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讲中国史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张荫麟  页数:18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加以演绎,详尽描绘了中华五千年中各个时代的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史纲。假如你不是专业史学工作者,那么,读懂中国历史,读此书,足矣!你将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真切地了解到中华民族波澜壮丽的历史长卷。

作者简介

张荫麟(1905—1942),自号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入读清华学堂时,被梁启超先生许为天才。192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在斯坦福大学学哲学。1933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35年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初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卢沟挢事变后,只身南下,任教于浙江大学。不久,返东莞原籍,后执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应遵义浙江大学之聘,到贵州讲学,1942年因病逝世,年仅37岁。

书籍目录

中国史纲自序初版自序再版自序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第八章  秦汉之际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从前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天地剖判”或“混沌初开”说起。近来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星云凝结和地球形成说起。这部书却不想拉得这么远。也不想追溯几百万年以前,东亚地方若干次由大陆变成海洋,更由海洋变成大陆的经过。也不想追溯几十万年以前当华北还没有给飞沙扬尘的大风铺上黄土层的时候,介乎猿人与人之间的“北京人”怎样在那里生活着,后来气候又怎样改变,使得他们消灭或远徙,而遗留下粗糙的石器,用火的烬迹,和食余的兽骨人骨,在北平附近的周口店的地层中。也不想跟踪此后石器文化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传播和进步,直至存在于公元前六七千年间具有初期农业和精致陶器的“仰韶文化”(仰韶在河南渑池附近)所代表的阶段。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  严格的说,照现在所知,我国最初有文字记录的时代是商朝,略当于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中叶。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实况为鉴别这些传说的标准。  第一节 商代文化  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荫麟讲中国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我们读史有时可于异中见同。汉武帝初年,财政和军备都没有问题,所以他的事业的第一步是开边;到了后来因兵事的耗费,财政不足,才施行新经济政策。神宗即位时的情形正正相反。所以他的事业的第一步是经济、军事,以致教育上种种建设和改革;后来这些兴革有了相当成效,才着手开边。两人事业的程序是”易地则皆然“的。……
      我们若更把神宗和汉武帝作一对比,则永乐之役恰相当于征和三年的贰师之役。后者是武帝一生事业的收场,前者是神宗一生事业的收场。贰师之役后三年而武帝死,永乐之役后也恰恰三年而神宗死。神宗死后一年余王安石亦死。
      刚读完,讲得很透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可惜只关有半部。
  •     ——读《中国史纲》前言
      
          昔袁宏道于友人处偶得徐文长诗文,深夜读复叹、复叫、复跳,乃至僮仆惊起。
          
          晨起随意翻《中国史纲》,读前言,不忍释卷,数得大喜悦,如下:
          
          考据是很苦的事,是一种特别的工夫,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做出实在的成绩。然而,不以考据为底止,注重推出义理,这才是荫麟治学的个性特色。而且,这义理也是经过改造,充实了新的内涵的。他的治学理路,在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写给张其昀的信中说得最明白:“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海峡两岸《文集》均有载录)。所以,他对谢幼伟说的一易一难,决非故作危词,内中大有深义存焉。这实际关联着一个时代大话题,就是:考据与义理的关系。
          我以为谢幼伟的确算得上是荫麟的钟子期了。荫麟选择对谢氏发此骇俗之论,亦可谓“择其善鸣者而鸣之”。荫麟死后五年,谢氏在纪念荫麟的文章中作了如下的发挥:“写通史是需要思想,需要有很高的识解的。有人认为专门弄考据的人是思想上的懒惰者,这虽不见得完全正确,但若在考据上兜圈子而不能有进一步的工作,则至低限度,这种人是难得有什么思想可言的。考据必进至义理,必以义理开拓其心胸,然而是考据不落空。一位良好的历史学者不能光是一位考据家。不管他的考据做得怎样好,然只是史料的提供,不是史学的完成。史学的完成,有待于史学家理解的深入和同情的洞察。这一点又须待史学家具有史学的修养。治史学的而不兼治哲学,这是一种缺陷。”(《张荫麟先生言行录》)P8—P9
          
          ——不久前得志飞邮件,言哲学事。
          
          荫麟天性聪颖,但他从不自恃天赋而学点偷懒。束书不观,空谈义理,天才成为无知浅薄的狂汉,荫麟是不愿为之的。荫麟治学的勤奋几乎近于颠狂。P10
          
          ——好东西从来都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柴静博客中的话,我曾拿来做QQ签名。
          
          荫麟借发挥《易经》的哲理,实际谈的主题是社会变迁和"革命"。这么一个很深奥的社会哲学问题,他却几乎是用了散文诗的形式来表述,很含蓄,也很深沉。短文直指《易经》的着眼处在生命,故曰:"生生之谓易"。而近世流行的"革命"一词又恰好是从《易经》"革卦"里推演出来的。与时潮最不同的是,文内反复申述,要把"易"应用到"革命"上,要懂得革命是新生,要懂得"生"是不能急催的,不能揠苗的。社会秩序原是活的,原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所以革命的"命"要当生命解。只有创造新的生命才能革掉旧的生命。不然,革命只等于寻死。P11
          
          ——学问于社会实务的意义于此道尽,多少没有学理的革命因进步之名而祸害苍生。
          
          我特别佩服荫麟敏锐的历史通感。其时,地下考古发现还很有限,对几千年前社会基层,一般人的聚落生活遗址,全然无知。他完全是凭着文献捕捉到历史灵感的。今天,早于商周以前,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也越来越丰富,完全证实了以同一血缘的家族、宗族聚合在一起的聚落――"乡邑",始终是上面屡经变迁的国家(从方国、王国到帝国)政治的基础。原先陕西姜寨发现的是以公共广场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大中小房子分五群圆拱围绕着广场(象是公社集会的场所)。我曾自作聪明地提问:是什么时候,我们的民居聚合离开了"罗马广场"而变成排房模式的?很快考古发现证明这是一个假问题。在辽宁,在湖南,连续发现了五六千年前的聚落遗址,竟然活脱脱的就象旧时我家乡村落的排房,五排、六排的,一个村落;南方还发现了一条小路通向远方,"小桥"流水的画面似在眼前。你说奇特不奇特?数千年里我们绝大多数人口就没有走出过这一情景。最近十来年,才有了一点点走出的样子。
          什么"人人普遍皆奴隶"?什么"奴隶军事集中营"?现在觉得真有点好笑。许多前贤的感觉我们都疏离了。他们老说,一家一户,同族相拱相助的乡村生活,在平日里是"自由"的、"平等"的,除非天灾和从外面冲进来的人祸(参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华东师大版。荫麟书里也有类似的描述。)现在想想,那时同族相聚,"死徙无出乡";即使到了郡县制时代,"天高皇帝远",政府只设到县一极,若风调雨顺,老百姓所求不高,外面的人也不大管,这情景也真有点象。否则,《老子》里关于"小国寡民"的描绘,《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村落,想象的根据哪里来?!汉吕后、唐武则天年代,上层、宫里杀得天昏地暗,甚至"阴阳倒错",只要不苛政猛如虎,还懂得"休养生息",连正史也承认,是时天下尚称"乂安",百姓"逸乐"。这情境现代洋人不容易看明白,从山村里走来的多少都能体验。上面变化万千,底层依旧如故。什么"王"、什么"帝",能给我安静,都无所谓。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样的水,这就是直到开放以前中国的历史底蕴:数千年以不变应万变。P21
          
          ——多么熟悉,今年中秋和黄腾龙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书可为友,友亦是书。读书之乐在此。
  •     本人是学城市规划的,最近呢,想考研,每天看那些鬼画符一样的英语书,城建史,枯燥的很。 哈哈,很巧,某天就在图书室的小角落发现了它,其实本人并莫有抱太大的兴趣,只是想排解排解这枯燥的日子。 呵呵,结果本人非常喜欢,现在还在读,为什么呢,这个是我要讲的重点。
      本人的专业城市规划,考研的话,必考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设史当然是按照中国历史纵向编写的,但是呢,建设史重点要记住的都城建设、建设思想云云的很是枯燥。而正本中国史纲从文化、经济、城建、人文等方面有深度的有趣味的讲述了中国历史,读了这本书后,再去读建设史,你就会你要记得重点联系到历史故事之中,系统的而牢固的映射在脑子里。只有一点可惜,这本书只从夏商周讲到王莽时代。呵呵,只此遗憾。
      
      
      
  •     P162
      陈余致信秦大将章邯:“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P125
      孟子答许行信徒陈相:“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     第一天,
       看完王家范的导读,大概叙述了张荫麟的如何的天才,18岁考取清华留学预科班,师从梁启超,往来于钱穆,王国维,吕思勉等一票大师之间,聪慧过人又极具做学术的专注精神云云,因留美6年接触了大量西方社会学、哲学的养料,使得兼得各学科之观点,通史一书不重考证,而重义理,尤以社会学之框架视野去分析史料,以求得今世之源头。
       另外张荫麟颇为反对历史必然论,认为史实当就事论事,不可以用硬框架去套历史进程进而得出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之类的结论,他也许英年早逝是件好事,否则看到几十年后的中国风行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矫枉过正岂不顿足捶胸。
       所以张写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包含了个人的发挥,个人印记应该很浓,其秉承通史乃易于阅读之书,不同于专业学术论文。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意识要掌握群众才转化为社会发展之动力。
       顺便看完第一章,介绍了商周往事,其中客观介绍居多,特别是关于物质条件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作为中学课本来看的话,比当今现行的教材不知要深多少,无怪乎如今识字的人愈多,而有学问的人却渐少。这样一本当时所谓的通俗读物,我读来却不觉得消遣,反而逐字逐句研读方可完全领悟,惭愧。
       导读中也介绍说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统社会,这种分法给我启发很大,其实中国从始皇帝到润之爷一直是一统社会的模式(即集权模式),而一统社会的基本驱动力量是农民,中国历朝历代其实只要解决好了农民问题便可得安稳,而每每忽视了农民江山也就岌岌可危了,这与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广袤的农村和绝对优势的农民数量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知识分子虽然是巨大的推动力量,但重心却是在农民那边。
       当今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但是农耕文化不是十几二十年能改掉的,几千年的沉淀谁也无法保证有多厚实,所以中国的通俗文化必将继续与城乡结合部的审美标准对接,这也是解释当今中国很多社会现象的立足点。另外知识分子要想得到所谓的民主自由,得先耐心等待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完成,因为中国的重心在农村,在农民的温饱问题上。
       导读中介绍第二章到第七章是学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主要介绍了封建社会的结构和意义,其实那段时间也许是中国的黄金岁月,如同当年的罗马,又如同古希腊,彼时的中土思想自由,人人学礼,贵族精神影响了以后的数千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脊梁。这一部分明天开始看。(待续)
      
      
      
      
      
      
      
      
      
      
      
      
  •     这是很喜欢很喜欢的一本史书,虽然他其实没有最终完成,只写到了汉代。但是张先生的文笔和思想依然深深的触动了我,春秋战国的纷争,这是一本站在人的角度所作的历史分析。
  •     前天,小鱼来玩儿,说到美貌,我说起影星夏梦,说夏梦真的很好看很好看啊
      她茫然状,我说,就是金庸喜欢了很久那个啊,她继续茫然,我说,你怎么一点都不热爱八卦的啦!
      她说,这么老的事情叫什么八卦?!她顿一顿说,叫史料!
      
      于是我这几天看了一本八卦,哦,不不不,史料集锦<中国史纲>
      看得我非常欢乐
      这书的文笔真赞,大气流畅,其实还蛮华丽丽的,可是呢,又好像一种隐隐恶毒在其中
      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1、文字
      P9“又如牧字,或从牛,或从羊,因所牧不同而异字,又如一兽的雌雄,各有异名”
      由此可见,文字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古人对这些东西看中,这些东西就有很详尽的分别和解释,而以后的社会,这些东西不是生活的重心了,于是细微的差别默默的就被忽视了,而其他玄虚的东西则更详细起来
      看来,技术和思考是有很重要的关系的
      甲骨文时代,是很难以思考抽象的东西哇,到了春秋战国,忽然字变了,人们也就变得乐于思辨起来?
      
      2、这个悲惨的大禹
      P13“禹治水的工作凡历十三年,在这期间,曾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并且听到新产的儿子在呱呱的哭呢”
      多么多么多么八卦的一件事啊?!
      不就是说,大禹同志,他,不幸的,戴了绿油油的帽子末?!
      而P119“所以墨子和他的门徒实行极端的勤劳和节约,他们那传说中沐雨栉风,为民治水,弄到腿上的毛都脱尽的大禹作榜样”
      我觉得吧,这个大禹还真是不幸啊
      
      3、长知识
      “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凤鸟。卜辞中风与凤同字”
      还有,掌管土地叫做社神,掌管谷子的叫做稷神
      参、商两星是永远不会见面的,他们的神的由来
      原来参商两星永不可能见面啊,我忽然才明白<哭像>里“存殁参商”是什么意思| | |
      P203,原来说盐铁专营是”与民争利业“的人竟然是董仲舒!于是我觉得董仲舒貌似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啊~
      还有些零零星星的小知识,比如楚辞<招魂>里头喜欢用”些“字作为结尾,而不是”兮“,比如李鸿章竟然是见过德国铁血宰相卑斯麦滴~~~之类之类
      
      4、真不知道张荫麟同学安得什么心
      他写说,P32“这时候民众已渐渐抬头,许多聪明的卿大夫已认识民众的重要,极力施恩于他们,收为己助,以强其宗,以弱公室,甚至以得到君位。例如,当宋昭公昏庸无道的时候,他的庶弟鲍却对民众特别讲礼貌。有一回宋国大闹饥荒,他把自己所有的谷子都借给饥民。国中七十岁以上的人他都送给食物,有时是珍异的食物。他长得很美,连他的嫡祖母襄夫人也爱上了他,极力助他施舍。后来襄夫人把昭公谋害了,他便在国人的拥戴中继为宋君”
      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长得美是重要的,如果还能顺便人品好,就无敌了?!
      
      5、很朴实的一段话,我就是觉得很有意思
      P44“祭宗庙社稷的牺牲,虽然也照后世的办法,只给鬼神嗅嗅味道而祭肉由预祭的人瓜分,但在其余的祭典中也有时把整只的牛、羊、猪、狗焚化了,埋了或沉在水里给鬼神着实受用的。焚给一切鬼神的布帛,也都是真的而不是纸做的。献给神鬼的玉,不能摆一下就算了,要捶碎了,或抛入河中。但神鬼也像小孩子一般,可以用'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一类的话(这是周公对祖先说的话)来试诱的”
      
      6、媒人媒人
      关于如何是天下大同,如何是和谐社会,大大小小的思想家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大家都一直认为,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是比较要紧的,<周官>一书都写得很细了,它说要有官方出钱的医师和媒氏两职,医师就是现在的医保嘛,而官方负责的媒人则比较有创意啊,还很细节的说,P128”每年二月,成年的男女可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由配合“,听起来我觉得很有民主集中制的意思,既有自由恋爱的时候也有不行了,恋不上了,政府出动扶贫的时候~
      
      7、其他
      P56,写楚国人生活之悠游闲适,缤纷灿烂的一段,很华丽~
      P152,描写秦始皇暴政一段,气势磅礴啊!
      P155,”赵高以拥戴的首功最受宠信,他处处要营私,只有在残暴上是胡亥真正的助手“,笑
      P164,说刘备在芒砀之间的光景”他们所以维持生活的方法似乎不是很名誉的,所以历史上没有交代“,原来以抢掠为生可以说得这么隐晦咩?
      "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然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论世变的剧繁,战国的十年可以抵得过春秋的一世纪。若把战争比于赌博,那么,春秋的列强,除吴国外,全是涵养功深的赌徒,无论怎样大输,决不致卖田典宅;战国时代的列强却多是滥赌的莽汉,每把全部家业做孤注一掷,每在旦夕之间,以富翁入局,以穷汉出场,虽然其间也有一个赌棍,以赌起家,终于把赌伴的财产骗赢净尽。"
      诸如此类的描写很不少,我觉得,作者真是用笔很不吝,十分铺陈,但是看着也很欢乐可喜啊~~
      
      嗯。。。我很喜欢这书,信息含量很高,都是干货,而且文字上真是有意思啊有意思!
      灰常好看~~~~
  •   P13“禹治水的工作凡历十三年,在这期间,曾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并且听到新产的儿子在呱呱的哭呢”
  •   、这个悲惨的大禹
      P13“禹治水的工作凡历十三年,在这期间,曾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并且听到新产的儿子在呱呱的哭呢”
      多么多么多么八卦的一件事啊?!
    =================================================
    哈哈哈,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也是狂笑不止。
  •   楼主应该补补课吧
  •   刘邦和项羽啊,华丽丽的JQ啊
  •   要看的是历史……
  •   很有意思的书,看起来轻松自在又增知识。觉得张先生搁在现在又是个易中天、王立群。
  •   这个版本连53-68页都是没有的。
    你看的不是这个版本吧?
  •   是这个版本啊。。。怎么会没有53—68页?
  •   咦,我明明在另外一个版本看到你的书评,然后我在想,哪个神经病的还能打五星啊。。。。
    好吧,原来你看的是另外一本。。。。不好意思,我一直以为不同版本的书评会是分开的……
  •   “稷只是谷的一种,而已名谷神,以名“田祖”,这里似乎泄露一件久被遗忘的史实:最初被人工培育的野种是稷” “野种”都来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