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陈悦 页数:354
Tag标签:无
前言
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直到今 天,我们还能或多或少见到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的影响。甲午战 争的结局,导致原本从近代化赛道同一条起跑线出发的中、日两国走上了 不同的命运之路,现代南北朝鲜的争端、中国的台湾问题,追根溯源也都 会讲到甲午,这是一段距离今天既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鲜活历史。 提起甲午,很多人都喜欢追问,那场战争中国究竟为什么失败了?谁 应该为失败承担责任?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从过往的岁月流痕中找寻这些 题目的答案,为今天和未来提供镜鉴,以免我们再犯祖先们曾经犯过的错 误。本书写作之初,得到这样的命题,我备感沉重,也深知这远不是几本 乃至几十本书就能完全解释透彻的问题,但作为一名甲午战争历史的研究 者,我又觉得有必要不揣简陋,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感触和体会,让更多 的人知道。 既往的某些甲午战争史研究,往往给人一种模式化的印象。大到战争 全局,小到战役局部,其论调总是倾向于将广大清军将士定义为爱国者, 战争失败的原因或者是朝廷高层“投降派”的懦弱无能,或者是军队、地 方上有奸臣、胆小鬼偾事掣肘,再或者是清军不懂得团结、发动人民群众 ,从而失去了本来可以获得的胜利。这种一度非常流行的说教式总结,在 今天看来显得近乎苍白无力。 而随着中国崛起于世界的种种迹象愈来愈明显,国人对于自身历史的 关注度也愈来愈高,对于这场在近代史上曾扭转整个民族命运、意义深远 的大战,自然不能再局限于以往刻板的认识。一个国家,乃至民族,如果 不能客观地认识过往的失败,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又何谈崛起和光明的 未来? 甲午战败的根源,曾引发无数专家、学者的激论和探究。公允地说, 这场失败实际上缘于中国近代化改革的不彻底,在军事、政治、经济、教 育、文化各个领域都没有彻底近代化的中国,输给了完全近代化的日本。 世界在以一种赤裸裸的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中国,适者生存,只有彻底近 代化才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找到一条生路。 本书对此战中所有重大事件均有评述,将它们联缀到一起就可呈现一 幅完整的甲午战争全景长卷。近年来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每一篇中 都有所体现,诸如卫汝贵是被冤杀、平壤之战败于后勤、丰岛海战“济远 ”舰尾炮退敌是造假事件、威海保卫战中山东巡抚李秉衡的掣肘举动、刘 永福在台湾保卫战中的表现究竟怎样,几乎都是带有颠覆性的新结论。 书中一大鲜明的特点是,引用了范围极为广泛的原始史料,包括清政 府的官方文书档案;相关人物的文集、日记、回忆;时人的述评;同时也 本着知我莫如敌的宗旨,大量参考了战争另一方——日本的档案。近年来 ,借助互联网这一便捷的沟通桥梁,甲午战争新史料的发现有了急剧性的 扩展。而在史学界,过去一味偏重中国单方面的史料、较少综合运用日本 和其他相关第三国资料的研究现象,也逐渐有所改变。 有人说,缺乏史料的历史研究,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反 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些或早已存在、或新近挖掘的细节既是历史研究所 必需,同时我亦深切希望,它们可使读者诸君在回顾这段历史之时,能产 生亲身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跳动之感。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史属于军事史范畴,以往的研究限于条件,很少 能涉及和结合甲午战时的军事技术知识,而一个没有军事技术知识支撑的 军事史研究显然会存在很多盲点。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正致力于弥补这 一缺陷。一些既往已有成论的历史问题,在导入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后,出 现了许多结论性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在本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出版方将本书定名为《沉没的甲午》,甲午年对于那时的中国,的确 是一个九州沉沦、万马齐暗的岁月。原本举国皆醉、沉浸在天朝上国虚骄 气里的中国社会,遭遇了当头棒喝,这段中国在近代化改革道路上跌倒的 挫折故事,拿到正处在现代化改革道路上的今天来看,或许能让人产生更 多的感触。 陈悦 2009年12月3日于山东威海
内容概要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1894年这一年。大清帝国在对日的海陆战场上节节败退,全无招架之功。以往尚能藉余威而勉强维持弧洲强国的表象,及至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署,晚清这一纸老虎被全然戳破,列强瓜分的狂潮随之而来。 本书援引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深入展示历史细节,并试图用这种细腻的方式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客观地理解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朝鲜平壤及中国黄海海域、辽东、山东半岛等战场上,中国方面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与日本的差距。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以及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的战果。这一现实的结局颇值得今人为之深思。
作者简介
陈悦,1978年,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专注近代海军史、甲午战争史研究,山东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著有《北洋海军舰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等。
书籍目录
序言 谁任其咎导读 俯瞰甲午第一章 朝鲜太上皇——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的袁世凯第二章 天朝上国的家底——甲午战争前中国军力解密第三章 丰岛迷雾——一段被扭曲的历史第四章 上将星沉——奉军将领左宝贵殉国始末第五章 兵败后勤——平壤失守的真相第六章 将军倒在战场之外一卫汝贵之死 附 卫汝贵家书之谜 盛星怀之死第七章 失落的亚洲第一——甲午战争前的北洋海军第八章 从历史档案解读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的谜团 附 昆明哪堪换渤海一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的真相第九章 北洋海军的洋烈士第十章 方伯谦其人其事第十一章甲午日谍大案第十二章远东直布罗陀的陷落第十三章李秉衡征东第十四章血染炮台——威海卫的陷落第十五章海殇——丁汝昌之死第十六章湘军上阵——吴大澈出塞第十七章泣血春帆楼 附 秋风宝剑孤臣泪第十八章保台记参考书目 附:甲午八大战役经要图 中日陆军将官一览表 中日海军将官一览表
章节摘录
1894年6月6日下午6时,天津塘沽码头人潮如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 领古北口练军、武毅军等部910人登上招商局的“图南”号商船,踏上了援 朝的征程。同一天,遵照李鸿章的指示,中国驻日本公使汪凤藻向日本政 府通报,“派兵援助,乃我天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俟事竣,仍即撤回, 不再留防。”李鸿章根据袁世凯此前报告的“日本必不会多事”的判断, 认为完成了1885年《天津条约》的义务,知照日本后就不会旁生枝节。 但是,就在照会发出后不久,仿佛是这次派兵举措过于仓促草率而连 带的后果,一连串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6日早晨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后 ,很快一封来自日本的电报到达天津,汪凤藻报告日本派回国述职的驻朝 公使大鸟圭介带领20名警察前往朝鲜。至下午,汪凤藻又致电,告知听说 日本将要向朝鲜派出军队。突然听到这些消息,李鸿章预感事态有变,但 仍故作镇定,回电汪凤藻加以抚慰,“韩未请倭派兵,倭不应派。若以使 馆护商为词,究有限”。 实际上,6月1日郑永邦从袁世凯口中得知清政府有意派兵后,日本政 府就已经计划将之作为挑起战争的借口,而预先准备了。2日,日本内阁召 开会议,讨论决定如果中国出兵,日本就以保护使馆为名首先派遣一个旅 团的兵力进入朝鲜,同时命令海军常备舰队舰只向朝鲜仁川、釜山等重要 口岸集中。3日,朝鲜政府正式发出向中国求援的文件。4日,杉村濬从朝 鲜发回报告,“袁氏派其书记官通知我,昨夜朝鲜政府已就请求援兵一事 发出公文……据我推测,援兵可能有一千五百名左右,即将由威海卫派来 ,对此,我政府是否也要立即出兵。”日本政府遂下定战争决心,为适应 战时指挥需要,于5日在广岛成立战时大本营。6日,当中国公使递送照会 时,驻扎在广岛的日军混成旅团已经在集结中。 和日方设计缜密、环环相扣的布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东学党事变 开始,为巩固自己在朝鲜的地位、加强清政府对朝鲜的藩属控制、积极促 成朝鲜向中国乞援的袁世凯,对日本将会就此事有何反应,完全没有考虑 。而连朝鲜国内事态发展动向、形势判断都完全得自袁世凯的李鸿章,更 是两眼漆黑。 在由李鸿章转告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将要带领武装警察返回朝鲜的 消息之后,正在为中国军队已经出发赴朝而欢欣鼓舞的袁世凯,这时才感 觉到一丝不妙,流露出“大鸟来,虑生事”的担忧。紧接着,6月7日,日 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会总理衙门,告知日本遵照《天津条约》的 约定,也将派兵进入朝鲜。同日,日本外务省照会驻日公使汪凤藻,对中 国派兵照会中提及的“天朝保护属邦”等文字内容表示异议,认为中朝间 的所谓藩属关系不被国际法承认,朝鲜属于独立国家。 日方数管齐下,袁世凯、李鸿章步步被动。在朝鲜以往的几次变乱中 ,表现得异常勇武敢为的袁世凯,以匹夫之勇面对错综复杂的外交军政攻 势,显得力不从心。 8日上午,袁世凯致电李鸿章,称东学党溃不成军,援朝清军“似可撤 兵,庶得体而免生枝节”。紧接着,李鸿章又收到一份袁世凯来电,称刚 刚收到日本驻朝使馆代办的密信,告知日本派兵人朝目的是“调护使馆” ,“无他意”。得到日本驻朝公使馆的保证,袁世凯又立刻胆壮气扬,朝 鲜国王因为听闻日本将要出兵,派人告知袁世凯,“请华兵毋遽下岸,尤 毋须进兵”,袁世凯则信心万丈地称中国自有办法通过外交阻止日军派兵 ,如果不能阻止,中国会增兵与日军抗衡。同时,他电报李鸿章,改称“ 不能因倭调兵遽停进云”。 此时,运送中国派朝军首批部队的“图南”轮船刚刚抵达袁世凯指定 的登陆点——牙山湾,尚未实施登陆。如果袁世凯当机立断,命令其留在 海面上静观时局变化,必然会让借口中国出兵、自己也可以出兵的日本陷 入被动。但是袁世凯对局势判断错误,未能踩下刹车,反而一脚踏中油门 。 9日,聂士成率领的援韩清军先头部队在牙山踏上朝鲜土地。同一天夜 间10时,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带领武装警察和海军水兵队数百人登陆 仁川。听闻日军登陆的消息,袁世凯寄希望于朝鲜政府和列强驻朝外交官 帮助劝阻,但全部无效,10日下午6时,大鸟圭介率领日军冒雨进入了朝鲜 首都汉城。 P46-48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该书自2月出版以来,国内媒体的报道,覆盖了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个渠道) 央视十套《子午书简》3月29日-4月4日连续七天重磅推荐! 入选2010年2月新浪中国历史文学好书榜 在所有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菱中,陈悦的这本非常独特。作者放弃了对所谓必然性的探讨,而是专注于细节的发掘,正因为减少了空洞的判断,才使这段被陈词滥调淹没的历史,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北京晨报》2010年4月14日B4版"大家悦读"栏目 这是一本从老档案、老史料里挖掘真相的书!作者陈悦多年致力于中国海军史的研究,最为关键的事件和人物入手,着力将来自各方的一手资料一一连缀起来,还原一场真实的甲午战争。 --《文史参考》2010年4月上半月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