 综合治理开发分区  第四节 水土流失分区第六章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节 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  第二节 土壤侵蚀对山坡地生产力的影响第七章 山坡地径流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  第一节 雨水资源化开发利用的含义及现状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地区集流用水窖的主要类型及效益  第三节 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类型区山坡地径流资源潜力分析  第四节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径流资源高效利用及管理第八章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农业丰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  第二节 提高山坡地农业生产的途径和对策  第三节 山坡地农业丰产栽培技术措施第九章 黄土高原地区山地果园建设与丰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 山地果园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地区山地果树栽培的主要技术  第三节 技术试验示范果园建设设计  第四节 山坡地技术示范果园建设  第五节 山坡地果园建设评价  第六节 结论与认识第十章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林草植被建设技术  第一节 林草植被建设技术研究评述  第二节 不同类型区山坡地林草植被空间配置模式及品种选择  第三节 不同类型区山坡地集流、蓄水型林草植被建设技术  第四节 山坡地“三低”刺槐林更新改造技术第十一章 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与综合效益  第一节 技术示范基地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技术示范基地规划  第三节 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  第四节 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成效评价参考文献与资料

章节摘录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的基本特点、类型及其分布第一节 山坡地的概念“山坡地”一词最初出于何处无从考证,也未曾见到全面确切的概念界定。目前部分文献中将“山坡地”和“山坡耕地”、“坡耕地”等混用。我国现行《水土保持法》中规定25°为坡耕地坡度的上限,这对于山坡地的概念界定有实质性的意义。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差异性大,地貌类型复杂,宏观地貌(区域地貌)受区域大地构造控制,分为黄土高原、黄土盆地及黄土冲积平原三大类型;微观地貌(局部地貌)受局部小构造支配,按成因主要有流水侵蚀地貌,次为风蚀与重力侵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有黄土塬、黄土梁峁、黄土壕地、涧地及其各级沟谷等。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可以分为山地、丘陵、黄土塬、川地四大类。山地有高山与低山、石质山与土石山之别,更因其所在位置、形状和土质的不同而分为岭地、梁地和坡地。丘陵一般以黄土丘陵或戴有“黄土帽”的丘陵为主,分为梁地(平岗地)、塔地(圆顶丘地或金字塔状丘地)两种。黄土塬地常有岭地(分水岭)、坳地(洼地)、墒地(分水岭下完整的集水盆)、壕地(淌地以下具有沟槽的土地)、嘴(塬嘴)和畔(塬边部分)之别。川地是水系两侧冲积洪积平原或堆积平地的总称,因水系大小和上下游所处位置的不同,有大小川地、沟条地、沟掌地之别。一级以上的阶地又有坪、台之分。完整的塬地和其他高平地,常被深达1-10m的沟道所割切破坏,并将沿着洼地道路溯塬而上,分割成破碎塬、梁,进而形成塔地。梁、塔的进一步破坏,则将沿着平梁-斜梁-狭梁-塔地-圪塔等顺序演变;其斜坡地又将沿着坡-峁-坬-崖等顺序发展,最后使整个斜坡沦为侵蚀性劣地或土林状的陡壁、黄土墙和黄土柱等。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势、地貌塑造了山坡地独特的景观。山岭、丘陵、高塬为山坡地地貌的主体,构成了山坡地土地类型的基本框架。从此意义上讲,山坡地包括了除平地、沙地、水域、居民村落、道路等以外的所有土地。综上所述,我们把山坡地界定为原状坡度大于3°的土地。其基本涵义是:从宏观地貌形态讲,山坡地是指梁峁顶到梁峁缘线之间,塬边线以下区域和沟缘线至沟谷底(沟坡)区域,其实质上是指沟间地部分和沟谷地的谷坡部分;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讲,山坡地包括已经利用或改造的坡地和未利用的荒坡,包括坡耕地,梯田、荒坡(包括天然草坡地)、林坡地、裸地等;从地面坡度讲,山坡地涵盖了原状坡度大于3°的所有土地。其中,原状坡度小于25°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作物及园艺作物生产,作为种植业的劳动对象;原状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主要用于林草植被建设等,主要作为林业和畜牧业的劳动对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坡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