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作者:简雄 页数:227
前言
闲翻《浮生六记》,见“王跋”中有这么几句:“予少时尝跋其后云,‘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己’。”王者,晚清著名思想家王韬也。沈三白留世的“浮生”记的多为夫妻生活,就人生而言,当然远不是“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但也不过是理、事、情耳。 原将这本随笔集取名为《枕边小品》,无非是想让读者添一本临睡前随手乱翻的闲书而已,因我自己就喜欢这样躺在床上胡乱找本书催眠的。岂料刚在朋友圈内一说,即被当做本无人要看,却妄想用“拳头加枕头”之类来糊弄读者的手段。这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但细一想却又释然,大抵是因为这世界上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委实太多,偏偏“策划”、“包装”、“炒作”时尚得紧,因而弄得真真假假,一脸浮躁。倒恰恰应了“王跋”中那几句:不能知、不必然、不容己。于是,便想到了“浮生”两字。 人过四十,常言不惑。但面对变化如此迅捷的世事,这已是老话。别的不说,就看所谓“秉烛夜读”的书生闲情几乎可以“永垂不朽”矣,声像、光电、网络,已完全有能力来替代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印刷术了。而恰恰是,过“四”之人,精力开始不济,记性开始衰退,经验虽有积累,观念更新却不比从前。年轻人三五天就完成了“转型”的新东西,你可能得花上三五十天。因此,在2003年出版的《文化如水》里,我已感慨自己“如同一间装修完毕的房间,再要有什么新鲜构思恐怕已经有点晚了”。 二十多年前大学毕业时,一位同窗在毕业留言册上赠我两句话:“喝一肚墨汁,写万筐文字,做甚?做甚??”最后两个问号让我一脸茫然。几年前,有同学从海外回国,相聚上海,我送这位同窗新出的《文化如水》,遂相视大笑。我突然对“不惑”的含义似有所悟,浮生半世,到现在应该基本清楚,这辈子自己可以做点什么,还要做点什么。做不到的便不要勉为其难,还能做的便要认真计划。譬如,一介书生,那就好好读书做文章,实为做你的人耳! 这几年,因工作变动,我虽忝列记者行当,却已不必整天为“本报讯”奔忙,但“走南闯北”的机会倒是多了,又去系统地补学了一下本身缺门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本性难移,出门必记、必思、必读、必写,五年时间,随感一堆竟又积了几十万字,便有了“再出两本”的冲动。 从“黄钟大吕”的梦话中清醒过来,而希冀着变成几只风铃,在夏日催熟的风中发出几下丁当之声,不能不说这就是浮生至今的收获,遂将集子定名为《浮生小品》。
内容概要
《浮生小品:校园里的联合国后记》共分五辑:第一辑“吴瓜专栏”是工作中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所思所想,“吴瓜”者,“瞎拉呱”也。第二辑“新苏时评”依然记录了工作中的所思所想。第三辑“书摊守望”,收录了近年来写的部分读书随笔。“书摊守望”有惨淡经营的味道。惨淡而又守望,不过再次应了人生的“不能知、不必然、不容己”。第四辑“豆棚杂俎”,仿艾衲居士《豆棚闲话》意,无非是世象人生的随感,又应了理、事、情三字而已。至于能否“栽得豆苗堪作荫,胜于亭榭反生香”,只有让“不舍昼夜”的如水文化来回答了。最后第五辑“八十年代”,则收入那个年代发表的“少作”。
作者简介
简雄(张建雄),祖籍江苏宜兴,1963年生于苏州,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士学位,2008年获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苏州日报总编辑。曾出版随笔集《我心依旧》(1993)、《文化如水》(2003),论著《80中国:转型中的影视文化》(2005)等。
书籍目录
自序吴瓜专栏小引开车心态审美疲劳苦难是生命中的玫瑰汉堡迷情青春期自恋给城市找一首田同牧歌幸福婚姻的方程式?还有什么叫感动?非标准答案沟通是一道彩虹为什么漠视自己的生命?挣钱的本事小狗与老鼠4S与制度选择交响乐队的效率博弈的智慧欲望的边际经济学的“软肋”越过生存的边境选择的机会成本守住“底线伦理”“官德”经济学做人要厚道“婆媳关系”经济学对习惯的“颠覆”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促销荷包公平的面包教育的成本与回报“以人为本”的经济学意义公共物品悲剧附录:吴瓜专栏主要阅读书目新苏时评小引九百三十七亿这块“奶酪”苏州旅游如何留住匆匆过客?积聚苏州新的文化能力培育太湖的文化品牌传统农业与“体验经济”“创意产业”需要产业创意在文化延续中重塑国民精神激发苏州文化发展活力“创新苏州”要寻求新突破寻找创意时代的思维方式书摊守望小引稼句序跋生命的巨大玩笑和寂寞者言撇捺人生读经济学随笔七种经济学家的另一种关怀小人物的心灵挣扎另一种眼神体验一种成长经历英雄崇拜的东方诠释园林为什么选择苏州?纪录片叙事的文化语境《中国电影景观荟萃》序老苏州的记忆豆棚杂俎小引看海德意志细节在欧洲街头看车欧洲三题八戒还乡语言因什么而永恒?圆桌、经济学及其他目光老夫老妻忆师点滴抱紧老父两位班主任阅读声像的日子明朝会八十年代小引走出无目标误区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试析不正之风蔓延的文化背景漫议“权力信贷”现象望海楼随笔风铃小作读报有感《南方周末》娱乐时校园里的“联合国”后记
章节摘录
那天傍晚,吴瓜在闹市区一家饺子馆就餐时目睹了一场争吵:当时人很多,找个座位不容易。快餐桌通常桌椅相连共有四个位子,一对情侣占了一个桌子靠外两个位子,小伙子排队买票去了,过来一位买好票的女士,四下一看,就在小伙子的位子上坐下来,对面的姑娘不知为什么没吱声。小伙子回来了,女士站起身来,小伙子一屁股落座,争吵就此廾始——女士一口苏白:“我让倷进去,倷那亨面皮老得啦。”小伙子辩解道,姑娘坐在对面你应该看见。女士不饶:“一家门面孔郎相亦勿写字格。”……双方声音越来越高,小伙子也露出了苏白,开始骂山门。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误解都是因为缺乏沟通引起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发明了一种叫“语言”的东西,就是为了让后代避免因缺乏沟通而平添麻烦。譬如,这三个人明明有四个位子,结果却将小事升级为骂街,就是忘了一开始使用老祖宗留下的法宝。那姑娘也真是,只要说一句“这里有人,请你往里坐”,就不必再花后来一盘饺子都填不够的力气了。那女士也了得,只要多问一句:“是不是往里坐?”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编辑推荐
“予少时尝跋其后云,‘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己’。”王者,晚清著名思想家王韬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