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亚诺 页数:223
Tag标签:无
前言
“隐形”的鬼倘若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职责做一个最明确的阐述,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个成立于上世纪初已经有百年历史的政府部门最开始的职责只是打击联邦犯罪,这一特质使它在短时间内就凌驾于地方警察局之上,并通过一些不俗的成绩得到了美国高层和平民的认可,由此开始了它辉煌的生涯。联邦调查局的前半部历史可以是胡佛局长的个人传记,这位亲手奠定联邦调查局不可侵犯的局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美国历届总统的一大心患。因为联邦调查局“以权谋私”地窃听了太多不该窃听的、使当事人深深惧怕的事情。这自然也是该局多年来被人指责的焦点之一。它有过辉煌,它那些经过细心挑选的工作人员曾一度成为国家秩序的救世主,并且在冷战过程中为维护美国本土的稳定做出卓越贡献,在今天,它仍然是美国反恐的主力。但它也有过失误:9·11、珍珠港事件、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它也曾滥用权力破坏美国所谓的民主,一批名人诸如卓别林、爱因斯坦都曾受到过他们的监视。FBI所取得的荣誉与他们所受到的指责几乎成正比。现在,就让我们揭开它的面目,看看那些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和它所引起的轰动世界的故事。
内容概要
美国联邦调查局是美国司法部的主要调查机构。简称FBI,和中央情报局双雄并列。说到FBI,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如下画面:一手举枪对准你。一手亮出证件,大喊一声“FBI”。真实世界中的FBI特工是否真的如此威风? 改制后的FBI首任局长胡佛在位48年,在这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FBI局长却始终名叫胡佛。是什么让历届总统对他忌惮而又礼让三分? 珍珠港事件、肯尼迪被刺、尼克松下台、克林顿性丑闻、马丁·路德·金之死、“9.11”事件的失误……处处都有FBI的身影。 翻开层层秘档。还原真实的美国联邦调查局。
书籍目录
序言:“隐形”的鬼第一章 联邦调查局的昨天 1 1908年,开始 2 政府的人 3 国家秩序救世主 4 冷战之前的FBI第二章 FBI们的成长之路 1 招募及训练 2 FBI们的工作内容 3 一个笑话 4 FBI的调查方法与工具第三章 局长胡佛 1 胡佛的预备 2 局长大人的婚姻 3 特工不容易 4 胡佛,一个危险人物第四章 江山·美人·珍珠港 1 爱德华八世的演讲 2 一对阊谍 3 珍珠港事件 4 被冷落的波波夫第五章 被重视与被请示的——罗斯福与杜鲁门时代的FBI 1 亲密接触的罗斯福 2 罗斯福的苦衷 3 杜鲁门时代:并不完美 4 杜鲁门的心思第六章 波折在继续——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眼中的FBI 1 军人的思维 2 被FBI“误会”上来的肯尼迪 3 司法部长的权威第七章 谁杀了肯尼迪 1 遇刺 2 疑犯奥斯瓦尔德 3 到底是几发 4 FBI“疏忽”了? 5 古巴、中情局和FBi第八章 老搭档的沉没——尼克松总统与联邦调查局 1 总统来访 2 水门事件 3 谁是深喉?第九章 胡佛第二——路易斯·弗里局长的FBI往事 1 犯罪的克星 2 李文和案 3 连绵不绝的丢脸 4 汉森间谍案第十章 我和克林顿不得说的故事——胡佛第二的抱怨 1 从崇拜到不满 2 总统性丑闻下的局长 3 沙特的恐恠袭击案第十一章 仇视女性者与一号公敌——FBI刑事大案录 1 绿河杀手 2 动机是什么 3 一号公敌第十二章 那些名人与FBI的纠葛 1 卓别林的悲剧 2 梦露之死 3 爱因斯坦的抱怨第十三章 马丁·路德·金之死 1 我有一令梦想 2 谁是凶手 3 笨贼詹姆斯·厄尔·雷 4 FBI与马丁·路德·金第十四章 联邦调查局的今天 1 9·11,最大的失误 2 9·11事件——FBI调查报告 3 今天盼使命
章节摘录
第一章、谁杀了肯尼迪 第一章、谁杀了肯尼迪肯尼迪的死,必将成为联邦调查局历史上的一个话题,至今,都会被屡屡谈起。到底是谁杀了肯尼迪,联邦调查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到底有没有玩花样,还是他们就在肯尼迪之死一事上已经玩过了花样?1、遇刺1963年11月22日,总统约翰•肯尼迪乘坐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飞往当时得克萨斯州的第二大城市达拉斯。肯尼迪总统此行的目的很直接,就是为了一年后的大选连任做准备。在他临行前,华盛顿的官员们对总统此行并不乐观。参议员威廉•富布赖特直接对肯尼迪说:“达拉斯是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请您别去那儿。” 同意这种说法的还有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和众议员黑尔•博格•斯。他们认为,总统此行是把自己置于最危险的一个地方。但是,忠诚的告诫对把连任看做是头等大事的肯尼迪而言等于是耳旁风。肯尼迪必须要去得克萨斯州,因为那里的民主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必须前去调和两派之间的矛盾,为他的连任打通一切障碍。按照计划,肯尼迪准备在得克萨斯州待上三天。总统一行首先来到了圣安东尼奥,在这里参观了美国空军医院研究所的最新成果。然后又飞去休斯顿,总统为众议员艾伯特•托马斯举行了答谢晚宴,当晚又飞往沃思堡。第二天早上,当肯尼迪正准备要去达拉斯的时候,他的秘书给他送来了一份《达拉斯晨报》。该报纸上有一篇文章,标题是“欢迎光临达拉斯,总统先生!”。文章的内容让肯尼迪很不快,文章指责他背叛了国家的利益,而这篇文章周围还像讣告似地打上了黑框。这显然已经就是挑衅与攻击,但肯尼迪总统并没有被吓倒,这天吃完早饭,他就飞去了达拉斯。 中午11时40分,肯尼迪来到了达拉斯,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及夫人和当地的政府官员和不远处的栅栏后面的一大群群众前来欢迎他,机场上充满了友好的氛围。肯尼迪此时心情非常舒畅,他与夫人出现在机舱门口时,机场上立刻响起了一片欢呼声。这当然大出肯尼迪意料,在正式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友好的肯尼迪走向栅栏同群众握手,为一些要求他留下签名的群众签名。这一活动持续了10分钟。然后,肯尼迪总统一行登上了汽车,如龙的车队向市区驶去。按照日程安排,肯尼迪将在展览馆大厅发表演说,然后出席市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午宴。但是,肯尼迪总统没有吃上这顿丰盛的午宴。 从机场出来,浩荡的车队开始向市区驶去。车队最前面的是警察局长杰西•柯里乘坐的担负开路任务的汽车,紧随其后的是一辆警察驾驶的摩托车,然后是肯尼迪总统专用的林肯牌轿车。在林肯轿车两边各有一辆摩托车。它的后面,是特工人员的警卫车、副总统的汽车、几辆国会议员的汽车、随行人员的汽车和新闻车。 总统的轿车上,康纳利夫妇坐在肯尼迪总统夫妇对面的加座上,他们和肯尼迪总统谈笑风生,车内的气氛极为融洽。由于当时正是中午,阳光透过玻璃窗射进来,使人很不舒服。所以,肯尼迪总统就下令揭去车顶上防弹的透明圆顶。或许是他太热,或许他只是希望这样可以拉近过一会来欢迎他的群众的距离。但就是这一想法,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车队缓缓地进入市区,早已经在街道两旁欢迎的群众大声喊着。一些儿童也被政府指定站在道路两旁,孩子们挥舞着自己做的欢迎标志,道路两旁的建筑物的窗口也伸出了很多脑袋。这些人欢呼着,撒着纸花。肯尼迪夫妇的到来让达拉斯市民长了见识,他们欣喜若狂,争相欲睹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的风采,当然也想看一看年轻貌美的第一夫人的风采。肯尼迪与他的妻子为这一场面所感染,在车里频频挥手向群众致意。当这一车队进入接近市中心的缅因街时,欢迎气氛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街道两旁人如潮涌,欢呼的声音震耳欲聋。肯尼迪高兴地几次让汽车停下来,同群众握手。看着情绪热烈的群众,坐在车内的康纳利夫人得意地向肯尼迪说道:“您能说达拉斯不欢迎你们吗?” 肯尼迪微笑着回答:“不,绝对不。”事实上,他的确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受到如此热情的欢迎。12点30分,车队向右拐入休斯敦街,然后向左转进入埃尔姆街,经地下车道再驶上斯蒂蒙斯快车道直达展览馆。这个时候,“随从”车上的一个保安人员用报话机通知贸易中心说,五分钟后,总统将到达。这位保安人员的话刚完,突然几声枪响。一颗仿佛是天外而来的子弹射中了肯尼迪总统背部脖根部位,子弹力道之大,在他身上没有作停留,立即穿透身体,惯性又击中了前面的康纳利州长的背部,从他右乳头下钻出,穿过州长的右手腕,最终停在了他的大腿里。康纳利当时大叫一声,看到自己腿上的血,惊慌失措。由于事情发生的太突然,总统夫人杰奎琳直到康纳利大叫才发现,车里已经有人中了枪,她向右朝自己的丈夫肯尼迪总统望去,可怕的一幕出现了:一颗子弹精准地击中了她丈夫的后脑勺! 据后来车上的人回忆,当时的肯尼迪并没有死,突然射来的子弹使他一脸迷茫,但一转眼,他就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举起右手颤抖着似乎想抓住后脑勺,可很快就无力地落了下去。鲜血顿时伴随着白色的血浆喷洒而出,溅到杰奎琳的脸上、身上,溅到康纳利夫妇和前面开车的特工格里尔和保镖凯勒曼身上。鲜血不受控制,立即将肯尼迪的西服浸满。杰奎琳在这个时候母性突发,她本能地俯到肯尼迪身上,随即跪到座椅上,转身朝着仍在欢呼的人群失态地喊叫:“我的天呐,这是怎么回事!我的天呐,他们杀死了杰克,他们杀死了我的丈夫。杰克!杰克!”她拼命摇晃着肯尼迪的尸体,但无济于事。 肯尼迪当时用双手捂住脖子,倒在了夫人的膝上,鲜血和脑浆从他头的右边太阳穴和后部喷溅而出。保安人员克林特•希尔听见枪响后立即向总统座车冲去,一把把站起来的肯尼迪夫人推回到汽车的后座上去。几乎与此同时,在紧随其后的车里,保安人员伊昂•布拉德转过身去按下副总统约翰逊的肩膀大喊:“躺下!”然后扑在他的身上。这绝对是说时迟那时快的一幕,肯尼迪总统在一个小时后,于当地医院去世,时间是下午1点30分。2、疑犯奥斯瓦尔德 联邦调查局立即介入了调查。特工们先是从肯尼迪总统的尸体上入手,他们通过调查得知,射向肯尼迪总统的那颗子弹的枪在当时应该在埃尔姆大街上得克萨斯州教科书仓库大楼的一个窗口里。在随即展开的对这座大楼的搜查后,特工们于六层的一个窗台边找到了一支卡尔卡诺6.5毫米步枪。经确认,这就是那支发出让肯尼迪总统毙命的子弹的步枪。 联邦调查局探员们立即展开搜查,一个小时后,他们在街道上遇到一名已经杀掉一名警察的持枪者正准备向另一名警察开枪,探员们向他开枪,最终活捉了此人。此人叫李•奥斯瓦尔德,是仓库大楼里的一名工作人员。联邦调查局技术部门对他的指纹和所查获的步枪上的指纹做了鉴定,二者完全吻合。 无疑,此人必定跟肯尼迪总统的遇刺有关系,但联邦调查局需要证据。于是,搜查证据行动展开了。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位目击者声称曾在那幢大楼的一扇窗户中看到一个人,而据他的描述,此人正是李•奥斯瓦尔德。还有一位公共汽车司机的证词说,在总统被刺几分钟后,有个人曾乘坐他的车,并对他说:“总统遭到了枪击。”这名司机被联邦调查局探员们请到了办公室,他一眼就在众多嫌疑人中认出了那个与他说话的人,这个人就是李•奥斯瓦尔德。陆续被调查出来的证据都对李•奥斯瓦尔德不利。他的一位同事说,11月22日那天早晨,他亲眼见到奥斯瓦尔德在教科书仓库大楼的电梯中携带着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长的东西。他当时问奥斯瓦尔德里面是什么,对方给他的回答是窗帘。李•奥斯瓦尔德的妻子也被调查局探员们调查,她的妻子说自己曾在家中见过一支卡尔卡诺6.5毫米步枪。探员们对奥斯瓦尔德房间进行了搜查,发现了一张得克萨斯州教科书仓库大楼附近的地图,图中用黑笔标出了从教科书仓库大楼到总统被害地点这段距离。第一章、谁杀了肯尼迪(3) 调查继续进行。联邦调查局根据在教科书仓库大楼六楼窗口附近查获步枪上的编号查明,该枪来自芝加哥一家邮购商行。他们找到了这家商店,商店的雇员作证说,的确曾有人向他们订购过一支意大利制造的卡尔卡诺6.5毫米步枪。联邦调查局发现李•奥斯瓦尔德订购这支枪时用的是假名,可通过笔迹鉴定,探员们确信就是李•奥斯瓦尔德本人。 联邦调查局的弹道学家再次做出证明,枪击了总统的子弹就是从查获的步枪中射出的,枪上还留有奥斯瓦尔德的指纹。与此同时,在奥斯瓦尔德枪杀警察的现场,有人也做证说就是他杀掉了一名警察。联邦调查局最后认定:在枪击总统的现场找到的子弹壳都与李•奥斯瓦尔德被捕时所持的手枪吻合。所以,奥斯瓦尔德就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他随即被逮捕。 奥斯瓦尔德自11月24日早晨之后,永远没有任何机会说任何话了。这天早晨,达拉斯市警察局准备把他从警察总部转移到县监狱去,在众多警察和联邦调查局特工们的防范和报社记者的围观下,奥斯瓦尔德被押了出来。可就在他刚露面时,拥挤的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人来,举起枪向奥斯瓦尔德的腹部开了一枪。当他准备再补一枪的时候,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蜂拥而上,将他活捉。李•奥斯瓦尔德没有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因为他已经当场毙命。袭击奥斯瓦尔德的人叫杰克•鲁比,他被当场逮捕,而关于他的审理卷宗却始终是个秘密不公诸于众。他为什么要杀奥斯瓦尔德,世人无法得知。此人后来因癌症于监狱中死亡。3、到底是几发这个案件结束了吗?结束了。至少联邦调查局是这样认为的。可八天以后,继任总统的林登•约翰逊不相信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结果,而是亲自任命了一个由七人组成的总统特别委员会,调查肯尼迪被刺事件的真相。 当时的局长胡佛对此事居然没有任何不满,他反而因为可以置身事外而感到高兴。这个调查小组经过了10个月的调查,寻访了552位证人和2.5万名其他人员后,最终于1965年9月25日做出了一份912页,包括照片、图表、证据、证言和其他文件共25册,总字数达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报告的名字叫:《总统特别委员会关于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意图就是向全国人民提供前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事件的真相。 报告先是承认联邦调查局的功劳,对李•奥斯瓦尔德的调查没有错。而此人行刺肯尼迪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他是个精神病患者,向肯尼迪开枪没有任何动机,更没有政治动机。报告中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人帮助过他”。这个精神病患者在肯尼迪车通过达拉斯学校书库的那条街道时,他向背对着他的肯尼迪开了三枪。这一报告抛给世人后,世人都对此报告持怀疑态度。最使他们怀疑的就是凶手向肯尼迪开了三枪的说法。 美国安全部门曾对总统的出行做出过严格的设置。比如在总统车队的汽车上安装麦克风,以便对现场进行录音。不过,肯尼迪总统遇刺时,由于当时枪响后人们都乱作一团,所以录音十分模糊,很难分清哪是枪声,哪是大家叫喊的声音。在录音带中有三声枪响听起来比较清楚,一位相关人员经过详细测算,判断出这三声枪响的时间都与肯尼迪中弹的时间有着非常明显的间隔。 此人还觉得录音带中出现的一些“听起来像枪声的噪音”事实上也是枪声,它的出现与肯尼迪被击中的时间恰好吻合。这发置肯尼迪于死地的子弹,正是在奥斯瓦尔德开枪前7/10秒射出的。等于说,当时射向总统车队的并非委员会报告中称的三发子弹,而是四发。但这又与武器专家们的说法不符,据武器专家们说,凶手所使用的是一支1940年意大利制造的旧式步枪,没有自动装置,瞄准很不方便。它在袭击总统的五六秒内,最多只能射出三颗子弹。……
媒体关注与评论
“FBI”不仅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全称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英文缩写,还代表着联邦调查局坚持贯彻的信条——Fidelity(忠诚),Bravery(勇敢)和Integrity(正直)。 ——“FBl”的含义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死了:幸运的是。他是在位的时候死的。如果他在之前被迫下台抑或主动辞职,他都很可能被人杀死。 ——尼克松在私人日记中对FBl前局长胡佛的评价我们不需要盖世太保或者秘密警察。联邦调查局正在向这个方向蜕变。他们的职责本应是对付犯罪分子,但现在他们热衷的却是搜集名人丑闻并以此为把柄进行讹诈。他们对地方执法官员的藐视已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我们需要的是合作。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一份备忘录中描述FBI一个可悲和危险的环境终于离我们而去了。在胡佛的统治之下,FBl所搜集的文件里充斥着谎言,据说还有一些政府高官。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丑闻。这种爆炸性的秘密必须以适当的方法被掩盖。而黑人和黑人自由运动就成了这种不名誉活动的靶子。 ——马丁·路德·金的遗孀我们在北京的雇员工作非常努力。但我要强调的是,北京办事处是一个联络机构,它不会在中国进行调查活动,也不会进行任何秘密活动。 ——FBI国际行动局负责人解释FBI北京办事处职能
编辑推荐
《凤凰观天下·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全传:联邦警察的罪与罚(图文本)》美国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双雄并列,它是我们在好莱坞大片里最常看到的美国情报组织之一。好莱坞影片中的FBI形象大多数喜欢胡乱开枪,样子粗暴,笨头笨脑,那么真实的美国联邦调查究竟是怎样的?《凤凰观天下·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全传:联邦警察的罪与罚(图文本)》以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全面介绍了联邦调查局的机构和设置、历史和变革,在现代反恐新形势下的职能转变,以及它的调查活动,揭开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神秘面纱,直击那些战斗在反恐战争第一线的男女探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