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古吴轩 作者:刘路 编 页数:4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人必备的历史常识》是一本旨在令读者以最清晰的思路、以最轻松的阅读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一本通读物。全书既是以年代为序的通史,在附录中又有以音序、类别为标准整合而成的专题,既方便读者阅读,又容易被掌握,实是一本集普及性读物与工具性读物于一身的著作。
书籍目录
一 远古三代 上古时代 中国最古老的人类 繁荣的史前文化 姓、氏有何区别? 开天辟地的盘古 传说中的“三皇”是哪“三皇”? 人文始祖——伏羲与女娲 迈向文明的有巢氏、燧人氏和神农氏 传说中的“五帝”包括哪五个人? 中华三祖——炎帝、黄帝和蚩尤 上古时代最著名的战争——涿鹿与阪泉之战 绝天地、掌日月的颛顼和帝喾 《史记·五帝本纪》中为什么实际记载了“六帝”? 东夷之国——太昊和少昊 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 “大哉为君”——唐帝尧和虞帝舜 最后的氏族共主——皋陶与伯益 上古“四凶” 与中原征伐不断的三苗 有母无父的“感孕而生” 禅让制——退位让贤还是千古骗局? “成命百物”——上古时期的发明 最古老的歌谣 三代 “斯文之兴,盛于三代” 轰动一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三代·夏朝 文献中的中华第一王朝——夏朝 二里头的“夏墟” 中国的普罗米修斯——鲧 治水而王的大禹 “八卿”与贵族辅政制度 五刑之始——禹刑 “当禹之时,天下万国”——夏朝的诸侯国 “禹传子,家天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传说中和历史上共有几位后羿? 太康失国与寒浞之乱 少康中兴与“能帅禹者”的帝杼 孔甲乱夏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著名暴君——桀 三代·商朝 被甲骨文验证的历史——商朝 “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成汤 商汤灭夏与鸣条之战 伊尹是忠臣还是逆贼? “祖有功而宗有德”——庙号制度 九世之乱与兄终弟及 盘庚迁殷与商朝的别称“殷” “第二个古埃及”——殷墟 武丁中兴 “举于版筑之中”的傅说 史上最早的女性政治家、军事家——妇好 囊血射天而遭雷劈的武乙 “千年积毁”的商纣王 商末“三仁”——比干、微子、箕子 攸侯喜开创了南美文明? 商朝的内外服官制度 人牲、人殉制度 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 世界最大的青铜器之国 三代·西周 浩浩宗周——周朝 兴周灭商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武王伐纣和牧野之战 “七十相周”的姜子牙 周初大分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井田制 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 周召分陕 周公制礼作乐 中国第一个治世——成康之治 昭王南征 穆王西行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 烽火戏诸侯 “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制度 金文与大篆 令人“三月不知肉味”的上古六乐二”春秋战国 东周 天子之微——东周 平王东迁 东西周分治 春秋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和三代五伯 首创霸业的吕氏齐国 庄僖小霸 首创霸业的齐桓公 “一匡天下”的管仲 晏子相齐和景公复霸 春秋霸主——晋国 曲沃代翼 晋楚争霸 晋文公称霸 继承霸业的晋襄公 引虎驱狼的海上之盟 靖康之变 宋朝·南宋 偏安的富庶之国——南宋 建炎中兴 中兴四将 黄天荡之战和郾城大捷 川陕保卫战 秦桧与绍兴和议 “等贵贱,均贫富”——钟相、杨么起义 隆兴北伐与乾道之盟 乾淳之治 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 钓鱼城之战与襄阳大战 “压山以后无中国” “丹心照汉清”的宋末三杰 辽朝 契丹与辽朝 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机 一国两制——南北面官制度 萧太后与辽圣宗 北辽和西辽 西夏 党项与西夏 正式建国的李元吴 金朝 女真与金朝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南征名将金兀术 世章之治 金长城 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大理国与哈喇汗王朝 云南佛国——大理 西北边陲的哈喇汗王朝 五代两宋时期的文化、科技与经济发展 程朱理学 盛极一时的全真教 唐宋八大家 抗金诗人陆游 婉约与豪放并重的宋词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瘦金体 《清明上河图》 景德镇窑与五大名窑 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沈括的《梦溪笔谈》 古代“海关”市舶司 古代游艺场所瓦肆 最早的纸币——交子 最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七 蒙元时期 蒙古汗国 规模空前的大陆帝国——蒙古汗国 统一蒙古的成吉思汗 黄金家族 席卷亚欧的蒙古西征 承上启下的耶律楚材 蒙古四大汗国 蒙古昌盛时期的大汗——蒙哥 元朝 马上治天下——元朝 再统中华的元世祖忽必烈 影响至今的行省制度 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元朝的民族等级政策 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提倡儒学的元仁宗 南坡之变 红巾军与元末农民战争 元朝的文化与科技 元曲与关汉卿 最早的蒙古史《蒙古秘史》 科学家郭守敬 元朝三大农书 乌泥棉之母黄道婆 欧洲了解东方的使者——马可·波罗 北元和鞑靼、瓦剌 残元政权——北元 鞑靼 达延中兴 俺答汗 察哈尔部和林丹汗 瓦剌八 明清时期 明朝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明朝 吏治清明的洪武之治 明初三杰 胡惟庸案 靖难之役 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 内阁和翰林院 明朝地方行政 三法司、《大明律》和《大诰》 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 厂卫制度 太监、宦官与二十四衙门 赋役黄册 思想的桎梏——八股文 明十三陵 奴儿干都司 仁宣之治 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 明长城与九边 夺门之变 弘治中兴 皇庄与刘六、刘七起义 大礼议 庚戌之变 抗倭之战与戚继光 青天海瑞 权奸严嵩 俺答封贡 万历中兴 江南资本主义萌芽 万历三大征 东林党与阉党 反矿税监斗争 三案 勤政的亡国之君崇祯帝 三饷 蓟辽督师袁崇焕 李白成与明末农民战争 抗清政权——南明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文化与科技 陆王心学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古典小说的兴起——明朝小说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利玛窦与徐光启 清朝·清朝前期 夕阳余辉——满洲和清朝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八旗制度和绿营兵 萨尔浒之战 皇太极与多尔衮 剃发令、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康雍乾盛世 君主专制最高发展——军机处 摊丁入亩 王朝的沉寂——文字狱 闭关政策和马戛尔尼访华 三藩之乱 理藩院 统一蒙古 平服回疆 统辖西藏 土司叛乱与改土归流 抗击俄罗斯 “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朝·文化 修毁参半的《四库全书》 二十六正史 古典小说的巅峰——清朝小说 扬州八怪 乾嘉派与桐城派 梅文鼎附录 鄢陵之战 晋楚平分天下的弭兵之会 春秋霸主的肢解——三家分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 楚庄王问鼎中原 人类最早的“减肥”记录 东南首霸——吴国 吴楚争霸 吴王闻闾称霸 “此头须向国门悬”的伍子胥 盛极一时的东南强藩——越国 吴越争霸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儒商鼻祖——范蠡 成汤遗邦——宋国 霸业难成的宋襄公 礼仪之邦——鲁国 三桓分鲁 曹刿论战 初税亩 夹谷之会 从准霸主到战争集结地——郑国 春秋小霸郑庄公 子产改革 最后灭亡的诸侯国——卫国 卫懿公好鹤失国 幽蓟古国——燕国 白狄强藩——中山国 战国 七国争雄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文化昌盛的田氏齐国 田氏代齐 威王大治 齐秦东西相帝 讽齐王纳谏的邹忌 四方皆战的魏国 李悝变法 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五国相王 赵氏遗孤——赵国 胡服骑射 将相和 令六国大震的长平之战 山东六国最后的长城——李牧 毛遂自荐 义不帝秦的鲁仲连 七雄之末——韩国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并吞齐国的燕昭王 乐毅破齐 郡县制 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老庄道家 孔孟儒家 “兼爱”“非攻”的墨家 “依法治国”的法家 “白马非马”的名家 重农主义的农家 合纵连横与纵横家 五德终始与阴阳家 集诸子之大成的杂家 不入流的小说家 诡道之学的兵家 屈原与楚辞 《春秋》三传 《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 《甘石星经》和《周髀算经》 兆域图和《山海经》 工匠祖师鲁班 中医的开辟——扁鹊和《黄帝内经》三 秦汉时期 泰国及秦朝·秦国 西部霸主——秦国 秦晋争霸 秦穆公称霸西部 五投大夫百里奚 商鞅变法 开疆拓土的惠文王与昭襄王 远交近攻 秦国及秦朝·秦朝 中国第一个统一帝国——秦朝 千古一帝秦始皇 嫪毐之乱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灭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措施 皇帝与三公九卿 《秦律》 焚书坑儒 秦长城 前后两相——吕不韦与李斯 秦朝四将——白起、王翦、王贲、蒙恬 徐福是否真的去了日本? 沙丘之变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始皇陵 统一天下的三大水利工程 秦汉之际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 “威加四海,还歌大风”的汉高祖刘邦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约法三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楚汉战争 汉初三杰 汉中对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楚汉战争版的“三分天下”之谋 成皋鏊兵 背水一战——井陉之战 四面楚歌,霸王末路 汉朝·西汉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 异姓诸侯王问题 皇帝的父母 从困境到和亲——汉初对匈奴的政策 吕后称制与周勃安刘 文景之治 尾大不掉的王国问题 “清君侧” 汉武盛世 中朝与外朝 纪年改革——年号制度 郡国制度 察举制度 古代最高学府——太学 编户齐民 桑弘羊的新经济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匈战争 西域与丝绸之路 平定诸越 朝鲜降汉与汉四郡 “归来望思”——巫蛊之祸 “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轮台罪已诏》 昭宣中兴 麒麟阁十一功臣 昭君出塞 衍圣公 新朝 王莽改制 篡位前兆——九锡 “绿林好汉”的来历——绿林、赤眉起义 汉朝·东汉 豪强地主政权——东汉 光武中兴 云台二十八将 史上脖子最硬的县令 明章之治 班超经营西域 东西两大帝国的首次接触 走马灯一样的外戚宦官政治 豪强地主 中国最早的“学潮”——太学清议 党锢之祸 羌人起义 汉朝·两汉时期的文化与科技 经纬之学 无神论的先驱——王充的《=论衡=》 佛教的传人——“伊存授经”与“永平求法” 道教的兴起 汉赋和乐府诗 “史风汉”——《史记》与《汉书》 造纸术的发明 文理双全的张衡 最早的算学著作——《九章算术》 《神农本草经》与医圣张仲景 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杜诗水排 马王堆汉墓与金镂玉衣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 三分天下——三国时期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起义 董卓与李傕、郭汜之乱 东汉末年到底有多少诸侯?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曹操 “折而不挠”的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 “隆中对”与“三分天下”之策 “二分天下”之策 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 世族权力垄断之始——九品中正制 屯田制 “出师未捷身先死”——六出祁山 建安文学 “巧思绝世”的发明家——马均 “外科圣手”华佗 两晋十六国时期·西晋 短暂的统一——晋朝 “有雄豪志”的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太康繁荣 石崇与王恺斗富 八王之乱 中原的沦陷——永嘉之乱 占田制课田制户调制 国子学 两晋十六国时期·东晋 门阀王朝——东晋 晋室中兴 晋明帝的“规模弘远” 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 功败垂成的东晋北伐 门阀之乱 苏峻、祖约之乱 侨置郡县与土断 孝武中兴 淝水之战 北府兵 孙恩之乱 乌衣巷中的王、谢 两晋十六国时期·十六国 “胡亡氐乱”——五胡十六国 西晋民族问题 流民建立的成汉 攻灭西晋的汉赵 胡汉分治 统一中原的后赵 “姑苏慕容”的真实历史 尊奉晋室的前凉 抗拒诸胡的冉魏 统一北方的前秦 苻坚和王猛 羌国后秦 河南国西秦 河西走廊的后凉 河湟之地的南凉 西域强国北凉 唐朝先祖西凉 黄龙国北燕 欲“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胡夏 两晋十六国时期·文化与科技 魏晋玄学与清谈 两晋高僧 竹林七贤 《三都赋》与洛阳纸贵 田园诗人陶渊明 陈寿与《三国志》 钟王书法 “三绝”顾恺之 《禹贡地域图》与《水经》 数学家刘徽 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时期 南北对峙——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南朝 衣冠士族的江南——南朝 江南盛国南朝宋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 “金戈铁马”的刘裕北伐 元嘉之治 短命的南齐 齐高帝萧道成 永明之治 佛国梁朝 梁武之治 南朝之殇——侯景之乱 空前的文化浩劫——江陵焚书 苟延残喘的陈朝 “江左诸帝,号为最贤”的陈霸先 南朝四大名将 南北朝时期·北朝 胡琴喋柳的中原——北朝 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 道武皇帝拓跋珪 太武灭佛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 尔朱荣与河阴之变 东魏 高欢奠基北齐 西魏 宇文泰奠基北周 北周武帝改革 最柔弱的大漠霸主——柔然 南北朝时期文化与科技 达摩祖师与佛教禅宗 三武一宗之厄 云冈、龙门石窟 范缜的《神灭论》 《文选》与《文心雕龙》 “高于六朝诸人”的《后汉书》 最早的综合性地理专著——《水经注》 祖冲之的科学贡献 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五 隋唐时期 隋朝 “兴也勃焉,亡也勿焉”的隋朝 开皇之治 功过隋炀帝 “文武大略,明达世务”的高颎 三省六部制度 “疏而不失”的《开皇律》 科举制度与国子监 隋朝大运河 隋朝崩溃的导火线——三征高丽 三下流球 空前绝后的隋末农民战争 唐朝·初唐 盛世诗国——唐朝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租庸调制 府兵制 永徽之治 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唐律疏议》 武周革命 唐朝·盛唐 中华帝国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 开元名相“姚宋” 天宝危机 节度使 安史之乱 中兴名将郭子仪 唐朝·中唐 宦官专权——南衙北司之争 “天下尽裂于方镇”——藩镇割据 两税法 永贞革新 元和中兴 牛李党争 唐朝·晚唐 甘露之变 会昌中兴 大中暂治 “冲天”“均贫”——黄巢起义 唐朝·民族关系与外交 六都护府 横贯亚洲大漠的突厥 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 雪域赞普国——吐蕃 苍山洱海之国——冉冉 海东盛国——靺鞨与渤海国 中日友谊——鉴真与阿倍仲麻吕 玄奘西游 怛罗斯之战 唐朝·文化与科技 佛教的鼎盛 敦煌莫高窟 道教的兴旺 基督教的传人 浩浩唐诗 “韩柳”与古文运动 《史通》与《通典》 颠张醉素,颜筋柳骨 阎立本与吴道子 唐三彩 梨园与李龟年 《茶经》 雕版印刷 首测经线长度的一行 《唐本草》与药王孙思邈 曲辕犁和筒车六 五代两宋时期 五代十国 “下克上”的五代十国 朱温篡唐建后梁 称雄五代的沙陀突厥 朱李争霸与后唐灭梁 明宗小治 后晋与幽蓟十六州 后汉和北汉 奠定统一的后周 十国·南吴 十国·前蜀 十国·吴越 十国·南楚 十国·闽 十国·南平 十国·后蜀 十国·南唐 十国·南汉 宋朝·北宋 文人的黄金时代——宋朝 太祖太宗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烛影斧声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均贫富”——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辽战争与澶渊之盟 抗辽世家杨家将 咸平之治和寇老西儿 仁宗盛治 范仲淹庆历新政 铁面无私包青天 王安石变法 《水浒传》中的英雄
章节摘录
一 远古三代 上古时代 中国最古老的人类 【巫山人】生活在距今约240万年—180万年前,可能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85年发现于重庆巫山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传统上认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1965年5月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 【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15万年—110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1964年发现于陕西蓝田公王岭。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1921年发现于北京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已会使用自然火。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址最丰富的遗址。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1933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部山顶的一个洞穴内。己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繁荣的史前文化 【半坡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年—6000年前,遗址在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1954年开始发掘。遗址北端为氏族墓地,西南为居住区,东北为制陶窑场。窑场、墓地和居住区之间有大壕沟。出土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陶器上绘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部分学者认为,半坡文化与史书中所记载的炎帝氏族有关。1958年,在遗址上建立了半坡博物馆。 【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前,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1973年开始发掘。有较成熟的木构技术,陶器为黑陶。发现大量稻谷遗迹,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遗址发现一口水井,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水井。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距今约6000年—5000年前。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红陶上绘制几何图案或动物花纹,故名彩陶文化。经济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家畜。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距今约6000年—4000年前。1959年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遗址在堡头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带。主要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有氏族公共墓地,各墓之间随葬品多寡悬殊。晚期墓葬中有男女合葬现象,说明可能已进入父权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多而精致。陶器以灰陶最多,红陶次之,黑陶和白陶各占一定的比例,有少数彩陶。是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前身。 【屈家岭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距今约4500年前。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高圈足镂孔豆等为其特征。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能种粳稻,并饲养家畜。 【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距今6000年—5000年前。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分布于辽河流域。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向父系氏族过渡。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部分磨制和打制的石器。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4000年前。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有较精致的磨制石器。使用的陶器为轮制,以灰陶为主。其代表器物为薄胎晶亮的黑陶,故又称黑陶文化。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较发达的畜牧业。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5000年—4000年前。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农业犁耕稻作,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遗址内有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 姓、氏有何区别? 【姓】母系氏族公社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应运而生。“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氏】由于人口不断繁殖,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分解,遂由姓衍生出一系列分支“氏”。父系氏族公社时,姓、氏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国家产生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最初,有氏者称氏不称姓,以示尊重。如周公旦、姜太公,不应称为姬旦、姜尚,而应称为周旦、吕尚。春秋战国时,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 开天辟地的盘古 【盘古氏】传说天地混沌中,历经一万八千岁,终于天地开辟。混沌初开之时产生两种物质:轻而清者不断上升,每天升一丈;重而浊者不断下降,每天降一丈。久而久之,形成天地。盘古氏也伴随着天地形成而成长,每天长高一丈,直至顶天立地,撑在天地之间。他死后,身体的各个部位,变成自然万物。这个创世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吴国徐整所著《五运历年记》和《三五历记》。 传说中的“三皇”是哪“三皇”? 【三皇】“三皇”有多种说法,具体为:(一)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二)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三)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四)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五)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六)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七)天皇、地皇、人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贞索隐)。 人文始祖——伏羲与女娲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羲皇。相传他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氏成婚,生儿育女,定嫁娶,正姓氏,社会从血缘家族向氏族家族过渡;又结绳为网,进入渔猎经济生活;始作八卦,创立历法,制琴作乐。被称为人文始祖。一说即太昊。(另见“太昊”。) 【女娲氏】多见于神话传说。相传她人首蛇身,与其兄伏羲氏成婚,生儿育女;又传以黄土造人。神话称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相争,失败后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她为保护人类,炼七彩石补天。有学者认为,女娲氏是上古部落,风姓,或妘姓。女娲神话是母系社会的神话反映。 迈向文明的有巢氏、燧人氏和神农氏 【有巢氏】又称大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人。人类穴居野外,受野兽侵害。他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类才由穴居到巢居。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巢居的情况。 【燧人氏】又称燧人。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人。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被今人誉为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神农氏】一作烈山氏、厉山氏。相传他发明了农业,社会进入削耜翻土、磨蜃而耨的生活,并进而开始饲养家畜;又用药材治病,为中医药学的开山鼻祖;并从事原始制陶业和纺织业。据古史传说,当时妇女所生的子女只能认知其母,不知其父。人们不需刑政而能自治。一说神农氏即炎帝。(另见“炎帝”。) 传说中的“五帝”包括哪五个人? 【五帝】“五帝”有多种说法,具体为:(一)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世本》《大戴礼·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二)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四时纪》《淮南子》;(三)太昊、炎帝、黄帝、少昊、共工(《左传·昭公十七年》);(四)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帝王世纪》《尚书序》);(五)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皇王大纪》);(六)黄帝、少昊、帝喾、帝挚、帝尧(《道藏·洞神部·谱录类·混元圣记》引梁武帝)。 中华三祖——炎帝、黄帝和蚩尤 【炎帝】炎黄联盟、华族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又作厉山氏。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相传母为有氏女登。原居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与黄帝同出少典氏。蚩尤作乱,与黄帝联合,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说陕西华县)大破蚩尤。继而转为对抗,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陕西华县附近)为黄帝所败,形成以黄帝为首的炎黄部落联盟。一说炎、黄先战于阪泉,而后组成联盟击败蚩尤。此后,在联盟内部,炎、黄两系势力继续争夺领导权。一说炎帝即神农氏。(另见“神农氏”。)与黄帝、蚩尤并称“中华三祖”。 【黄帝】炎黄联盟、华族姬姓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以云为官。相传母为有氏附宝。原居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与炎帝同出少典氏。蚩尤作乱,与炎帝联合,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说陕西华县)大破蚩尤。继而转为对抗,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陕西华县附近)败炎帝,合并为一,形成以他为首的炎黄部落联盟。一说炎、黄先战于阪泉,而后组成联盟击败蚩尤。此后,在联盟内部,炎、黄两系势力继续争夺领导权。其时发明甚多,后人称他“能成命百物”。至春秋后期,随着五行、五方观念的发展,“黄帝”称号成为华夏(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与炎帝、蚩尤并称“中华三祖”。 【蚩尤】九黎族首领。相传有兄弟81人,个个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发明兵器,骁勇善战。(另见“蚩尤作兵”。)黄帝联合炎帝出师征讨,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一说陕西华县),他战败被杀。据史书记载,他为暴君,一说为贤相。相传死后,兵器染血,变成枫树。与炎帝、黄帝并称“中华三祖”。 上古时代最著名的战争——涿鹿与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五帝初,炎黄部落联盟击败九黎族的战争。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战争。初称“冀州之野”大战。相传炎帝末年,九黎首领蚩尤集结81个支族作乱。炎帝与黄帝结为部落联盟,并联合熊、罴、狼、豹、雕、龙、鸮等部,对抗蚩尤。双方战于冀州之野。传说蚩尤造大雾,使黄帝军迷失方向;后黄帝命风后发明指南车,斩蚩尤而取胜。战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关于大战的地点,先秦古书称在“冀州之野”,《史记》首称“涿鹿”。传统观点认为,涿鹿在今河北涿鹿;近年有人指出,战争发生在今陕西华县附近。 【阪泉之战】五帝初,炎黄部落联盟内部黄帝击败炎帝、夺取联盟领导权的战争。相传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在阪泉之野(今河北涿鹿东南,—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交战。经三次激烈战斗,黄帝获胜。一说发生于涿鹿之战前,黄帝击败炎帝后,双方结为联盟,由黄帝领导。该战暂时确立了黄帝在炎黄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但此后炎、黄两系的争斗始终不断。 绝天地、掌日月的颛顼和帝喾 【颛顼】炎黄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号高阳氏。黄帝之孙。下分8个氏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地天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 【帝喾】一作帝俈。炎黄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号高辛氏。黄帝曾孙,颛顼之侄。下分8个氏族。活动据点在亳(今河南偃师西),继颛顼后再度击败共工氏。能掌三辰(日、月、星)以利民,取地之材而节用,对“观时”“治气”发展农业生产均有所贡献。周祖弃、商祖契、唐帝尧、帝挚均为其子。 《史记·五帝本纪》中为什么实际记载了“六帝”? 【帝挚】炎黄联盟首领。号青阳氏。帝喾长子。继帝喾而立,封异母弟放勋(尧)为唐侯。才干平庸,未能妥善施政;而尧颇得民心,遂禅位于尧。一说因荒淫无度,被诸侯所废;另一说他死后,尧才继位。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并称,但未列入“五帝”。 东夷之国——太昊和少昊 【太昊】一作大皞、太皞。东夷部族首领,一说是五帝之一。风姓,以龙名官。活动中心在陈(今河南淮阳),后转趋济水流域。其后代建立了任、宿、须句、颛顼等国家。与后起的少昊并称“两昊”。一说太昊即伏羲氏。(另见“伏羲氏”。) 【少昊】一作少皞。东夷部族首领。号金天氏。以鸟为图腾。继太昊而起,活动中心在奄(今山东曲阜),下分24小支,分布于今山东半岛大部,与太昊活动地区相连。因宗支繁衍,迤及于今苏北与江淮之间地区。商朝是他的直系后裔。与太昊并称“两昊”。 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 【共工氏】炎帝后裔。黄帝时水官。相传人面蛇身赤发。其子后土能平水土,被祀奉为社神。活动中心在所谓“九州”,地当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地面向东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倾倒,从此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大江大河由西向东奔流。其部族与帝喾、尧、舜皆有争斗。唐虞之际,与鲧、驩兜、三苗合称“四凶”,被舜流放至幽陵,并以恶号称其为穷奇。(另见“四凶”“穷奇”。) 【祝融氏】一作祝诵、祝和。颛顼后裔。分为8姓。帝喾时任火正,功勋卓著,因“能光融天下”,故帝喾叫他“祝融”。由于以火施化,被人们奉为火神。其活动地区原在今河南郑州一带。共工氏作乱,受帝喾命平定,反而被共工所杀。其弟吴回代为火正,最终平定了共工氏。其后嗣失职南迁,降居在江水,与蛮族杂居。其中,芈姓一系,为楚国祖先。 “大哉为君”——唐帝尧和虞帝舜 【尧】炎黄联盟、陶唐氏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伊祁氏、伊耆氏,史称唐尧。帝喾子,黄帝五世孙。帝挚时封唐侯。原居冀方(今河北唐县一带),后迁晋阳(今山西太原)。任首领后,再迁平阳(今山西临汾),以唐为号。曾设天文官,掌管历象,命羲、和专职专任。常向四方部落首领征询意见。命鲧治水,推舜为继承人。一说他晚年势衰,为舜所囚,被迫让位。 【舜】炎黄联盟、有虞氏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姚姓,一说妫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颛顼之后。活动据点在虞(今河南虞城北)。少时家贫,为父亲瞽叟、继母和同父异母弟象所谋害,但仍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善。后尧经考察,以他为继承人。他即位前后,剪除“四凶”;使禹平水土,契管人民,益掌山泽,弃主农业,皋陶执掌刑法,伯夷主持礼仪,垂担任工师,龙主管接待宾客;又以“八元”掌土地,“八恺”管教化;并选用各部人才,扩大设官分职。后因禹在治水后威望和权力不断增长,终于让位于禹。一说他遭禹流放,死于南方苍梧(今湖南、广西交界地带之野),葬零陵。
编辑推荐
《中国人必备的历史常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不朽史诗。仰盘古女娲创世造人,赞秦皇汉武丰功伟绩,畏蒙古帝国不可一世,叹康熙乾隆盛世夕阳。《中国人必备的历史常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分为远古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蒙元、明清八章,全面收录华夏文明自巫山猿人至鸦片战争前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人必备的历史常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一部浩瀚襟怀的思想洪炉。稷下诸子的百家争鸣,东汉太学的宫门请愿,达摩、重阳的竞相争盛,明末三贤的开明君权。《中国人必备的历史常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择要收录了三教九流的思想大成,让您浸染在中华文化的胆智与韵香中,传承几千年来国士无双的中华精神。 《中国人必备的历史常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一部脉络清晰的变迁记录。古代氏到底有什么区别?中国有多少治世盛世?三公九卿怎么就变成了内阁军机?考试制度是怎样形成的?本书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历程中,穿插不同代的社会变迁,给您更多的历史启迪。 《中国人必备的历史常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一部真实立体的画卷图册。全书130余幅历史图片,真实还原人物形象和历史场景,让您读历史更直观,更亲切。 《中国人必备的历史常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一部方便快捷的历史词典。便利的词条音序索引,为您快速定位您要查找的历史知识,历史图书中的陌生名词不再云里雾里,古装剧、历史小说的史实疑惑为您瞬间一扫而空。 “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李世民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贝奈戴托·克罗齐 “不管历史怎么发展,有一条是永恒的,那就是人性。” ——易中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