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作者:方刚  页数:3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媒体报道,过去20
多年间的“高考状元”,工作后都成绩平平,而那些昔日的“中等生”,许多人却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方刚博士新作《我的孩子是“中等生”》,记录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小学毕业,12
年间走过的路。作为心理学教授、社会学博士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长的?全书通过一个个成长中的小故事,引导我们一起思考关于快乐、规训、成长、亲情、爱的话题。

作者简介

方刚,学者,作家,社会学博士,应用心理学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男性解放学术沙龙召集人。在国内外出版著作50余部,在台湾出版有8卷本文集。著有《中国多性伙伴个案考察》《转型期中国的性与性别》《社会学家的两性辞典》等。近年来关注子女教育问题,倡

书籍目录

自 序
宠爱孩子,就让他做“中等生”吧!
温馨絮语
第一章 大于负一,小于等于零
 做一个快乐、智慧的女性主义者
 为什么生你
 爸爸的理想和痴想
 希望你是女孩儿
 教养
 读什么书
 如何做学生
 性问题
 打猎去?
 布老虎
 你将是“精神贵族”
 与你告别
 温馨絮语
第二章 大于零,小于等于一
 成长印迹
 襁褓里的孙子
 做一个男性解放主义者
 男人这个性别
 名字的寓意
 游戏无模式
 “好爸爸”
 想哭就哭
 抛弃性别歧视
 卸掉期望的重轭
 孩子带来的启示
 妻子想生男孩儿
 产房外的表情
 布娃娃
 儿子的婴儿期教育
 温馨絮语
第三章 大于一,小于等于二
 成长印迹
 把菜刀当玩具
 使劲儿地娇宠他
 “我们爱你”
 温馨絮语
第四章 大于二,小于等于三
 成长印迹
 入托前后
 不开启的贺卡
 老奶奶的承诺
 批评名著
 赞美他
 协商
 一大于二
 “贵族幼儿园”
 准备好了再做父母
 男孩子的第二次“断乳”
 “这叫阴茎,你也有呀”
 和孙子一起玩
 温馨絮语  
第五章 大于三,小于等于四
 成长印迹
 “大饼”与“讨厌鬼”
 死亡话题
 自由地涂画
 和孩子玩
 漆黑的晚上
 宠爱教育
 儿子的“谎言”
 一位网友的质疑
 防盗门与小号
 带谁去旅游
 妻子写的故事(2则)
 “漂亮的小熊”
 儿子的消费经
 温馨絮语
第六章 大于四,小于等于五
 成长印迹
 儿子与书
 你幸福了吗
 与儿子同眠
 鼓励的作用
 学习维权
 告诉我,但不要打我
 睡前游戏
 “非典”时期的快乐爸爸
 心永远悬着
 我喜欢你
 “学生银行”事件的“另类观点”
 裸女玻璃门与儿子的性教育
 温馨絮语  
第七章 大于五,小于等于六
 成长印迹
 重视任何一点点“反常”
 把不喜欢的事变成游戏
 孩子不会“捣乱”
 一次闲聊中的理念熏陶
 压岁钱与权利
 “虚荣心”也值得鼓励
 小小年纪的维权意识
 不要误解孩子
 他只会问到这里
 与陌生人相遇
 “父幼月”
 老小孩儿和小小孩儿
 别拿孩子撒气
 我们的教育理念错了吗?
 “打人”事件
 比较三个幼儿园的“资质”
 两位母亲教育理念的冲突
 妈妈写给儿子的信
 在幼儿园最后一周的故事
 亲子之情可以治病
 温馨絮语
 奶奶的温馨絮语   
第八章 大于六,小于等于七
 成长印迹
 混乱的一天
 全身心和孩子玩
 第一次犯错误
 自己做决定
 小标兵
 漫画大师的签名
 “妈妈爱……”
 信任
 退伙事件
 没有私家车
 分床
 涵养
 惭愧
 温馨絮语  
第九章 大于七,小于等于八
 成长印迹
 挨批
 惩罚与奖励
 美术老师
 头破了
 头又破了
 “两面派”
 控制不住
 暴露法
 担忧的心
 尊重
 一点进步
 摘梨
 自我记录
 故事大王的诞生
 “劳技中心”的收获
 教训 我的航海舰队
 冬天哪儿去了
 我的悔过
 温馨絮语
第十章 大于八,小于等于九
 成长印迹
 渐入主流
 儿子要评“三好”
 爸爸去台湾
 寄希望于孩子
 “退化”
 自我记录
 等爸爸回家
 爸爸的礼物
 哥哥来了
 爸爸真烦人
 数学日记
 愿意长大的我
 同学生病了
 香山拾瓶子的老人
 温馨絮语  
第十一章 大于九,小于等于十
 成长印迹
 阅读的潜力
 心灵之桥
 劣质巧克力
 多能说呀
 求您了……
 和孩子一起旅游
 旧词新解
 自我记录
 我的老师
 我们的“自留地”
 我收获了学习方法  
 月到中秋
 和奶奶在一起
 我爱迪迦?奥特曼
 胡同游
 冰上游戏
 压岁钱
 我病了
 春游
 搭纸塔
 心手相连度六一
 温馨絮语  
第十二章 大于十,小于等于十一
 成长印迹
 儿子教会我游泳
 AA制聚餐
 上课外班
 拼图的启示
 当上中队委
 谈人生
 单纯
 滑轱辘鞋
 实习老师
 树枝爱好者
 做家务
 性别教育
 自我记录
 我的爸爸
 我和长辈比童年
 打雪仗
 校园的成长
 妈妈的爱
 职业体验
 “专家”
 六一演出
 温馨絮语  
第十三章 大于十一,小于等于十二
 成长印迹
 谁的错
 师生角色
 矛盾
 “新怀疑主义”
 循环日记
 对儿子发火
 不会宠坏
 放弃奥数课
 露台上的男孩
 浸泡英语
 男孩子的游戏
 H1N1 来了
 “食物联合国”
 绯闻
 冲冠一怒为孩子
 家长各有苦心事
 我和儿子的对话
 抗争的结局
 胜利的战斗
 零用钱
 儿子的恶作剧
 想象分别
 给后代的告诫
 温馨絮语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但是,妻子只是含蓄地表明了态度,那老师的怨气没有减弱,妻子也不敢多说,怕班主任生气了会转嫁怒气给孩子,最后还表示了歉意。放下电话,妻子越想越气,觉得这老师如此向家长发泄怒气,真是不可理喻。再加上儿子多次说吃不饱饭,一怒之下便给儿子退了午餐。于是,每天中午妻子都很辛苦地接儿子回家吃饭,这样接送了将近一个学期。后来,从别的家长那里了解到,午餐中没有辣菜了,而且每天接送实在不方便,妻子决定再给儿子在学校订餐。没想到,又遇到了麻烦。妻子先是和儿子的班主任老师说了,要恢复午餐,就是那个打电话来的班主任。她说可以,但是,迟迟不让儿子交费,说要等到一个月的开始。等到了那月开始,仍然向后推,仍然没有让儿子交费。妻子感觉不对,打电话给送餐的公司,那公司说,只需要提前几天就可以订餐,不用等到月初。妻子怀疑是那班主任从中作梗,再找到班主任,说明自己问过送餐公司了,班主任让她直接到学校财务处交费。去了之后,财务处的人听说是给儿子交午餐费的,说:“我去趟洗手间,马上回来。”一去20多分钟,不见人回来,妻子更加感觉不对劲。她让财务处其他的人帮助收费,或者找刚才那人回来,但别人都不愿意管。于是,妻子愤怒了,终于爆发了,她站到楼道里大声喊了起来:“我们来交费,等到什么时候呀!去厕所要去多久呀!”她刚开始喊,旁边办公室的门就立刻开了,说去厕所的那个财务处的人推门出来,说:“我这就给你办!”如果是别的地方,妻子可能会直接找到最高领导讨个说法,但是因为担心老师被进一步惹恼了,以后对孩子不好,只能忍气吞声。妻子回来后对儿子说:“为了你,妈妈受多少委屈呀……”

后记

在儿子出生之前,我便开始记录与他有关的经历与思考。儿子6岁读小学的那年,我出版了一本《宠爱孩子》,作为送给他的礼物。当时我说,会在他小学毕业,开始读中学那年,再写一本书作为一个纪念。儿子很看重这件事,小学毕业前后便一直催促我。文稿他还进行了“审阅”,甚至提出过“修正意义”,他说:“你写老师不喜欢我,是不对的。很多老师喜欢我,有的老师还特别喜欢我,总训我的老师,有的时候也喜欢我……”我原本计划,写完这本,就不再写了。儿子以后的成长,由他自己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来记录。但是儿子不答应,缠着我,让我答应再写。于是我便答应他:再写6年,写到他18岁去读大学。那时,孩子就是成人了。转念一想,能够一直记录和儿子的成长岁月,岂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要感谢儿子让我一直写下去呢。本书也收录了《宠爱孩子》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回首这12年多经历的点点滴滴,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十几年前的一些设想,后来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些被后来的岁月印证,设想变成了现实。读着这12年多不同阶段的记录,仿佛又一次经历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体验着苦辣酸甜。性格决定命运,有时也会决定自己孩子的命运。从孩子出生前,我们对孩子人生的想象,到后来的一个个或大或小的事件,与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紧密的关系。孩子受到很大挫折的时候,我有时会担心:是不是我。错了,我害了孩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1条)

 
 

  •   很高兴看到方刚博士的这本《我的孩子是“中等生”》的出版,这是一本敢于与传统教育叫板的图书,但却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一起思考关于快乐、规训、成长、亲情、爱的亲子教育图书。书中帮助许多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更帮助更多的孩子在自己童贞的世界里无忧无虑的成长。
  •   其实,在做妈妈之前就已经看过《哈佛女孩刘亦婷》、《卡尔威特的教育法则》。对于前者,我觉得刘亦婷的妈妈做得很好,而卡尔父亲的教育则太过于严厉。在做了妈妈后,我更有了一种领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孩子过得已经太辛苦了,作为家长,既然无力与整个体制抗衡,但是又何必给孩子更多的压力呢?我给自己订下的目标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读了《我的孩子是“中等生”》,我非常欣喜,这本书是我迄今读过的最具实际意义和操作意义的教育书籍。方一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说我们的孩子会遇到,即使是我们小时候也同样经历过,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时候,我们的父母可以用方一父亲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解决,也许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种状态。
    非常赞同方刚在引导儿子阅读上的做法。我和老公都是喜欢读书的人,在回忆我们是怎样爱上阅读这件事情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小时候,常常看见爸爸捧着一本书在读,我非常好奇,也拿一本书来读,可是我一个字也看不懂,不明白他为什么看得那么津津有味,但是,在我的脑海中却已经刻下了“读书”这个画面,因此,当我识字以后,就开始疯狂地读小说了。在小学时就已经看过梁羽生、金庸的许多武侠小说,因为这是我爸爸的最爱,他还带我去租书看。
    这本书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华而不实的教育理念,非常实在,我已经购买了一本,而且推荐给了5个作妈妈的同事,她们也是如获至宝。
    强烈推荐每个父母看这本书,试着去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   在产假尚未结束的时候,曾在同学的热情推荐下购得池莉的《来吧,孩子》一书,说是对孩子的教育很有指导意义。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之后,却对此书颇不以为然(在此先对该?学表示一下小小的歉意)。在《来吧,孩子》一书中,我看到的仅仅是一位骄傲得几乎有点自恋的母亲在不断地夸耀自己的孩子,夸到了天上有地下无的程度。而细细分析她的教育方式,很少有具体可感、实操性强的参考,尤其让人觉得别扭的是,全书当中对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几乎只字未提,反倒是在字里行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自己孩子的父亲充满了不满甚至是轻视——我实在无法想象,这如何能够给予一个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呢?
    最近,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的“沁幽轩”已经杂草丛生。为了积极调整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比较抑郁的心情,近来看了不少书,其中就读到了方刚的《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一书,自觉受益匪浅。虽然也是妈妈写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可感觉和《来吧,孩子》一书不可同日而语。尹建丽是首先是一位父亲,其次是一位老师、教育学者,还是一位作家,所以此书写来让人感觉是亲切感人,朴素生动。最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不是抽象空洞、让人看时心服口服、看完之后却不知所从的理论,而是具体可感的、有着很强实操性的方式方法。他没有刻意夸耀自己的孩子多么优秀,仅仅是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以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应有的适度的骄傲和自豪去讲述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探索和经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过教育方式不当的时候,他的孩子也有“不听话”、“顶牛”的时候,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时候,他的教育方法才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毕竟,没有那一位成功的父亲是天生的,他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一路同行的。只不过,方刚走得比很多家长要顺利和坦然,因为他一直怀揣着对自己孩子的信心和肯定,一直怀揣着对正确教育理念的坚守和学习。
    在这本书里,我学会了不少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为家长所应拥有的心态。只有自己坚韧,孩子才能不畏艰险;只有自己上进,孩子才能努力要强;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自己单纯,孩子才能善良无暇……
    此外,在此书中我除了看到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还隐约看到了一位母亲的身影。尽管作者着墨不多,但从文中提到的好些事例来看,我得知作者有一位好妻子,孩子方一有位好母亲。他很好地扮演着母亲的角色,积极与丈夫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当自己有错时愿意低头向孩子认错——试问有多少母亲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家庭教育绝不单纯是父亲的事。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接触过不少教育类的书籍,但是很少有像这书这样绽放朴素的光彩、散发纯净的幽香。它适宜为人父母者读,也适宜为人师者阅,甚至适宜研究教育学的学者细细品味,我相信它一定能给人常读常新的感觉。
  •   很庆幸,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在养育的茫然困惑中,我看到了《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乍一看题目,似乎很俗套,一读内容,则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并因此得到了启发和教益。
    这本书教给我的东西非常丰富,保护孩子的自尊、求知兴趣、责任心和上进心,如何培养阅读,如何面对学校或者老师的一些不良好的教学作为,如何对待暴力作业和老师的惩罚,如何看待成绩......尊重孩子,实事求是,如何不管制不压抑孩子,如何对待孩子玩游戏.....
    所以,非常感谢方刚老师!感谢他用善良温暖睿智的心写下了这本书,指导我们为人父母者以何种心态、态度和行为陪伴孩子的成长,在某些教育作为的伤害面前保护孩子,让孩子快乐、优秀、心智健康。
    语言平实而深刻,富有哲理而通俗易懂。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这句话看起来俗套和张扬,读了内容才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
    在当前的学校应试教育状况下,要想“育人”,父母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非常感谢方刚老师!
  •   自从为人父母之后,对于如何与孩子相处十分在意,出于职业习惯,无论多晚,我每天必然会辛苦地作着“育儿日记”,正如方刚博士的新书《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中一样,作为一个爸爸,这本书其实是他的“育儿日记”,我相信,也是他对孩子一种爱的结晶,是一个普通的爸爸以内心之爱为出发点为孩子所做的,与其他市面上为名为利的书决然不同。所以这样的书我会看,我也会参考,因为同为父母,我情愿去听另一个爸爸或妈妈的话,也不愿去看所谓的专家学者冠冕堂皇的话。
  •   很欣赏方刚先生所著《我的孩子是‘中等生’》。方刚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追捧世俗的成功标准,而是将健康、快乐、自由、自信,作为培育孩子成长的目标。
  •   真是一本给人“醍醐灌顶”之感的家教书。
    一直以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深感困扰。我的孩子早三个月上学,现在还不到9岁,该上四年级了。想当初让她提前上学,只是我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具体表现。本以为低年级阶段严格管理,养成好习惯,到中年级就可以放手。可事与愿违。孩子低年级时成绩还不错,可三年级却呈下降趋势。现在孩子讨厌写作业,对学习也缺乏热情,只热衷于玩游戏,并不像我预期的那样良性发展。一直苦恼,该怎样扭转现状?有幸读了方老师的《我的孩子是“中等生”》,才彻底明白过去的许多教育方式、理念存在很大问题。作为妈妈,我对孩子的引导工作做得远远不够——不是孩子不如意,而是自己身上存在严重问题!对教育孩子这项艺术性极强的工作研究太少,主观性太强,该学习的地方太多啦!
    感谢方老师,使我有了“亡羊补牢”的机会。书中通俗晓畅的事例及分析,使我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实现“身教重于言教”。
    在养育孩子之前能读到这本书的准妈妈,应该都会成为幸福的妈妈。
  •   刚拿到手就看了起来,一个个小故事,文笔很不错
    最近跟朋友聊起来中等生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学习都不拔尖,但总希望他快乐健康地成长。
    书中的小孩儿学习成绩不差,但也不是最好的,但是他喜欢画画,喜欢阅读,写作能力也不错,很可爱,这样的孩子其实是优秀的。
  •   朋友介绍说《我的孩子是“中等生》适合小学或者初中的孩子父母看,我觉得只要有了孩子并且决定要好好培养他|她的父母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书从始至终贯穿了一个理念即要让孩子快乐的成长。陶冶他的性情,培养他的情操,磨练他的意志……这些品格都不是从考试中得来的。拥有这些人格的孩子,想必他的学习也差不到哪儿去,相反这些东西孩子能享用一生……想想,一个人喜欢阅读,喜欢画画或者音乐,喜欢笑,他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他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会努力地去面对……父母要给孩子的不就是这样的积极人生观吗?
    孩子成绩中等,并不等于不优秀。
  •   拿到一本书叫《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一位心理学教授写的育儿心经。看完之后我问朋友(她有个一岁的宝宝),说:“要是你,甘心自己的孩子做中等生吗?”她说不甘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够优秀呢?我说,优秀同中等生并不矛盾,只是衡量的标准不一样。她翻了翻手中的书继续说道:“要支持这个论点,关键得看他的孩子。”作者的孩子优不优秀?如果撇开成绩的比较,孩子在其他方面是不是有突出的表现?好像又转到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的问题上去了。在作者看来,做个优秀的“中等生”也是很不错的,毕竟第一,第二名就那几个。看完之后觉得作者的孩子的确还是蛮优秀的。
  •   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是盛赞优等生的,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是从“中等生”过来的,我特别想问社会问学校问家长们……一句话:“难道你们没听说过《伤仲永》的故事吗?可惜我还没来得及有这个资格问出这句话,就已经长大了。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再也不会希求我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我希望她快乐她高兴,我既不希望她成为仲永也不希望她长大后成为这个“家”、那个家。
  •   最近在博客上看到周国平的一篇文章叫《快乐地战胜应试体制》,字数太长了,发不进来。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被体制的悲剧,我小时候喜欢美术,在学校里做主持人,喜欢看小说,但是这些兴趣都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一一放弃了。我当时成绩平平,没了在专长上的荣耀感和自豪感,我变得默默无闻,心理压力很大,特别没有成就感。如果我早些看到这篇博文,如果我父母懂得这些理念,或许我会比现在更加自信更加勇敢……
    现在看到《我的孩子是“中等生”》,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在受到应试体制的摧压。

    周国平的博客地址****://blog.sina*******/s/blog_471d6f680100kyvh.html
  •   方刚先生说,按照学校的规范标准所划分的优等生、中等生与劣等生,体现的不过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今天的“中等生”,很可能就是明天的优秀人才。不是我们不可以“优秀”,而是我们不愿意承受那种“优秀”的代价。我太赞同这种理念了~
  •   提倡宠爱教育,放手让孩子做“中等生”,也并不意味着学校和老师对着干。一方面,学校的大多规范,对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毕竟我们不可能完全超脱,而是需要寻找一种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   3岁看大,7岁看老,我一直觉得好习惯对孩子非常重要,为此我时常使用母亲的威严甚至武力,儿子是听话了,也养成一些好习惯,但却变得不那么快乐了,和我也疏远了,这让我很不安。而“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与其说是一本教育方面的书,还不如说是一本小说,通过一些小故事阐述一些精辟的道理,一些具体的方法,非常实用,现在我时常能听到儿子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妈妈,我喜欢你,你比以前温柔多了”,幸福、满足就不用说了。呵呵!极力推荐,并感谢送给我这本书的我的老姐。
  •   坦率说,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不完全信任任何一种体系完整的理论,也不信任任何一个言之凿凿的专家,因为在我看来,关乎到人的教育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那样的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一种教育理论越是系统、越是具备真理的面目,就越是可疑。但是《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并不是板着面孔兜售什么所谓的教育理念,而是通过身边的小事、儿子的成长历程来讲述作者对抚养孩子的一种态度,很好!
  •   小侄女航航两岁的时候就拿着《红楼梦》咿咿呀呀得胡乱嚷嚷。摇头晃脑的,非常投入。她妈妈在边上夸她,我的心都揪起来了,担心自己的书会被她撕了。小孩子很聪明,大人拿杂志跟她换都换不回来,非要捧着厚厚的大部头“读书”。由于家人经常在她耳边灌输读书的意识,她兴致一来就要做个“读书人”。(最后我的书还是被她撕了一页,心疼ing……)

    在读书这一点上,《我的孩子是“中等生”》的作者做得非常棒。他的小孩很爱读书,而且据说书从来没被撕过。看了作者的育儿经,我觉得孩子的读书习惯不是一日养成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在开始的时候父母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借鉴。

    1. 父母给孩子读书。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是亲自对话的好方法啊。父母的坚持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当他对故事产生兴趣并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时,就能自己去涉猎书籍了。

    2. 读书意识的灌输。让孩子知道读书是件崇高的事情。

    3. 识字能力要跟上。作者好像买了一些识字卡片跟儿子一起学,学完了就自己做新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对识字练习产生抵触。多鼓励,少施压。

    4. 父母以身作则。这是榜样的力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5. 读完了书,最好能让孩子在讲一遍,慢慢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的作者的小孩因为从小就喜爱读书,到他中学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读书量。直接的效果是,孩子的作文写得很好。他的思维一旦获得一种广度,文笔便显得娴熟。当然作文的提高还与平常勤动笔分不开,不过,书读多了,自然有东西写。
  •   自从宝宝出生就开始收礼,衣服、奶粉、婴儿车啥的,一堆一堆的~但是它们都没有闺蜜阿婷送我的这本《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对我心意(果然是闺蜜啊,亲一个!)。宝宝现在还小,我和他爸爸对他的成长有太多的想象,但是我俩都发誓,千万不能靠着我俩的期待去塑造一个新的生命。他首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我们的孩子。
  •   这绝对得力荐!作者眼中的“中等生”就是他的孩子,儿子其实是很优秀的。
    他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压力,而是给孩子很多的爱,帮助他去认识这个世界。
    中等成绩的儿子到了小学高年纪做了学习委员,成绩也不错,最后进了重点初中。
  •   说实话,我其实挺讨厌“教育”这个词的,说到教育就存在被教育。从这个词上明显能感觉到教育者是高高在上俯视着被教育者的,被教育者需尊敬仰视教育者。好像从古至今就规定了父母和孩子在教育这种行为上的不平等,所以也难怪很多父母打了孩子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我是为你好,我是教育你呢。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育儿书被出版,越来越多教育家们都要在出版行业里掺和一下,然而所谓的什么名家出书却并不完全被人接受,因为好的育儿书必须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而绝非滥抄乱攒的复制品。《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就是这样一本用真情实感写成的书,读起来有很多共鸣~
  •   很赞成本书作者的理论,从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宝宝未出世开始,我就已经开始购买关于育儿的一切用品,其中,书籍就占有很大一部分。我也曾信誓旦旦的对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说,以后我的孩子绝对不强迫她/他去学她不愿意的才艺,考试呢,只要他会了、懂了只要考及格就OK,这点与方刚博士所要求的80分似乎还更要放纵。很多家长听了我的想法都会说,现在你这么说,是带着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口气,等今后你的孩子上学了,面临激烈的竞争,身边的年纪相仿的孩子报这个班,学那个特长,就由不得你不给孩子加餐和补课。那时候你跟我们现在的想法一样。但是,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该到了学习的年龄,他自己会很好的支配时间,去学习他渴望得到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原本就不是强迫的过程,何必让他本应该拥有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的时光,却拿书本和教条主义扼杀了孩子求知的梦想,别忘了,游戏也能帮助孩子成长,有多少科学家不是在游戏中发现了世人未发现的第一?!
  •   看了我的孩子是“中等生”感觉非常真实,像我自己的回忆录(暂切表扬一下自己),我与作者同龄人,孩子也差不多大,那时候国家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等非常少,根本买不到,特别是在我们中等城市。写的非常具体,可操作性非常强,其实每个家长只要改变思想观念,想清楚自己的孩子最终还要靠自己去培养,老师也是人不是神仙,老师白天管理五十多个孩子,晚上还要管理自己的孩子,还要照顾老人,还要做家务、备课,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是我看到的教育孩子对家长帮助最有用的书,虽然我的孩子已经在美国读高二,是交换生出去的,这本书对我没有用了,看了以后,我还是买了十几本送给亲戚朋友,我希望作者抓紧出续集,能对我们这样十六、七岁孩子家长提供经验的书,就不用我们辛苦的自己摸索经验了。非常感谢作者!你做了一件对社会功德无量的事!
  •   我本身一直在研究儿童教育学,也一直在不断学习,现在市场上的确混人耳目的教育书太多了,这本书是相对比较严谨的学术论作,让我有所反思。女儿两岁半,虽然教育方式不尽完善,好在秉持着尊重孩子为基本原则,尚相去不远,女儿算是挺懂事的吧,期待孩子长大,验证我的教育思考,补充一本婴幼儿家庭教育的书。《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为人父母都应该读,哪怕只学习到一种态度。
  •   放手让孩子做个快快乐乐的“中等生”吧!就算孩子将来考不上清华北大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心灵丰满、会独立思考、有超脱于世俗功利标准的价值观,这才是他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决定因素。
  •   很开心地很轻松地翻看《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因为书中的爸爸妈妈始终以快乐和平等的方式与孩子相处,而绝非是长辈高高在上的姿态,我认同这种方式
  •   这本书刚开始开名字觉得很一般,没啥吸引我的地方,可是被朋友一推荐,倒提起了十分的兴趣,现在看了书,果然觉得这书不一般啊。中等生啊,安书中的标准,我的孩子也是中等生啊,很不错,优秀的孩子,自由的孩子,快乐的孩子,这一切足够了
  •   本书提倡“宠爱教育”。说到宠爱,很容易跟溺爱混淆起来。按照方刚先生的界定,宠爱与溺爱的不同在于,溺爱是无原则的,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纵容;而宠爱是一种有基本原则、有章法的爱,是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
  •   朋友推荐了一堆书,其中就包括这本《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书翻着看看还不错,我一口气看了一大半。养儿看父母,父母的教育理念人文修养都会深刻影响孩子。
    好书
  •   “中等生”这个概念太需要推广了,优等生才有几个啊?不能强迫每个孩子都考100分
  •   很高兴,作者能够颠覆人们对中等生的偏见与贬低,在很多方面我和这个作者的思想是一致的我的孩子就很优秀的中等生奥!!!
  •   想当初我就是一个中等生,我希望我的孩子比我更优秀。
  •   带着学习和借鉴的思绪我认真的读完了这本方博士与儿子共同成长的亲子日记。本书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传统的“望子成龙”的八股式的教育方式,而将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立、健康的人格作为教育的主导思想,倡导让孩子在快乐、自由、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只有这样,孩子的未来才会大方光彩。
  •   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围绕“宠爱”来说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孩子上学之后的部分,主要是围绕寻找平衡点来说的。也就是说,沉住气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保护好孩子的天性,用方刚先生的话说,就是如何在学校教育的主流规范与维护孩子的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点。
  •   当我有了娃之后一定要按方刚老师的思想方针来教育孩子,使孩子没有束缚的成长
  •   太好了,方刚老师又出新书了。以前就买过他的《宠爱孩子》,这本书还是一如既往地贯穿了他的教育理念呢。他是研究性教育的,写了很多专业的书,教育类的书籍之前有过一本叫《宠爱孩子》,很好看啊,这本也很不错。值得推荐。
  •   买了许多类似的教育书籍,国外的国内的都有,但很多书都是收到时读了一阵,感觉很有道理,合上书又觉得什么也没记住,放下也就此搁置一旁了......
    可是这本书却不同,收到后随手打开翻了翻,竟然入迷了,于是从头认真地看起来,用了下午和晚上的空闲时间全部读完了。
    读完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告诉有孩子(尤其是孩子尚小)的同事都去买来读一读。因为我真的感觉受益匪浅,相见恨晚。读的过程中,我不由得会对号入座,也不由得时而窃喜时而叹息时而自责时而愧疚......
    常常扪心自问,对孩子是很上心的,也一直被认为算是一个合格的父母,但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时常会因为时间、工作、家务甚至面子,而忽视了孩子的的真实感受,时常将自己认为的所谓正确强加给孩子,时常用自己的喜恶影响着孩子。。读完这本书,也暗自庆幸,女儿才四岁,还来得及给妈妈和她一起共同自由健康茁壮成长的机会,我愿作女儿成长中的真正的好父母!
  •   可爱天下父母,大家都应该像作者方刚一样多多思考下生育的问题,教育孩子的问题
  •   方刚老师的书写的真好,没有刻板的理论和僵死的教条,那些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们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好期待自己宝宝的出生!
  •   方刚老师的“宠爱理论”让我很受启发。好孩子是宠出来的,对待孩子就跟对待一面镜子一样,你对他微笑,他也会对你微笑,你对他冷面相对,他回敬你的也只有冷漠。
  •   孩子淘气、闯祸,是不是一定要训斥?孩子撒谎,是不是一定要严厉批评和惩罚?孩子洗完澡之后不赶紧钻进被子而是喜欢在床上蹦跳一通,是不是为了防止感冒一定要将他/她硬塞进被子?如果不能贴近孩子的真实内心,按照成人“注重表象、注重结果”的思维逻辑,肯定都会回答:当然!但是方刚先生说,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要训斥?撒谎,可能是因为虚荣心,而虚荣心可能是因为想上进,为什么一定要严惩罚?洗完澡以后在床上蹦跳,那是孩子的快乐时光,为什么要以担心感冒的名义粗暴剥夺?

    大人气急败坏、声色俱厉的时刻,往往正是误解孩子、用成人世界的规范去要求孩子的时刻。
  •   很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在书中,方刚先生没有将自己置于专家的位置,也没有套用某种教育理论,更没有根据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创立和宣扬一种系统化的理论,甚至,就连教育理念,他也是以探索、商榷的姿态提出来的。
  •   收到这本书没两天,我的孩子刚好打电话给我说,她的数学只考了80多分,老师让把数学卷子抄两遍,让我明天去学校一趟。我说好的,妈妈知道了。我想如果我没有看这本书,我现在一定是怒不可遏,今天回家我一定会收拾她一顿,骂一顿是少不了的,打一顿的可能性都有。但这本书让我平静了下来,我在想应该怎么对待孩子,而不是完全的意气用事。
    我的孩子今年上二年级,学习还行,我就象书上写的很多家长一样,天天跟着,她也越来越磨蹭,越来越叛逆。就在一个月前我与她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我很愤怒,告诉她我再也不管她了,她的作业我不看,不管,也不签字。我真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很痛苦,教育的书也读了很多,但怎么都不管用呢。方一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我觉得我必须要有所改变,我也很清楚地认识到,就算你很努力地去做,因为种种客观因素,自己的孩子都不可能成为作者那么成功的孩子。但我希望我和孩子的关系是和谐的,我们的相处是愉快的。
    说真的,我不知道我明天会不会处理好和老师的见面,我不知该怎样去对抗“暴力作业”,但我会耐心的去对待孩子,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灵沟通,我想我们会渡过这一段日子的。感谢作者,让我静下心来用脑子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用脾气去处理,也不是用暴力对待孩子。
  •   中等生过来人表示,做中等生挺好!
  •   诸位家长们!现在社会乱成这样,孩子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已经很不易了,我们真不敢奢望更多了!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快乐,至于成绩,不要太差就好啦!
  •   “孩子的快乐不一定要从玩乐中得到,从学习中也可以得到,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使他长期对此有兴趣。作者总结了几点:

    一*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用积极的人生观来鼓励他。言传身教,父亲是好学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儿子也不会错。聊天的时候,就某件事某个人发表评论,我们都会前掉人生的价值和乐趣在于积极进取。

    二* 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孩子都是喜欢被夸的,当他有进步的时候,发自真心地欣赏他、及时鼓励他,他就会受到鼓舞,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那根给他带来夸奖,也带来成就感的事情中。……

    三* 充分理解孩子毕竟是孩子,喜欢玩乐。孩子想玩的时候就玩,不想学习的时候绝对不要强迫他。……

    四* 父母多陪孩子。小孩子有惰性,自制力差,有父母在一旁陪伴就会学习得好一些,父母不管,就会差很多。儿子上英语课外班,妻子一直陪伴着他,刚开始还和他一起记笔记,回来帮助他复习。在这样的督促和帮助下,儿子的进步才会那么快。……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要理解和包容他们,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就多陪他们,一起学习。
  •   在当当买书已经很久了,其中也有很多是终身五星级图书,第一次有了写书评的冲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大量与孩子们的接触使我每天都在感受着教育的重要。有了自己的宝宝后,更是读了不少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书籍,总的感觉是理论性很强,但大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并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没有哪种经验是可以全盘拿来借鉴的。直到遇到这本书,才发现理论原来是可以这样运用的。作者讲到的每个问题都是那么有针对性和普遍性,方法又是那样简单和可操作,更为重要的是她传递的不仅仅是教育的具体方法,在更深的层面上是教育的理念。我在想,如果全社会都有幸遇到这本书,都照着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去做,我们的孩子真的可以个个优秀,个个成才。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功能缺一不可,目前的一个大问题是这个系统传达出的信号是不和谐不统一的,假使这本书的理念可以被认做是全社会统一的标准,那么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教育将大有希望!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一工程的传播者,尽已所能把这么优秀的作品传播开来,使其普及到千家万户!
  •   这本书是我从报纸上看到有连载,读了几篇,觉得不错。加上自已小孩正在成长中,不知怎么教育呢,就订了这本书来读。此书不是说教,而是结合自已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娓娓道来,有时觉得好象在读一个故事,但读后对自已的启发很大,它纠正了一些教育孩子的误区和观念上的错误,注重家长一定要以身做则,一定要尊重孩子等等。但作者必竟是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位妈妈不可能象作者一样遇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能够游刃有余的去解决。
  •   很有爱的一本书
    一个个小故事
    是作者儿子的成长记录
    穿插着作者的教育理念——宠爱教育。
    很好,很喜欢
  •   对于上班族的我们,现在的精力受到了很多限制,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在找借口,有时会忽略了很多方面的教育,反正觉得孩子长大了就会懂很多。因为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观念,还是要改变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太想当然的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情,无论对与错。我只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的成长。不过有时心里那种盼女成凤的念头时常作祟。会经常强迫孩子做一些她不愿意的事情,这本书会告诉你很多这方面的处理办法。希望多出一些比较实用的教育书。
  •   很好的一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每个例子都是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只是那时的我总是用自以为正确的方法对付着孩子的“招数”,每看一遍,我的内心就增加一份对自己过去无知的内疚,也增加了一份对未来的希望。这本书不是让家长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自己建造的美好世界里。受益匪浅!
  •   年前买了这本书后,一口气通读下来,当时就感觉是本极好的书。书里有很多结合实际的实用价值极高的好文章。它有别于其他类书的最大优点是,不象其他同类书教条性的东西多,或有些方法不能在实际中运用。书中把孩子遇到的现实问题说得很透,而且给出了非常实际的解决方法。读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孩子出现的问题,总能从书中找到解决办法。现在我还会经常翻读其中的文章,从中借鉴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且,我也的确从中获得了回报,孩子从由原来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转变成目前班上进步最大的孩子,他的成绩也有了大幅提高,我也受到老师的表扬,很开心。
  •   在线阅读了这本书,写得太好了,马上购买了,才知道网上连载的只是五分之二左右,更多的内容在书上呢。这本书特别实用,作者有很多真知灼见,是真正自己有着高深的教育学素养而又有着极强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的人才能写出来的。这比很多孩子成功了但父母并不懂教育学而且文学功底比较差的人写的东西好得太多了,也比一些自己文学功底不错但不懂教育学的父母写得实用得多,他不仅仅是记录自己的孩子,而是在分析,在比较,在概括,给你一些共性的东西和方法告诉你在教育孩子时候该怎么操作。是一本真正告诉你该怎么教孩子的书,看了这本书才真正知道该怎么教孩子,可以从书中受益太多了,这是我到现在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是有大爱的人才能写出来的。这样的书一定有更多的父母需要,也期待作者的新作!而且这本书装帧很精美,这么厚的一本书定价才28元,根据我以前买的书,这样的书一般要定价38左右,这样的书买了真实太值得了!
  •   虽然还没有全部看完,但我已经禁不住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了。喜爱之情不需言表。这本书无论对于新父母还是老父母都是值得一看,值得一学的。精辟的语言,易懂易学的教育理念及模式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谁能说教育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呢?一直以来想买些真正实用的教育书藉,这本书真的没有让我失望。强烈推荐给大家。愿每一位妈妈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都能过得精彩。
  •   我觉得,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并且与生俱来的带着各种隐藏着的“特异功能”。而不应该用一套僵死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毕竟,应试教育已经很害人了,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我们无力改变大局势,但尽量从家庭方面不要给孩子过大压力吧!
    愿我家丫丫快乐健康长大!
  •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要早早地扼杀孩子的天性,让他对什么都能提得起兴趣。小孩子的天性要在游戏中得到释放,说白了就是玩儿!尽情得玩儿!作者在这点上做得很好,他很宠爱自己的孩子,给予他很多的爱和鼓励,无形中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产生影响。小孩子在应对小升初的奥数、英语压力时,依然对此有兴趣,我觉得这与他一直没被扼杀的天性很有关。只要适时引导,仍旧可以产生兴趣。
  •   作为一名12岁男孩的父亲,作者详细记录了从妻子怀孕到儿子12岁的成长历程,书中围绕所有孩子都会出现的各个年龄段的行为进行分析,读来很是亲切有趣
  •   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困惑父母的大问题,先是在当地报纸上看到这本书的连载,偶尔看了几篇,觉得很多想法能启发和引起我的思考,于是买来细读,书只看了一小半,能启发我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和自己。
  •   我也同意作者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比如可以让孩子再墙上随意涂鸦,等呵呵。孩子在自由中成长,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欣慰,人一生有太多苦难,束缚,所以做孩子就让他自由奔放吧
  •   宠爱有方绝对是真切关爱,溺爱孩子的人是是非不分的人
  •   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到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很优秀的,其实做个中等生也不错啊!
  •   作为一位父亲,看了这本书很感动。即使大环境很残酷,也希望自己能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贯彻下去,不逼迫孩子成为什么大人物,只要他快乐、健康就好了。
  •   别的书都在教家长如何"训练"孩子,只有这本书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最明显的一个感觉.
    很多家教书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就像书后面那位家长说的,那些书读的时候句句有道理,放下书什么也不会做.我现在明白了,它们只是在教给我训练孩子,没教给我教育孩子.只有这本书让我看到孩子的问题原来都是我的问题,让我茅塞顿开,它真正教育了我这个家长,让我如梦如醒地知道应该如何爱我的孩子,如何没有痕迹地教育我的孩子.
    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很专业,它表面看来都是写日常的零碎事,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正是这些事吗.但作者总能从这些小事中看到深刻的教育问题,并且一层层地分析,一点点引着你走向问题的核心,让你真正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本书序言中北师大的那位教授说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教育,我非常赞成,不亏是大师.
  •   宠爱自己的孩子不是溺爱奥,仔细看看作者的文字就知道作者的思想有多么的深邃强大,深沉,睿智,
  •   书的作者似乎在跟朋友聊天,说自己怎么带孩子的,感觉作者有一颗很安静的心,这么多年来,能把孩子的成长的点点滴滴一一记录下来,真是一个有心人。有空的时候就翻看来看看,不要看鸿篇大论,不要看说教,就看一个有心的爸爸怎么带孩子的。
  •   媳妇儿捧为至宝,一天到晚跟我叨叨。我自然不屑,在她跟前。
    不过,书确实是好书——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他自由快乐成长。
  •   让孩子自由、快乐、自信、健康地成长,说得好!!
    看得出他的孩子的确优秀!!
  •   我曾是个中等生,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能更优秀。
  •   拿到书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中途舍不得放下,惟恐一放下,我就会耽误我儿子的教育。非常遗憾在我儿子还很小时没有读到这样的书,现在回忆儿子的启蒙教育总觉得有些遗憾。我其实也很重视儿子的早教,但确实有些不得法,比如过于追求当下的成就,忽略儿子的感受,过于强调家长的权威,认为如果儿子不听话,就是让自己颜面扫地。过于急躁,动不动就大吼在叫,现在想来是多么对不住儿子啊!好在我在不停地反思,不停地成长,也好在儿子还小,还有时间给我弥补我的过失造成的一些问题。感谢作者,这本书不是一些理论的堆彻,让人看完后不知道怎样做的所谓专家的著作,而是作者从一个父亲,一个老师的角度出发的感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些做法可以直接copy.是我读到的少见的家教读本。
  •   买了一年多了,陆陆续续也看了不少,真是佩服这个细心的作者爸爸,记录下来这么多和孩子的生活点滴,虽有同感,但自己没有记录,读到关于二胎,一大于二,一加一小于二时,已经怀二胎5个月了,虽然身体状况很差也有同感,当时已经不可能流产只好顺其自然,况且我也很想要二胎,但是今年才发现,真的是这样,2个孩子不一定有双倍的幸福,每个孩子得到的爱都打折了!宠爱孩子的理论也有同感,只是我家孩子天生好像不是太调皮没有方一那么“放肆”,平时我也尽量不干涉,可家里人总是劝我不能惯孩子!唉!!!
  •   很久之前就看过《哈佛女孩刘亦婷》,看了几张就看不下去。教育是对大众而言,对众数而言,智力超群或者有别于常人的对大家有什么借鉴?除了炫耀,我没看到任何东西。
    郑渊洁说过,一本书,拿起来看上5分钟,舍不得放下,这本书就是好书。(大意)
    这本书就是让我舍不得放下的书籍,而《哈佛女孩刘亦婷》让人全无阅读的兴趣。
    经过十八年的受教育后,我觉得: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童年毫无乐趣,过得太辛苦了。我要尽最大的力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本书没有空洞的说教,非常实在,我已经购买了一本,给姨姐拿去看了之后,觉得非常好,要我有购买了3本推荐给其他人。
    强烈推荐。
  •   其实教育孩子我还没到那时候,但是这本书没孩子的人看也还是不错的,里面有些内容涉及到心理学,也有写到一些现象,觉得挺实用的。如果有孩子看应该会有一定用处
  •   读了感觉很有帮助,空洞的理论不多,好多实例,感觉就是发生在自己家孩子身上的,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和邻家大姐探讨孩子成长问题,亲切,有同感,有收获。
  •   怎么教育孩子,各有各的方式与说法,这个作者能够很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表明他真的去研究了,去实践了之后得出了深刻的结论,思想集结成文,对我们做父母的意义还蛮大的
  •   这书写到我心坎儿里去了!书中方爸爸和方妈妈以及方一经历的事情,例如上幼儿园哭,例如如何让他们接受死亡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摆在爸爸妈妈最现实最棘手的问题才是一个爱孩子的民智的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真正爱孩子的人是希望他们快乐的人,而非被各种压力压榨得愁眉苦脸的人。
  •   从孩子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到春天,我都要陪同他参加几个数学杯赛。之所以这样,并不是赶什么全民奥数潮,是因为他数学有天分,学奥数不是痛苦而是乐趣,我从来没有像别的父母那样陪他去听过课,更不用说做笔记、进行课后辅导了,参加比赛前我们也从来没有点灯熬油、心急火燎地准备。如果他没有数学天分,我是不会逼迫他去学奥数的,就像他写作文没有天分,我这个写作上还算相对强项的妈妈并没有去改造他,因为我知道,没有天分的孩子无论怎么教也只能写个八股文,肯定写不出优秀的文章。但是他喜欢阅读,阅读能力强,并能从中获得乐趣,这不是比写作文更重要的事情么?
    所以顺气自然吧,咱们做父母的,首先自己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才能带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嘛!
  •   我的孩子现在还小,在成长方面,我和老公都不想给她太多压力。毕竟,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为了满足我们某个人生阶段需求而产生的物件。
  •   作者奉行的宠爱教育,其实是很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发展,还能开发智力,不去束缚孩子,让他保留更多创造力,很好
  •   成绩中等照样可以很优秀,说得好!
    身边的朋友小时都没有当过班长,学委,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个人的能力不是几次考试所能验证的。
  •   很后悔没能早点读到这本书!书中写的事情是每个妈妈和孩子都会遇到的,现在才知道自己当年的做法不对,原来可以这样做。作者的引导方法很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虽然我的孩子也很好,她现在已经上高一了,但是在培养她的过程中,我有的做法现在看来是粗暴的。我看完这本书后,又拿给亲朋好友看,她们的孩子还小,收获会更大,希望她们培养出更好的孩子。当个好妈妈也要不断地学习,感谢作者!
  •   读的第一本育儿书,感受颇深,如果您是个爱孩子的家长,如果您是个希望孩子能够得到良好教育的家长******请看看这本书吧*不要求每个家长都要按书本上的东西照搬下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是,书教会我们一些基本的知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值得人深思
  •   塌下心去爱孩子吧!“爱他/她如他/她所是”,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宠爱孩子~
  •   这个理念绝对要颠覆传统

    孩子既快乐,成绩也不错,还喜欢画画,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   很多时候忽略了孩子犯错的原因,其实回过头来想想,确实是扼杀了孩子很大的天性。
    孩子需要爱,需要的是理解和沟通。
    书很不错,写的很真诚,也是一个做父亲的真实感情
  •   刚拿到书就大致看了一遍,对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印象最深的就是讲到了好的阅读会对孩子的成长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书中也例举了很多实用的例子,是父母很好的育儿参考书。
  •   这是本很有远见性的书,不仅仅关乎育儿,还关乎男女性别问题,社会性的思考
  •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让作为家长的有了新的认识
  •   其实孩子并不要太“优秀”,而是要培养基础,促其心智成长。量变引起质变。
  •   以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教育的,说教色彩太浓,看完了以后觉得都很有道理,但自己面对孩子教育中的问题,却施展不了拳脚,而这本书却完全不一样,都是根据作者的教子经历编写,读起来很轻松,书中讲述的教育经验实践起来比较容易
  •   我写下这样一个题目绝不是夸张。这本书这样畅销,它进入千家万户,让千家万护的教育方式发生改变,这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的未来,不知有多大的意义。我认为这比著名企业给国家纳千万亿的税更有意义。只不过这本书的贡献是隐性的,眼前一下子看不出来。
    如何表达我对作者和作家出版社的敬意,只能来这里发表一点看法。我以前从不写图书评论,但这本书一定要写。我向周围所有的家长和准家长们推荐这本书,虽然我知道受益的人最后只是一部分,我周围的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家长们能从书中受益,有三分之一的人不以为然(正好是这部分人的孩子都教育得不怎么样,家长实际上也不肯自我反思,不想学习别人的经验)但这已经是“受益匪浅”了啊。所以,如果有人评选“影响中国十大图书”,这本书列入之中当之无愧,我会第一个投赞成票。
  •   书中后半部谈到如何在学校教育大一统的主流规范与维护孩子的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因为这也正是我的孩子上学6年半来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总会或多或少的做出某些妥协~
  •   虽然作者是个职业作家,但是文章中个人思想太多,而且很多想法是典型的偏激,不符合大家对社会
    的认同。跟《好老师不如好妈妈》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家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本书的作者确是
    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小孩,明显思路就不对,很做作,说白点,根本不值得一看,倒是他里面他母亲写得几篇文章还好点,写书的人功利性太强了,明显为了写书而写书,都40几岁的人了,思想还像年轻人一样不成熟,真是悲哀!!!!!
  •   尤其赞同前两章作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所作出的努力,后面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超级个性,很不错,多谢作者给我们开启一个思考的门闸
  •   很好很好的一本书,从书中可以读出以为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文笔很贴近现实,很好!
  •   朋友推荐给我一本书,说我的孩子现在虽说还小,但作为家长就是该有该书作者的理念,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知道怎么去培育他
    昨天到手上,一口气看完了,感受很深,我跟孩子他爹聊了很久。教育这个问题可是很严肃的。
  •   难得能看到这么有思想的书,现在的父母很少有人这样去深思,去思考生育的意义了,大多数家长全在育儿上做足了形式,却没有真心的多替孩子着想,为他本性的发展着想,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   以前总以为养孩子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今孩子上学了,才知道很多问题以前都做得不好,甚至错了,孩子的教育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从这本书上得到了一些启发,以后要好好学习怎样教育孩子了。
  •   这本书打破了以成绩来评定孩子优劣,是否聪明的愚昧模式,创造了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是很不错的理念,值得大家一看
  •   我是一本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的家庭教育书籍,本书的各种教育方法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背景,尤其是对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进行正确的教育。本不仅值得家长一读,也非常值得小学老师学习。
  •   很多教育方面的书都是写的女孩子的,这本是写男孩子,所以就买了.拿到书简单看了一下,觉得书中的小子和我家的孩子有点像,我要好好看看一下这本书,也许有帮到我儿子
  •   我小时候因为数学不好可挨了不少骂,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不知道是我真的学不好数学还是因为被骂怕了有心理阴影……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是顺其自然吧,尽量从正面引导,孩子嘛,逆反心理有很强的,越逼他们,他们就越抵触,最后还搞的大人孩子都不开心,何苦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