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陈钢,淳子,李黎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玻璃电台·色戒 陈钢 淳子坐在那坐,坐在她那工作了几十年的电台里。那不是“玻璃电台”,可她主持的节目——“上海老歌三人谈”,谈的却就是当年老上海的“玻璃电台”。 1926年1月23日建成开业的上海“新新公司”六层的新都饭店,别开生面地在大厅里自行没计、自行装备了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因电台的屋子四周是用玻璃隔断的,故俗称为“玻璃电台”。这也许可以视为当年电台透明、开放的某种象征,和白领女性走进都市生活的一个标志。我母亲当年就曾在“玻璃电台”里担任过播音员,淳子那时虽未出生,可她现在却是当代播音红人。与常人所不同的是,在直面当今现实的同时,她的目光常常注视着上海的过往。 淳子坐在那里,坐在《淳子咖啡馆》节目的播音台前。我不由得想起了她往昔的当红节目:《相伴到黎明》。整整十年,她夜夜与那些不桐识的朋友们,通过电波促膝谈心,为他们送上了女性特有的心灵鸡汤,使他们走出迷茫与困境。今大,她又在做什么呢?她的角色转换一定会引起老听众们的新关注,也同时会传达出一个信息:上海老歌,永远不老! 淳子坐在那里,坐在她旁边的是旅美女作家李黎,一位“张迷”,也是一位老歌迷。还有一个就是我。没想到的是,上海老歌不仅使我们三个人从不同的地方聚合到这坐,也使张爱玲和她的《色,戒》,浮现在我们的语境中。老歌带出了张爱玲,张爱玲也带出了老歌。 张爱玲也坐在那里。不,她是站在那里,站在她曾居住过的爱丁顿公寓(现常德公寓)的阳台上。登高远眺,她可以见到“百乐门”,也可以听到从那里传出来的歌声。她听到了《蔷薇处处开》…… “有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跳舞厅的音乐,女人尖细的喉咙唱着《蔷薇处处开》,偌人的上海,没何几家点着灯,更显得夜的空旷” “上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别离,命运性的决裂,冷到人心里去……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地说是开着的,即使不过是绸绢的蔷薇,缀在帐顶、灯罩、帽檐、油口、鞋尖、阳伞上,那幼小的圆满也有它的可爱可亲。” “幼小的圆满”,形容得多么贴切呀!在笼罩着“惨雾愁云”的孤岛上,确实很少能找到蔷薇盛开的地方;可是,即使是只有在空中飘来的、细声细气的蔷薇之歌,却多少也能给人带来一丝抚慰、希望与“幼小的圆满”。就像歌曲作者陈歌辛所创作的另一首歌《花样的年华》一样,它一方面刻画了“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的残酷现实;另一方面,它又唱出了作者真正的潜台词:“啊,可爱的祖国,几时我能够投进你的怀抱,能见那雾消云散,重见你放出光明。”
内容概要
上海老歌,为何不老,就是因为“味道好极了”!什么味道?租界加上城隍庙,洋的土的全有了!上海老歌是从城隍庙走向租界,从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化,然后合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中西合壁的全新的“混血儿”,和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
作者简介
陈钢,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交响音乐作曲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蜚声中外乐坛。其代表作还包括“红色小提琴系列”、《王昭君》等。著有《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蝴蝶是自由的》等散文集,编纂了《上海老歌名典》、《玫瑰玫瑰我爱你》等文集。 淳子,上海文广著名电台主持人,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二百多万字作品包括《白天睡觉的女人》、《上海闲女》、《张爱玲地图》、《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上海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等。 李黎,原名鲍利黎,高雄女中毕业,入台大历史系,后赴美攻读政治学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曾任编辑与教职,现居美国加州从事文学创作与翻译。曾获((联合报》短、中篇小说奖。著有小说《最后夜车》、《初雪》、《天堂鸟花》《倾城》、《浮世》、《袋鼠男人》、_《浮世书简》等;散文集《别后》、《悲怀书简》、《地一游人》、《世界的回声》、《晴天笔记》、《寻找红气球》、《海枯石》、《威尼斯画记》、《浮花飞絮张爱玲》等:译作有《美丽新世界》著名作家丁玲称李黎的作品“使人感到是我国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文学的继续。”作家陈映真说,“李黎写的故事里,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对于大陆和台湾两地的牵连;独放异域的心灵与生命的悲凉;却又始终透露着作者对于人的良善的不二的信心。”“在艺术上,李黎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素净之感。”
书籍目录
序:玻璃电台·色戒 陈钢收音机年代——李黎老歌收音机年代花样年华萝丝玛丽·凤凰于飞何日君再来蔷薇处处开蝴蝶恋人沉香屑——淳子陈蝶衣客厅里的蝴蝶苏州河边,姚莉阿姨上海味道最后的,最后的枕流公寓的魂灵头蔡琴怀旧花忆前身小红楼新加坡往事余烬求——李香兰沉香屑花开不败——陈钢唱不尽的夜来乔又见李香兰天外飞仙绝唱——忆我的父亲陈歌辛母亲教我的歌附录:上海老歌三人谈——陈钢、淳子、李黎倾听城市的皱褶
章节摘录
老歌 老歌像旧情,是个迷人又带点感伤的事物。 一首开始时仅仅风行于一时一地的“流行”歌曲,能够经历漫长的时问保存下来,不过时、未被遗忘,依然被一些人熟知甚至怀念,就表示这首歌通过了时问的过滤和筛选,已经超越她的曲词本身,成为一个集体记忆的结晶了。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两首、甚至更多的老歌,联系着某个生命阶段、某个季节、某些人和事……当那段旋律响起,歌词浮现,几乎是直觉的反射,有如水闸开肩、时光倒流,所有桐关的记忆全都霎时涌现——然而那全是过去的了。 冬日到上海,女作家淳子邀我上她主持的广播节目,谈老歌。我起先还有些犹豫:我和淳子的成长经验,时间,卜桐莘几乎一个世代,空间上更是截然断裂的两地——她在火陆我在台湾,我们会有什么共同的老歌记忆呢?然后我想到香港导演王家卫,他的《花样年华》,那部电影坐的老歌,全是他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记忆;而令我讶异不止的是:我自己在那同样年代记忆中的老歌,竟与他的有许多交叠!我们一在香港一在台湾,怎么可能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来源是同一处的。他的上一代人、我的上一代人,几乎同时分别流离到不同的岛上,带着念着恋着唱着的,是那些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四十年代的歌,有些在台湾神奇地通过了严厉的检查,竟流到了电台和街头。(在那之后,这两岸三地第二度流行歌曲的交集,便要等到八十年代的邓丽君——那是后话了。)童年那些亲切无比的老歌,收音机里播放的、母亲阿姨姑姑们口中哼唱的、“劳军晚会”之类表演的……其实有不少可以追溯到上海,那个何等遥远、神秘、充满禁忌,却又是父母闪烁的片言只语后面无限魅惑的城市,只是当时浑然不知罢了。所以,我又何必担心跟一位上海的女子没有共同的老歌记忆呢,何况,还有哪里比在广播电台更适合谈老歌呢——我的童年老歌几乎全都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
编辑推荐
老歌像旧情,是个迷人又带点感伤的事物。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两首、甚至更多的老歌,联系着某个生命阶段、某个季节、某些人和事……当那段旋律响起,歌词浮现,几乎是直觉的反射。有如水闸开启、时光倒流,所有相关的记忆全都霎时涌现——然而那全是过去的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