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道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王凤兰 编  页数:212  
Tag标签:无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同时世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汴的热点。  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构成的。由历史上的文物古迹和现代物质文化创新而构成的物质文化,是读者大众所熟悉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哪些文化形态呢?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 42号)作了如下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举行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胪列了五项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宁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归纳起来,简单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民众(一定群体)口传心授的方式而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在民众中流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内容概要

试问还有什么医学动作比一名中医搭于病人手腕处凝神诊脉更表达了对人的关爱?西医让看病变成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流水线,医学从交谈的艺术变为沉默的技术。然而事实上环境、气候、籍贯、民族、经历、性格等都和疾病不无关联,医道是中国人认识生命与疾病的一种智慧,医道与医术相辅相成,医术依附于医道。这就是中医的伟大。

作者简介

王凤兰女,1964年生人。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字:所副研究员,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职从事医史文献研究与临床工作近20余年。作为著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师从余瀛鳌教授。擅长于魏晋南北朝医学著作的辑佚、考释,并对该时期医学史研究多有造诣。在文献研究方法上主张结舍计算机信息技术,倡导“读古籍,勤临证”。
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医古籍知识的计算机表示方法研究和知识挖掘研究。独立负责或参与的研究课题有近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编撰著作7种。分别获得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2005年始,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文本起草专家,开展了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申报与研究工作,主要就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容和存续的状态以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大量调研。在研究中提出“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方法”等7项,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本身的提出既是对中医知识的学术分类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展示,同时也蕴含着学术创新。2007年获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书籍目录

总序序绪论  中国医道,仁心仁术  第一节  源远流长  第二节  道术相依  第三节  医乃仁术第一章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第一节  对于生命的独特认识  第二节  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流派第二章  中医诊法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历史  第三节  奥妙  第四节  四诊第三章  中药炮制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药物的产生与炮制的起源  第三节  原理  第四节  方法  第五节  流派第四章  中医制剂  第一节  历史  第二节  与方的关系  第三节  起源与传承  第四节  剂型与疗效  第五节  方剂配伍第五章  中医针灸  第一节  历史  第二节  经络腧穴  第三节  治病  第四节  择时与取穴第六章  正骨疗法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历史  第三节  医家  第四节  发展  第五节  手法第七章  藏医  第一节  历史  第二节  理论体系  第三节  藏医与宗教  第四节  擅治的病症后记附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医药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

章节摘录

  中医,在古代被称之为仁术,说的是活人救命的方法和技术,是在对病人有一种崇高的仁爱精神理念下所从事的,为此,强调作为医者,首先要具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表现为医生对病人的同情心和恻隐之心,这是学医、业医的前提。中医的仁爱观念在唐代有了较为完整的说法,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讲到,作为医生要“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体现了这种仁爱的博大。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医的仁爱观进一步体现为万物以人为贵,进而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享受生命的文化理念。仁爱之心说的是一种精神和行为,中医的仁爱尤其又强调拯救病人的技术过硬,方才能成为真正的仁术,故而讲究技术精湛,以术显示仁爱。在历史上,流传下许多为后人称颂的故事。如侯官董奉与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治愈患者后很少收诊金,只要求患者给自己的住宅周围种植一棵杏树,以示报答。于是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超群、医德崇高的医学家。一、以人为本,三因治宜  中医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养护和治疗疾病不能千篇÷律,、而是根据季节、地区、人(体质、年龄、性别等)的不同,采用适宜的方法因此,中医对于同一种疾病的处理可有所不同,而对于不同的疾病,却可使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中医除了针对疾病以外。

编辑推荐

  章学诚先生尝谓:“所谓学者,果何物哉?学于道也。道混沌而难分,故须义理以析之;道恍惚而难凭,故须名数以质之;道隐晦而难宣,故须文辞以达之,三者不可有偏废也。”王凤兰博士《中国医道》一书,其意在表彰古圣先贤之道,其事则亦缘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书中各论,原本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不能尽医道之全部,然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一项,乃医道之纲领;其余所论,亦究事之所以然而明道者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医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比较深刻了,虽然也有部分内容流于世俗观点。
    全部彩页,有小彩图,文字可读性也不错值得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